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郭耀华讲《金刚经》▪P14

  ..续本文上一页,就是应你的机去照着这个方法修,到下一个阶段就修另外一个法,不断去提升。所以你不要去批判这个法好或不好,渐修的不好顿悟的好。每个人的条件不同,快慢就不同。你叫一个渐修的人去修顿悟,他的智慧没到那里,就修不下去,所以要渐进。大家修《金刚经》里面的想法是大乘的心胸,根器比较好、累世缘分比较好才能修到这样一个比较好的一个方式。但以法来讲是平等的,不要以为金刚法最好另外的法就都不好,是应机。释迦牟尼佛再三强调你们是承担我的家业的人,但你们是应机、平等的,注意最后那句话,善法就是没有依法才叫善法,善法有执着就不是善法。再强调一次,任何一个法绝对不能有执着。

  第二十四分福智无比分。又来一次,《金刚经》反复强调,有很多福报,你们做了很多事情没有比受持《金刚经》的福德更大。所以它又强调一次这个功德是最大的,是不能计算的,你们要尽可能多的了解《金刚经》。

  第二十五分化无所化分。这个观念又再强调一次,有没有众生让我度的,没有。“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如来是无相解脱的,他度众生不觉得有众生被他度。他叫随缘讲法,应机讲法。不是说,今天你在我旁边,你就是被我度的,不是这个意思。如来是传播法性的人,法性流转到他身上讲法给这个人听,这个人得到提升,不是你被我度的。所以我郭耀华讲《金刚经》,这些同学就是被我度的,不是这个意思。我们只是这个缘分、应机,今天你们来是有缘分就来坐在这里。社团一通知你们马上就愿意来听这个《金刚经》,我讲是因为我的老师曾经给我讲过,我懂这部经,这部经是如来家业荷担者,很希有的人才听的,一般人听不懂也看不太懂,不了解这个意思。我把这个意思讲给大家听,以后大家就按照这个做,如来说你们这就是承担如来家业了。今天是我讲的吗?不是噢。它是一个法性的流转,缘分刚好到我这里,我就讲给你们听。不要以为是我讲的,错了错了,我没有讲。这是蛮重要的观念啊,不要老是说郭大哥,那是假相假相,根本就没有。这里讲的很清楚了,“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你说他是凡夫吗,他听不懂他是凡夫。释迦牟尼佛说你不要把他当凡夫,如来说他不是凡夫就是凡夫。佛心中也没有这样概念的,所有的东西都是应缘应机才发生的,有人很早就知道大乘思想,有人缘分没那么好就慢一点。总是有机会的,也许等了很多辈子他会接受这种想法。这辈子接触不到大乘佛法,下辈子就能接触到,也许这辈子根本对佛教一点兴趣都没有,没有缘分听这个法,也许他到了天界、天堂就能听这个法。天堂也许有人讲《金刚经》,现在宗教大同,释迦牟尼佛跑到耶稣的天堂去讲道,也不一定是释迦牟尼佛去,懂得《金刚经》的法性的佛来讲。搞不好有一天耶稣也来讲《金刚经》。(释迦牟尼讲基督教),哈哈,不是没有这个可能啊,因为以前各民族互不流通,释迦牟尼佛搞不好把基督教的东西早就学过了。

  第二十六分法身非相分。他说你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吗?他刚才讲过这个观念了,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这是重复的。我刚才不断解释给大家听,三十二相不能代表如来。所以现在的迷信,把佛像搞成三十二相。一般修炼的佛性、佛法的东西,他们都愿意把一个庄严的东西摆出来他们才会信,才开始拜,才开始修。但那都是外相的东西,佛教常常破外相,禅宗最喜欢破这个外相。为什么这本书能成为禅宗的传承的经典,很简单他破相,破三十二相,把像拿出来烧一烧也可以。有的禅宗祖师激烈一点,把一些佛像拿出来烧一烧。佛在哪里,烧一烧,佛在烧里面。他在强调佛在自性,佛不能以外相来看,但佛的自性怎么显,就是修炼的过程。修炼的过程要忘我,要无我执,修六度波罗蜜道的时候不能有执着。大家注意,《金刚经》的偈语出来了,这是名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你看到我的外形,你听到我的声音都不可以执着,要中道去判断。如来不只在声音,那如果修观音菩萨修行法门怎么办,观世音菩萨是修声音的,不是一天到晚听声音吗,所以即使是声音也不能执着。释迦牟尼佛为什么破空性就在这里,执着会产生很多问题。但是修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现象,现象出来就当成参考,越高的层次对这些现象就掌握的越好,也许他科学法则掌握的越好,也许他生命现象掌握的越来越好,掌握住了,你就会自由自在。只有佛教能自由自在得观自在菩萨,观音菩萨得自在就是观自在菩萨,观自在就是色、音声,还有色、声、香、味、触、法这些东西都不会执着,都当作参考。所以这里边还有分别的功夫,因为很多人都是以色、音声来分等级,但是大家当作参考就好了。为什么讲色呢?因为修炼的人气色会比较好,气比较好,但是容易执着于气就不行。有人说女人越修越漂亮,这个漂亮就是修行好,不漂亮就是修行不行。好听的声音就好,不好听的声音都不好也不行,那都有种执着。你还有去分辨声音的等级,震动的频率。释迦牟尼佛不是说你不能去理解声音,而是说你以音声求我,你求佛拜佛就能见到如来,佛说这个不是究竟的。不是说你不能拜我,也不是说你不能用声音感应到我,感应到如来的法性,但是这样做不是最究竟的,不是根本的,那都是方便法。而且这种方便法,如来认为是有点偏斜的,因为不是修自性成佛,不是从自性的里面去解脱自我,是一种外在的东西解脱,对外在的东西通常容易执着,会被当前的现象困住,他不希望这样。

  (学生:那我应该怎样自性成佛?怎么用自性修炼啊?)答:每天念自性成佛。念到有一天你就会圆满了,因为你念的时候还在看书啊。你本来就是佛,但你不知道,所以你要自性成佛。你的心在那里有佛,你的肚子那里没有佛,但也许有佛在那里。我讲这个是有道理的,你修气脉就会了解,它跟能量有关系。佛是光明的现象,它跟明体的能量有关系,也就是跟智慧、解脱有关系。这部《金刚经》就是让大家智慧解脱的,智慧不解脱修很久的佛法也开悟不了,他会在外面团团转。它破这个破那个就是把你的执着破光,这样你看到很多神通的现象也不会执着在上面,这才是很好的修行。释迦牟尼佛称赞这样的修行,用这种方法提升自己。第二个,如果这样修,无论东方佛国、西方佛国、北方佛国、南方佛国,你到哪里去就比较自在,爱去就去,不去就不去,随意自在,这才是佛讲的观自在的想法。

   第二十七分无断无灭分。“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要以外相来看。“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佛很担心误入顽空的思考。释迦牟尼佛这种修法不是对境诸相都不起了,不是顽空的、断灭法。在古代的修炼方法什么都没有,空的,什么都空掉。完全不做事就空了。修大乘佛法得到佛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愿力的人,修法、想法、求法、行法的时候不会修到断灭相。完全的空掉跟释迦牟尼佛讲的空性是不一样的,跟我刚才讲的没有执着也不是一样的东西。没有执着是有做,不是什么都没有,断灭空就是什么都没有,顽空。

   第二十八分不受不贪分。这一分又在说福德很大,是说“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菩萨做的福德不能有贪恋的心,不能是有为法。有贪着就是有为法,而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所差别,无为法分高下,不是有为法分高下。有为法就是有执着,就是不能解脱,放在那里很久还是在那里。

   第二十九分威仪寂静分。这一分讲什么叫如来?“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没有来没有去,你看我释迦牟尼佛讲法四十九年有讲法吗,没有。你说我释迦牟尼佛是太子吗,好像有,但是我说没有,方便而已。没有来也没有去,他只是传播法的一个工具而已,他是方便身而已。我释迦牟尼佛跟人家讲的很清楚,我没有来啊,你们不要以为我常常在这里来啊;我没有去啊,我释迦牟尼佛常在哦,所以你们要感应释迦牟尼佛,我还会再来找你们的。我没有来没有去,不生不灭。他只是一个方便示现,在印度他活了七十九岁,但事实上他以前就在、未来也在,一直都在,这个观念一定要记住。已经开悟的能量的他来跟去就像游戏一样,我讲游戏是一个方便讲法,就是愿力允许他要来或不来。他来来去去,不来不去,随便他自由自在。我们的习惯思想,明明他在这个朝代就是活了80年,他就是来了。释迦牟尼佛说你不要总是这么想,我只是方便示现四个字,方便来而已。我怎么知道是谁叫我来,是释迦牟尼佛,但他是代表很多佛菩萨说法。所以到底是谁要来,是佛菩萨要来还是我要来,是释迦牟尼佛要来还是阿閦佛还是阿弥陀佛要来,谁晓得啊,都在他身上了。我这样讲对那个解释可以理解,他身上代表太多的能量,他也代表太多转换的工具,他甚至代表文殊师利菩萨对话,谁是文殊师利菩萨,有时候释迦牟尼佛当文殊师利菩萨在现象界对话(注:这种解释法大家参考参考,在灵界对话各自仍存在灵体!或已融入大灵体!无个体自性了,修道就修这个无我的法则)。我们回答语言实际上是感应对方来回答语言,比方说,观世音菩萨或释迦牟尼佛一句话,文殊师利菩萨身上想要回答,释迦牟尼佛感应到文殊师利菩萨要回答什么的话由释迦牟尼佛的嘴巴说出来。但释迦牟尼这句话说出来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是感应到文殊师利菩萨回答观世音菩萨,记住这句话的讲法。所以对他来讲,没有,不是他,他叫如如不动如来佛。如如不动,来了去了,法性常在。这样的修行不容易,大家累世修行才今天过来听《金刚经》,如果没有累世修行的话,听我刚才讲的一下子跑掉了。听完《金刚经…

《郭耀华讲《金刚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