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曰。此示義相也。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即是義相。故雲離。離,由不帶也。)
大慧。菩薩摩诃薩,于如是義。獨一靜處,聞思修慧,緣自覺了,向涅槃城。習氣身轉變已。自覺境界。(唐譯雲。以聞思修慧,思惟觀察,向涅槃道。自智境界,轉諸習氣。)觀地地中間勝進義相。是名菩薩摩诃薩善義。
(記曰。此示善義之方便也。聞思修,叁慧也。謂從聞中思而修之。以依知識所演大智教光,從耳達心,聲入心通,遺言得義。安心觀照,思惟審察,寂滅真如自知境界,念念深入,以之熏修。漸令習氣轉變,滅無明暗,發智慧光。以至心智路絕,一念相應,是名得入自覺聖智。斯乃善義之方便也。智者應如是觀。)
複次大慧。善語義菩薩摩诃薩,觀語與義,非異非不異。觀義與語,亦複如是。若語義異者。則不因語辯義。而以語入義,如燈照色。
(記曰。此示因言顯義,以明語義兼善也。由上雲義本離言。第恐愚夫執爲斷滅。故此示之以因語入義。所謂雖複不依言語道,亦複不著無言說。總持無文字,文字顯總持。以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但于語義不可作一異見,故如燈照色。然因燈見色,故不得言異。而色非燈也,故不得言一。此又教以善語義之方便也。)
複次大慧。不生不滅,自性,涅槃,叁乘一乘,心自性等。如緣言說義計著,墮建立及誹謗見。異建立。異妄想。如幻種種妄想現。譬如種種幻,凡愚衆生作異妄想。非聖賢也。
(記曰。此責外道妄執名言成所知障,故教于語義當如實觀,不可隨語生解也。唐譯雲。若有于不生不滅,自性涅槃,叁乘一乘五法諸心自性等中,如言取義,則墮建立及誹謗見。以異于彼起分別故。如見幻事計以爲實。是愚夫見。非聖賢也。謂若于不生滅等染淨諸法中,如言取義。計著言說與義一者,名建立。計言說與義異者,名誹謗。以于種種言說處起種種分別,故雲異建立,異妄想。皆以爲實,故雲如幻種種妄想現。以計種種幻事而以爲實者,真愚夫見也。古曰。所知不是障。被障障所知。然所知者,真谛寂滅,豈是障哉。但以執取名言以爲障礙,不能證入。所謂四相潛神,非覺違拒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彼言說妄想 建立于諸法
以彼建立故 死墮泥犁中
(記曰。此頌計言說諸法爲實者,惡見過也。謂佛說一切種種染淨諸法者,爲對治一切衆生妄想心病。乃因事而設,本非實法。雖因言顯義,而義不在言。若計種種真妄諸法一一皆爲實有者,乃惡見也。故死墮泥犁。)
陰中無有我 陰非即是我
不如彼妄想 亦複非無我
(記曰。此以五陰喻諸法言說義也。以但有言說,都無實義,故如陰中無有我。義本離言,言非是義,故如陰非即是我。言說諸法,本非實有,故不如彼妄想。計陰爲我雖非實有,不入斷滅,故如彼陰亦複非無我。如此觀語與義,則不墮有無一異見也。)
一切悉有性 如凡愚妄想
若如彼所見 一切應見谛
一切法無性 淨穢悉無有
不實如彼見 亦非無所有
(記曰。此以法合上喻也。前偈反顯諸法本非實有。謂一切諸法果然悉有自性如彼愚夫所分別者,則一一應當見真實處。今但有語言,未見實義。如說火口不熱,談冰齒不寒。以此觀之。足征一切言說諸法,皆無性矣。以皆無性,故言說淨穢,非實有也。然聖人所見諸法與凡愚無別。但愚夫計以爲實。聖人視之如幻化耳。故雲不實如彼見,亦非無所有。◎上明言說爲法執之本已竟◎下示智識爲縛脫之源)
複次大慧。智識相,今當說。若善分別智識相者,汝及諸菩薩,則能通達智識之相,疾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記曰。此因上教菩薩當善語義,故特說智識相,意令依智不依識也。然有分別是識,無分別是智。依識則兩傷,依智則兼善。以生滅不生滅故,苟以智而觀,則彼名言自絕矣。)
大慧。彼智有叁種。謂世間,出世間,出世間上上。
(記曰。此列智相有叁種也。其識,即前所雲略說有叁種,廣說有八,是已。故此不具。)
雲何世間智。謂一切外道凡夫,計著有無。
(記曰。此世間智,即六粗中智相是也。外道自稱一切智,而此方所言仁智,老氏所言棄智,皆此智也。佛雲世智辯聰難。以依此智,不得入無生理。故雲計著有無。)
雲何出世間智。謂一切聲聞緣覺,墮自共相希望計著。
(記曰。此二乘偏空智也。以聲聞知苦斷集,修道證滅,法類忍智,及緣覺推因審因七十七智。以見有叁界五蘊生死可厭,不了唯心,故雲墮自共相。以計有涅槃可證,故雲希望計著。所以計著者,以未離識性,不了無明故。)
雲何出世間上上智。謂諸佛菩薩,觀無所有法,見不生不滅,離有無品,如來地,人法無我,緣自得生。
(記曰。此出世間上上智也。八地聖人證無相真如,創得此智,故雲觀無所有。然知不生滅,唯佛與佛乃能究盡,故雲緣自得生。謂從自覺聖智境界而生也。)
大慧。彼生滅者是識。不生不滅者是智。複次。墮相無相,及墮有無種種相因,是識。超有無相,是智。
(記曰。有無相者,謂斷常二見也。種種相因,因即生因,謂勝妙等。)
複次。長養相,是識。非長養相,是智。
(記曰。長養者,相續義。謂集諸種子,起諸現行,相續不斷故。然此辯識智相,以明識智觌體無二,唯在生與不生墮與不墮之分,要令即識成智也。所以智識不二者。直如耳聞說法語言音聲時,最初一念,得聲自性,乃現量境,即是根本智照,不屬生滅,不墮有無,當體常住。若刹那流入意地,分別義理,起第二念,即是生滅,便墮有無,則相續不住,隨他言語流轉,即智轉成識。所謂大智居于目前,翻爲名相之境矣。古德雲,大衆見聞,只可一度。其有得于此乎。愚觀曹山叁墮,歎曰,非一切智無師智念念現前者,何以與此。智者請深觀此,自當善語義矣。)
複次有叁種智。謂知生滅。知自共相。知不生不滅。
(記曰。此如來自述自覺聖智,以明出世間上上智相也。謂凡夫外道不知生滅,故計著有無。二乘不知自共相,故墮自共相。叁賢菩薩不知不生滅,故任運長養,不能超凡聖見,墮在識情。佛謂我自覺聖智無他。唯知此叁者而已。以超凡聖量,故爲出世間上上智也。)
複次。無礙相,是智。境界種種礙相,是識。(唐譯雲。著境界相,是識。不著境界相,是智。)複次。叁事和合生方便相,是識。無事方便自性相,是智。(唐譯雲。叁和合相應生。是識。無礙相應自性相,是智。)複次。得相,是識。不得相,是智。自得聖智境界,不出不入,故如水中月。
(記曰。此釋上自覺聖智相也。謂如來自覺聖智,亦不離識外別求。然于一切境界,與凡夫叁乘見處無異。但有礙與不礙,和合不和合,得相不得相之分耳。以于境界著,即成和合相應,有相可得,故即智名識,即有明暗去來出入之相。以不著不和合,無相可得,故即識名智,則于諸境界不出不入,如水中月。然水中月,不獨不出不入,抑且波濤洶湧,而月體湛然不動不搖。自覺聖智若然者,以境智混融無二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采集業爲識 不采集爲智
觀察一切法 通達無所有
逮得自在力 是則名爲慧(魏譯雲。識能集諸業。智能了分別。慧能得無相。及妙莊嚴境。)
縛境界爲心 覺想生爲智
無所有及勝 慧則從是生
(記曰。此頌識智之相也。謂集諸業行,縛著境界者,爲識。能觀察諸法,照了妄想生滅者,爲智。若了心境皆空,達無所有,而入聖妙佛境界者,則爲慧矣。是則叁賢皆慧力不充。以至登地,從發光焰慧而入無所有佛地者,方名慧具足也。)
心意及與識 遠離思惟想
得無思想法 佛子非聲聞
(記曰。識本是智。但以思惟妄想,故不真也。今既遠離,即識成智。此無思惟離心識處,唯八地及佛境界。故非聲聞可知。)
寂靜勝進忍 如來清淨智
生于善勝義 所行悉遠離
(記曰。此頌釋上離妄想境界也。舊注引仁王經中說有五忍。謂伏,信,順,無生,寂滅,各有下中上品。叁賢但伏忍。登地至九,如次配次叁忍。十地等覺及佛,得寂滅忍。故雲寂靜勝進忍,是如來清淨智也。此忍智從勝義谛生。一切妄想心識所行境界皆悉遠離。故上雲無思想法,非聲聞可得。)
我有叁種智 聖開發真實
于彼想思惟 悉攝受諸性
二乘不相應 智離諸所有
(記曰。此頌出世間上上自覺聖智相也。然叁種智,即上知生滅等。謂以我知此叁種,故得聖智之名,能開發衆生真實。然于凡愚思想攝受諸法之識,及二乘不如實相應之智,而我此智一切都離,故雲智離諸所有。故魏譯雲。我有叁種慧,依彼得聖名。唐譯雲。分別于諸相,開示一切法。我智離諸相,超過于二乘。)
計著于自性 從諸聲聞生
超度諸心量 如來智清淨
(記曰。此頌釋成上意也。唐譯雲。以諸聲聞等,執著諸法有。如來智無垢,了達唯心故。謂凡夫執有諸法,二乘執有涅槃,皆不離心量。我以法界海慧,照了一切,悉無所有,故皆超之。是名如來自覺聖智,爲出世間上上智也。◎上示智識相竟◎下即轉變相以明動本不動)
複次大慧。外道有九種轉變論,外道轉變見生。所謂形處轉變。相轉變。因轉變。成轉變。見轉變。性轉變。緣分明轉變。所作分明轉變。事轉變。大慧。是名九種轉變見。一切外道,因是起有無生轉變論。
(記曰。此言識智見境不同,以明動本不動意也。謂外道依識妄想分別,故所見之境轉變不一…
《觀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記(第10-12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