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圆满法初探 绪论▪P4

  ..续本文上一页的显现,“皆由四轮集于心中,又彼微细,住于无所有之虚空境中,则现出周遍通彻清明之觉性,”“因为觉性什么也不生,是空性法身;其空性本光明亮,是报身;它能无碍显现一切,是化身。三身是圆具于一心中之体性。”“大悲周遍”是大圆满自然智之用,重点讲心之现分。

  最后, 许得存教授认为,大圆满法和禅宗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第一,体本净说。宁玛派认为心性本净,不能诠表,远离常边,没有表相,自性任运。宁玛派与禅宗都强调“心性本净”,并把心性看成是外境(诸法)之源,支配诸法的存在。但是,宁玛派所讲的“心体本净”不是基于自然主义还本之说,而是讲人的本体,并从绝对与相对、有限与无限的角度把人的本净之心提高到宇宙高度去论述。同时,更加具体地论述了心性之光明在成佛中的决定作用,把现分与明分平等看待,把了空、明空、空智、现明视为一体。禅宗则基于自然本体上讲心性本净,很少去讨论光明(明分)。

  第二,佛性观。宁玛派认为,心性的自然智是佛性,明而又空的明空妙觉是佛心,人心即佛心,众生与佛无二无别,是为一体。众生心是佛心,其体性本净,众生与佛只是迷悟之差。明空妙觉没有差别。觉性既是如来藏,又是人的主体性。禅宗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时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的,把佛性看成是自在自为的统一;以心为宇宙本体,支配世间万物的存在,“直接所悟心的空作为佛的唯一途径和最后归宿”,而大圆满则把佛性视为佛的本能,两者之间有细微差别。

  第三,顿悟说。大圆满主张顿悟一心,即悟诸法本体清净,本性光明之心,反映了宁玛派以心为本的顿悟成佛思想。但是,大圆满顿悟必须以实修为基础,以具德、熟谙密法的金刚上师的开导为前提,在时间、程度和方式上有所不同,能否顿悟关键看修行者本人的根基。禅宗主张“无思无念”的顿悟,把“无念”作为顿悟成佛的方法,破除了通常的逻辑思维,利用直觉思维知觉万法本体空性,即本净心体。从这方面看,大圆满和禅宗有比较一致的观点,都主张“无念”、“直觉”,提倡由善知识开导,顿见本性,自成佛道。两者的区别在于,大圆满之“无念”只作为手段,并非目的,否定了绝对无念,强调顿悟之前渐修的必要性。禅宗则把“无念”作为方法和目的,承认绝对无念存在的可能性。

  5、夏春峰著《论宁玛派大圆满法心性论的实质》,《西藏研究》2002年第2期。本文中作者提到,宁玛派认为,一切有情皆具佛性,但成佛根器时机各有不同,“学者根有利钝,成就可分三种:上根利器即身取证;中根,中阴身成就;下根者,于自性化身佛净土中莲花化生”。宁玛派引用《楞伽经》中的“依止唯识宗,不察外境义,依止无相义,超越唯识宗,依止清净缘,超越无相法,瑜伽无住相,不见大乘道”来证明这点。通俗地讲,宁玛派分乘特点是暂时依赖唯识宗,而最后则彻底超越唯识,达到无相中观,从无相中观超越而达到有相中观。如果这样认识,即能掌握甚深之大乘义,此大乘义便是“唯识大中观见”。宁玛派九乘也正是依据这样一种思想体系而设。九乘分法最后归于“明空赤露”,法“自性元成”,性可现一切,强调体验内在于自心的佛性、真谛,由人心到佛心。九乘判教是宁玛派判教的根本,这种判教观充分体现了宁玛派对印度佛教思想之脉络和宗派之变迁的独特建树。

  又提出,宁玛派最便捷的成佛方式是有根器、富悟性的人所修之内密三乘即三大约噶。内密三乘运用善巧方便,可用双修之法,所以又称秘密自在方便三乘。此三乘主要是向内体验内在于自心的佛性真谛,体验空之永恒,由人心到佛心,佛我同一,证觉成佛。内密三乘中,七乘摩诃瑜伽相当于生圆二次第之生起次第,这一乘将缠缚心(世间法)与解脱心(出世间法)视为真俗二谛,世俗为有,真谛为空。本乘其实是正修前的准备,是能进入内密三乘之最上根器人之入门修法,意在锻炼心识之能力,证空性,使得世俗、胜义二谛统一起来,即世俗虽有,但无自性,属性空,真谛虽空,但不是顽空,这就是空有二分在空方面的体现,用空有双融无别来破除实执。在此阶段,佛与众生还有尊卑之分。八乘阿努瑜伽相当于生圆次第之圆满次第,本乘已不用“心识之力”去证空,而是运用风脉明点自起作用,意在证乐空双运,以修身炼气为主,即宁玛派的修光明之法,将藏在身中最深处之所知障(心识)转为光明,但毕竟还须有外力加持,靠心识来达到将有融入空的目的,实现乐空双运。但佛性还在心识控制之下,空有、乐空本自圆融,自为一体,将它们分开各证,再结合到一起,并非圆融无碍,故不圆满,这样就导出了大圆满法。

  大圆满法的修行分三部:即心部、界部、要诀部。首先谈心部。大圆满法为密宗法门,心是从体、相、用三方面来谈的,即“体相本净,自性顿成,大悲周遍”。心部主要谈“性空”,性空而有觉,一切显现皆可在“性空”中实现。心部是以空现有,则界部即为以有证空。界部又称自在部,即一切法在法性中任运自在。此部专讲境界光明。光明可作“气”解,是“界”的异名词,界的“有”之体现。光明是气所化,气聚而成形,即是物质。修“光明”的过程即为静神养心的过程,将一切染心去除后达到觉有的境界。要门部可以说是对前八乘和心部、界部的总结和发挥,该乘门修法较独立,宁玛派的密宗理论体系在此完全形成。要门部有两大要门,即彻却和妥噶,彻却证空,妥噶现明,彻却求得本心自然智慧,即为佛性,妥噶求见光明心相,现佛三身境界。

  大圆满教法的思想,在世界观上是“真心”一元论,解脱论上是佛性论。“心”是大圆满法所最终要证悟的结果,并要认识到“心性”即为其修习的终极目的。元成菩提心本净就是大圆满三部所要解决的问题。

  作者还提到,在大圆满法中,用密教的大圆满思想来论证显教的如来藏佛性,把人外化为佛,再将佛内置于自心,从自心谈论佛性。又提到,不变的心的本性,即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心性无须修整,不造作而自明,觉、明、空本是无别元成,此乃心之本性。三身是心性的表现,其实质仍然为心性,“在一觉性之中三身无别而完具”。

  作者总结:大圆满法与禅宗一样最为强调个人内在的精神开悟,强调主观性与个体性,并将精神开悟看作最有效的成佛方法,通过沉思或静观达到觉悟。从哲学思辨的角度理解,大圆满法的修行实质更倾心于觉,心性论则在于觉性,更注重对心性的把握。这是对在修行上重静的印度佛教的进一步发挥,也就是说,宁玛派大圆满法的心性论则在于觉性。故宁玛派亦为“当下即是”。

  6、吴建民《藏传佛教宁玛巴大圆满法与慧能顿悟禅之比较研究》,《台湾宗教哲学季刊》,第38期,2006年。作者在“大圆满之内涵”部分提出,一、传承法脉。其中,法身普贤如来传报身金刚萨埵,再传化身嘉饶多杰,在西藏,心部和界部之传授,主要来自毗卢遮那,而口诀部之传授,则主要来自卑吗那密渣和莲花生大士。二、九乘次第观。宁玛派所说九乘为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事部密、行部密、瑜伽密、大瑜伽密(生起次第)、阿努瑜伽密(圆满次第)、阿底瑜伽密。后三乘宁玛巴称为“内密乘”或“无上内三乘”,相当于藏传佛教所传的密法,即无上瑜伽部。三素尔祖孙三代所传授的教法,如幻化部、集经部属于第七、八乘,而第九乘无上瑜伽密分为心部、界部、口诀教授部,这三部中包括了大圆满法,是宁玛巴教法精髓之所在。口诀部又分为阿的、借的、仰的三部,亦可分为外、内、密、心髓部。心髓部又分为彻却(且却)和脱噶二法。三、工夫论。彻却和脱噶是阿底瑜伽口诀部的特殊禅定法。“彻却”为求本净心体,体证明空不二之当下,认此明觉本心勿令间断,以无修、无念与无散乱保任之。彻却法乃当下顿成之禅定法。作者引用巴楚仁波切《椎击三要》或《三句指要》总结彻却法,三句话如下:“直指净觉本来面貌”、“断然确定仅此无他”、“信心稳固于念起即解脱”。“脱噶”意为“超越”、“顿超”,是以修光来体证法性自然智之工夫,由此直见任运本来清净的妙有法境。修脱噶法有四种光明显现:现见法性显现、增长觉受显现、明体进诣显现、穷尽法性显现。

  总之,脱噶属于修光法,以彻却为依据,在空性基础上生妙有之用,具体作法与无分别心凝视虚空为主,借助日光、水光等光明,具体修习工夫有看光法、白关法、黑关法、睡眠法等方便施设,与得见明点为修法的征候,或于虚空中自然显现出如金刚链串等空中明点及五方佛土。此为摄取太阳光能之修炼法,以凝观宇宙之明点,令心念相应之。使太阳光能不断融入体内,时日一久,则体内蓄积大量光能,于临终时将能量一次释放,故能于此“蒸发”物质肉体,而有虹化之现象。“彻却”乃体悟本净性空之心体,“脱噶”则起现元成本净之法界妙有实相。彻却悟真空自性,脱噶进一步起现实相妙有,融内外之境为无二之体,彻却与脱噶代表智慧与善巧方便双运,真空妙有体用一如,圆满三身佛果。

  另作者在“慧能顿悟禅之内涵”提出,一、般若论。在慧能之般若论中有二层意义,一是内在普遍义,二是清净妙用义,这两层意义皆由工夫实践证成。二、顿悟论。人人本具真如佛性,凡夫与佛之别,仅在迷悟之间。慧能认为只要自悟本心真性,即可成佛。若能觉悟自性,顿悟顿修,当下即是,不落阶级,亦无渐次,乃无须立一切相,即诸法毕竟空寂,无次第可循,亦无阶次可循。总而言之,慧能强调佛法之种种方便施设,本质上皆顺应根器利钝所立,故慧能禅乃圆顿法门,此心法不依阶次当下顿成。

  作者又在“宁玛巴大圆满法与慧能顿悟禅之异同”中提出,作者从传承源流、心性论与工夫境界…

《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圆满法初探 绪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