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曰。此示义相也。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即是义相。故云离。离,由不带也。)
大慧。菩萨摩诃萨,于如是义。独一静处,闻思修慧,缘自觉了,向涅槃城。习气身转变已。自觉境界。(唐译云。以闻思修慧,思惟观察,向涅槃道。自智境界,转诸习气。)观地地中间胜进义相。是名菩萨摩诃萨善义。
(记曰。此示善义之方便也。闻思修,三慧也。谓从闻中思而修之。以依知识所演大智教光,从耳达心,声入心通,遗言得义。安心观照,思惟审察,寂灭真如自知境界,念念深入,以之熏修。渐令习气转变,灭无明暗,发智慧光。以至心智路绝,一念相应,是名得入自觉圣智。斯乃善义之方便也。智者应如是观。)
复次大慧。善语义菩萨摩诃萨,观语与义,非异非不异。观义与语,亦复如是。若语义异者。则不因语辩义。而以语入义,如灯照色。
(记曰。此示因言显义,以明语义兼善也。由上云义本离言。第恐愚夫执为断灭。故此示之以因语入义。所谓虽复不依言语道,亦复不著无言说。总持无文字,文字显总持。以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但于语义不可作一异见,故如灯照色。然因灯见色,故不得言异。而色非灯也,故不得言一。此又教以善语义之方便也。)
复次大慧。不生不灭,自性,涅槃,三乘一乘,心自性等。如缘言说义计著,堕建立及诽谤见。异建立。异妄想。如幻种种妄想现。譬如种种幻,凡愚众生作异妄想。非圣贤也。
(记曰。此责外道妄执名言成所知障,故教于语义当如实观,不可随语生解也。唐译云。若有于不生不灭,自性涅槃,三乘一乘五法诸心自性等中,如言取义,则堕建立及诽谤见。以异于彼起分别故。如见幻事计以为实。是愚夫见。非圣贤也。谓若于不生灭等染净诸法中,如言取义。计著言说与义一者,名建立。计言说与义异者,名诽谤。以于种种言说处起种种分别,故云异建立,异妄想。皆以为实,故云如幻种种妄想现。以计种种幻事而以为实者,真愚夫见也。古曰。所知不是障。被障障所知。然所知者,真谛寂灭,岂是障哉。但以执取名言以为障碍,不能证入。所谓四相潜神,非觉违拒耳。)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彼言说妄想 建立于诸法
以彼建立故 死堕泥犁中
(记曰。此颂计言说诸法为实者,恶见过也。谓佛说一切种种染净诸法者,为对治一切众生妄想心病。乃因事而设,本非实法。虽因言显义,而义不在言。若计种种真妄诸法一一皆为实有者,乃恶见也。故死堕泥犁。)
阴中无有我 阴非即是我
不如彼妄想 亦复非无我
(记曰。此以五阴喻诸法言说义也。以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故如阴中无有我。义本离言,言非是义,故如阴非即是我。言说诸法,本非实有,故不如彼妄想。计阴为我虽非实有,不入断灭,故如彼阴亦复非无我。如此观语与义,则不堕有无一异见也。)
一切悉有性 如凡愚妄想
若如彼所见 一切应见谛
一切法无性 净秽悉无有
不实如彼见 亦非无所有
(记曰。此以法合上喻也。前偈反显诸法本非实有。谓一切诸法果然悉有自性如彼愚夫所分别者,则一一应当见真实处。今但有语言,未见实义。如说火口不热,谈冰齿不寒。以此观之。足征一切言说诸法,皆无性矣。以皆无性,故言说净秽,非实有也。然圣人所见诸法与凡愚无别。但愚夫计以为实。圣人视之如幻化耳。故云不实如彼见,亦非无所有。◎上明言说为法执之本已竟◎下示智识为缚脱之源)
复次大慧。智识相,今当说。若善分别智识相者,汝及诸菩萨,则能通达智识之相,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记曰。此因上教菩萨当善语义,故特说智识相,意令依智不依识也。然有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依识则两伤,依智则兼善。以生灭不生灭故,苟以智而观,则彼名言自绝矣。)
大慧。彼智有三种。谓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
(记曰。此列智相有三种也。其识,即前所云略说有三种,广说有八,是已。故此不具。)
云何世间智。谓一切外道凡夫,计著有无。
(记曰。此世间智,即六粗中智相是也。外道自称一切智,而此方所言仁智,老氏所言弃智,皆此智也。佛云世智辩聪难。以依此智,不得入无生理。故云计著有无。)
云何出世间智。谓一切声闻缘觉,堕自共相希望计著。
(记曰。此二乘偏空智也。以声闻知苦断集,修道证灭,法类忍智,及缘觉推因审因七十七智。以见有三界五蕴生死可厌,不了唯心,故云堕自共相。以计有涅槃可证,故云希望计著。所以计著者,以未离识性,不了无明故。)
云何出世间上上智。谓诸佛菩萨,观无所有法,见不生不灭,离有无品,如来地,人法无我,缘自得生。
(记曰。此出世间上上智也。八地圣人证无相真如,创得此智,故云观无所有。然知不生灭,唯佛与佛乃能究尽,故云缘自得生。谓从自觉圣智境界而生也。)
大慧。彼生灭者是识。不生不灭者是智。复次。堕相无相,及堕有无种种相因,是识。超有无相,是智。
(记曰。有无相者,谓断常二见也。种种相因,因即生因,谓胜妙等。)
复次。长养相,是识。非长养相,是智。
(记曰。长养者,相续义。谓集诸种子,起诸现行,相续不断故。然此辩识智相,以明识智觌体无二,唯在生与不生堕与不堕之分,要令即识成智也。所以智识不二者。直如耳闻说法语言音声时,最初一念,得声自性,乃现量境,即是根本智照,不属生灭,不堕有无,当体常住。若刹那流入意地,分别义理,起第二念,即是生灭,便堕有无,则相续不住,随他言语流转,即智转成识。所谓大智居于目前,翻为名相之境矣。古德云,大众见闻,只可一度。其有得于此乎。愚观曹山三堕,叹曰,非一切智无师智念念现前者,何以与此。智者请深观此,自当善语义矣。)
复次有三种智。谓知生灭。知自共相。知不生不灭。
(记曰。此如来自述自觉圣智,以明出世间上上智相也。谓凡夫外道不知生灭,故计著有无。二乘不知自共相,故堕自共相。三贤菩萨不知不生灭,故任运长养,不能超凡圣见,堕在识情。佛谓我自觉圣智无他。唯知此三者而已。以超凡圣量,故为出世间上上智也。)
复次。无碍相,是智。境界种种碍相,是识。(唐译云。著境界相,是识。不著境界相,是智。)复次。三事和合生方便相,是识。无事方便自性相,是智。(唐译云。三和合相应生。是识。无碍相应自性相,是智。)复次。得相,是识。不得相,是智。自得圣智境界,不出不入,故如水中月。
(记曰。此释上自觉圣智相也。谓如来自觉圣智,亦不离识外别求。然于一切境界,与凡夫三乘见处无异。但有碍与不碍,和合不和合,得相不得相之分耳。以于境界著,即成和合相应,有相可得,故即智名识,即有明暗去来出入之相。以不著不和合,无相可得,故即识名智,则于诸境界不出不入,如水中月。然水中月,不独不出不入,抑且波涛汹涌,而月体湛然不动不摇。自觉圣智若然者,以境智混融无二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采集业为识 不采集为智
观察一切法 通达无所有
逮得自在力 是则名为慧(魏译云。识能集诸业。智能了分别。慧能得无相。及妙庄严境。)
缚境界为心 觉想生为智
无所有及胜 慧则从是生
(记曰。此颂识智之相也。谓集诸业行,缚著境界者,为识。能观察诸法,照了妄想生灭者,为智。若了心境皆空,达无所有,而入圣妙佛境界者,则为慧矣。是则三贤皆慧力不充。以至登地,从发光焰慧而入无所有佛地者,方名慧具足也。)
心意及与识 远离思惟想
得无思想法 佛子非声闻
(记曰。识本是智。但以思惟妄想,故不真也。今既远离,即识成智。此无思惟离心识处,唯八地及佛境界。故非声闻可知。)
寂静胜进忍 如来清净智
生于善胜义 所行悉远离
(记曰。此颂释上离妄想境界也。旧注引仁王经中说有五忍。谓伏,信,顺,无生,寂灭,各有下中上品。三贤但伏忍。登地至九,如次配次三忍。十地等觉及佛,得寂灭忍。故云寂静胜进忍,是如来清净智也。此忍智从胜义谛生。一切妄想心识所行境界皆悉远离。故上云无思想法,非声闻可得。)
我有三种智 圣开发真实
于彼想思惟 悉摄受诸性
二乘不相应 智离诸所有
(记曰。此颂出世间上上自觉圣智相也。然三种智,即上知生灭等。谓以我知此三种,故得圣智之名,能开发众生真实。然于凡愚思想摄受诸法之识,及二乘不如实相应之智,而我此智一切都离,故云智离诸所有。故魏译云。我有三种慧,依彼得圣名。唐译云。分别于诸相,开示一切法。我智离诸相,超过于二乘。)
计著于自性 从诸声闻生
超度诸心量 如来智清净
(记曰。此颂释成上意也。唐译云。以诸声闻等,执著诸法有。如来智无垢,了达唯心故。谓凡夫执有诸法,二乘执有涅槃,皆不离心量。我以法界海慧,照了一切,悉无所有,故皆超之。是名如来自觉圣智,为出世间上上智也。◎上示智识相竟◎下即转变相以明动本不动)
复次大慧。外道有九种转变论,外道转变见生。所谓形处转变。相转变。因转变。成转变。见转变。性转变。缘分明转变。所作分明转变。事转变。大慧。是名九种转变见。一切外道,因是起有无生转变论。
(记曰。此言识智见境不同,以明动本不动意也。谓外道依识妄想分别,故所见之境转变不一…
《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记(第10-12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