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记(第10-12卷)▪P9

  ..续本文上一页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种种义,种种不实妄想,计著妄想生。摄所摄计著。不知自心现量。及堕有无见。增长外道见。妄想习气,计著外种种义。心心数妄想我我所计著生。

   (记曰。此大慧牒上佛语,以起下难。唐译无此文。)

   世尊。若如是外种种义相堕有无相。离性非性。离见相。世尊。第一义亦如是。离量根分譬因相。(唐译云。离诸根量。宗因譬喻。)世尊。何故一处妄想不实义,种种性计著妄想生。非计著第一义处相妄想生。将无世尊说邪因论耶。(魏译云。堕世间论。唐译云。所言乖理。)说一生,一不生。

   (记曰。将明以不生灭心为本修因,故此问妄想生不生也。此因世尊上言不实妄想从计著种种不实义生。故大慧即蹑所说而设难世尊亦堕有无二见。将以辩明不生灭心耳。意谓若妄想从彼种种世谛不实义相生者。且彼世谛向堕有无四句见相。而世尊频言彼诸法体,离性非性,离四句见。且离四句。即彼世谛而为第一义谛矣。经云。世间诸因量。求过不可得。故云,第一义亦如是,离量根分譬因相。既二谛平等无二。世尊何故偏于世谛处言生妄想。于第一义处而不言生妄想耶。将无世尊说邪因论耶。然二谛同离有无。何故一处说生,一处说不生。此其世尊亦似愚夫起二种计,堕邪因论矣。)

   佛告大慧。非妄想一生一不生。所以者何。谓有无妄想不生故。外现性非性。觉自心现量。妄想不生。

   (记曰。此释不堕二见之所以也。佛言。我非计世谛处生妄想。亦非计第一义谛不生妄想。所以者何。以我不起有无分别心故。以不见有世谛相故。故云外现性非性以了彼诸法但唯自心所现,故分别不生。故云觉自心现量,妄想不生。)

   大慧。我说余愚夫自心种种妄想相故,事业在前,种种妄想性相计著生。

   (记曰。此释说愚夫妄相之所以也。谓我所说,非是说世谛处能生妄想,但说愚夫自心所生种种妄想耳。以彼愚夫妄见现前种种事业,不了唯心,故取以为实,妄生种种分别计著。是故我说为妄相生也。所谓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境界何由立。故凡所分别,皆分别自心。经云。若不了自心,云何知正道。故随次明之。)

   云何愚夫得离我我所计著见。离作所作因缘过。觉自妄想心量。身心转变。究竟明解一切地。如来自觉境界。离五法自性事见妄想。以是因缘。故我说妄想从种种不实义计著生。知如实义。得解脱自心种种妄想。

   (记曰。此世尊自述说法之本怀也。谓我因见众生于种种诸法,而生种种计著分别,坚执不舍。如此愚夫,云何能得离我我所执著邪见。云何能离作所作善恶因缘生死过患。云何能觉自妄想心量。云何能得转五蕴身得意生身。变无明识成究竟智。明解一切地。得到如来自觉境界。离五法自性事见想相。我为愍彼愚众生故。以是因缘。故我说妄想从种种不实义计著生。欲令众生知如实义。庶得解脱自心中种种不实妄想耳。我为要众生各各了悟自心故。非是说世谛处能生妄想也。离五法自性事见妄想者。以五法自性,皆迷悟边事,若究竟自觉圣智,悉皆离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因及与缘  从此生世间

   妄想著四句  不知我所通

   (记曰。此颂总责愚夫不达佛意,随语生解也。谓我说因缘生诸世间者,意显诸法本无生故。而愚夫不达,乃又依因缘复起四句妄见分别。此不知我所通义也。)

   世间非有生  亦复非无生

   不从有无生  亦非非有无

   诸因及与缘  云何愚妄想

   非有亦非无  亦复非有无

   如是观世间  心转得无我

   (记曰。此颂诸法本自无生也。谓世间诸法,不属有无四句而生。故我说因缘,以显彼无生意耳。云何愚夫于因缘法中,复起妄想作有无四句见耶。若能离四句而观诸法者,则当下心转得无我矣。)

   一切性不生  以从缘生故

   一切缘所作  所作非自有

   (记曰。此颂释诸法无生之所以也。谓一切法本自无生者,以从缘生故。既从缘生,则生但缘生,非自生也。作但缘作,非自作也。故云所作非自有。以自体不有。以自体不有,故不生耳。)

   事不自生事  有二事过故

   无二事过故  非有性可得

   (记曰。此颂由因缘故显不生也。唐译云。果不自生果。有二果失故。无有二果故。非有性可得。然事,果,皆言缘也。谓缘不自缘,必由于因。如果不自果,必由于华。若不待华而果,则果有二果之过,是无因也。故缘不由因而缘径生者,则是世间计四大能生,堕无因过矣。若从因缘生,则无二过也。然缘必待因,是缘不生也。因必待缘,是因不生也。因缘既皆不生,则所生之法,亦无自性可得矣。以无性可得,故生本无也。故云不生。)

   观诸有为法  离攀缘所缘

   无心之心量  我说为心量

   量者自性处  缘性二俱离

   性究竟妙净  我说名心量

   (记曰。此颂示自心现量观也。由上言愚夫于种种诸法不实义,起种种不实妄想分别者,以不了唯心现量故。第恐闻者不知如何是自心现量。故此特示之曰。若正当观诸有为法时,不起心分别,于所缘境,斯无第二念,则但是一心。即此离念之心,便是自心现量。故云无心之心量,我说为心量也。现量者。谓五识之初,同明了意识,映五尘实境时,分明显现,无少差谬,不起第二念分别,是名现量。若刹那流入意地,起心分别长短方圆青黄等假法时,便是比量心矣。今云诸有为法,即五尘境。攀缘,即第六意识能分别心。所缘,即彼诸法所分别境。离,犹绝也。无心,无第二念分别心也。故魏译云离念及所念。谓观有为法时,但不起心分别,自然心境双绝,寂尔灵知。经云。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以无憎爱念,故云无心。论云。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此所谓无心之心量也。然量之自体,能所双绝,心境俱离,究竟妙净。故说有自心现量耳。)

   施设世谛我  彼则无实事

   诸阴阴施设  无事亦复然

   有四种平等  相及因性生

   第三无我等  第四修修者

   (记曰。此言观成得益也。彼世谛我,乃一切众生五蕴,各各执为我者。诸阴,即内五蕴,乃自计为我者。总名诸有为法。皆所缘境也。谓若观自他根身时,但不起心分别妍丑美恶,则心体寂尔虚闲,自然爱憎之念不起。如云恰似木人见花鸟。斯则一心不生,万境俱寂。而所观者,但如镜中无别分析。故彼我根身尽皆不实。不实,则自然平等如如矣。相,即自他根身。因,乃生因。性,谓不生性。修,乃能修之人。修者,即所修之法。所言平等者,谓相与无相,生与无生,我与无我,若人若法,皆平等矣。故云有四种平等。此唯心现量观成,法尔如此。)

   妄想习气转  有种种心生

   境界于外现  是世俗心量

   (记曰。此言六七二识转似外境,为世俗心量也。妄想,六识。习气,七识染污无知也。谓第六识,依染污末那,引起八识含藏种子习气,熏发转变,而有种种分别心生似外境现。执为实我实法。不离唯心,但妄见耳。故云是世俗心量。)

   外现而非有  心见彼种种

   建立于身财  我说为心量

   (记曰。此言前五识心量也。谓外境虽现,其实不有。彼乃八识亲相分。但以妄见执取而作种种诸法事业。以为资生自处。依之建立五识身财。然皆不离唯心。故我亦说为心量。)

   离一切诸见  及离想所想

   无得亦无生  我说为心量

   (记曰。此言转识成智,以明真唯心现量也。谓能了别者,八识之见分。所分别者,八识之相分。然真如自性,心境双绝,一切皆离。故云离一切见,及想所想。到此泯绝无寄。而自亦不可得。当体独立。寂灭无生。故我说此为真唯心现量也。)

   非性非非性  性非性悉离

   谓彼心解脱  我说为心量

   如如与空际  涅槃及法界

   种种意生身  我说为心量

   (记曰。此言真如一心现量,真妄双绝,以明究竟真无我义也。以心境双绝,故非性。真亦不立,故非非性。以真妄俱离,方为寂灭一心究竟解脱。故我说此名为自心现量。如是,则凡所言如如,言空,言实际,言涅槃,言法界,言种种意生身等,皆此一心现量之异称耳。以如来藏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不可得故。此则五法三自性皆离,八识二无我俱遣,方名如来自觉圣智究竟境界。行人必如是观察,方能知如实义,始得解脱自心种种烦恼妄想。故我说为自心现量也。◎上明妄想不实以破我执断烦恼障已竟◎下明言说性空以破法执断所知障有四◎初明言说为法执之本)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说,菩萨摩诃萨当善语义。云何为菩萨善语义。云何为语。云何为义。

   (记曰。此承前置问,将以破法执,断所知障也。初明言说为法执之本。良以世出世法,皆依语言分别,执为实有。故以语义为法执,名所知障。由先世尊诫云,当依于义,莫著言说。次以不善语义,随言生解,故至误堕二见,起拨无之过。皆所知障。乃法执也。故次教以二通相。且云依如实义,则能解脱自心种种妄想。良由不善语义,生多种过故。大慧至此,因问不知如何为善语义。此问善语义之方便,将以破法执也。又不知云何为语,云何为义,此问其相。)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云何为语。谓言字妄想和合,依咽喉唇舌齿龂颊辅,因彼我言说妄想习气计著生,是名为语。

   (记曰。此示语相也。唐译云。语者,所谓分别习气而为因。依于喉舌唇腭齿辅,而出种种音声文字。相对谈说,是名为语。辅,口辅。龂,齿根。)

   大慧。云何为义。谓离一切妄想相,言说相,是名为义。

  …

《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记(第10-12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