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顯現,“皆由四輪集于心中,又彼微細,住于無所有之虛空境中,則現出周遍通徹清明之覺性,”“因爲覺性什麼也不生,是空性法身;其空性本光明亮,是報身;它能無礙顯現一切,是化身。叁身是圓具于一心中之體性。”“大悲周遍”是大圓滿自然智之用,重點講心之現分。
最後, 許得存教授認爲,大圓滿法和禅宗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下列叁個方面:
第一,體本淨說。甯瑪派認爲心性本淨,不能诠表,遠離常邊,沒有表相,自性任運。甯瑪派與禅宗都強調“心性本淨”,並把心性看成是外境(諸法)之源,支配諸法的存在。但是,甯瑪派所講的“心體本淨”不是基于自然主義還本之說,而是講人的本體,並從絕對與相對、有限與無限的角度把人的本淨之心提高到宇宙高度去論述。同時,更加具體地論述了心性之光明在成佛中的決定作用,把現分與明分平等看待,把了空、明空、空智、現明視爲一體。禅宗則基于自然本體上講心性本淨,很少去討論光明(明分)。
第二,佛性觀。甯瑪派認爲,心性的自然智是佛性,明而又空的明空妙覺是佛心,人心即佛心,衆生與佛無二無別,是爲一體。衆生心是佛心,其體性本淨,衆生與佛只是迷悟之差。明空妙覺沒有差別。覺性既是如來藏,又是人的主體性。禅宗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時以“無念”爲宗,無相爲體,無住爲本的,把佛性看成是自在自爲的統一;以心爲宇宙本體,支配世間萬物的存在,“直接所悟心的空作爲佛的唯一途徑和最後歸宿”,而大圓滿則把佛性視爲佛的本能,兩者之間有細微差別。
第叁,頓悟說。大圓滿主張頓悟一心,即悟諸法本體清淨,本性光明之心,反映了甯瑪派以心爲本的頓悟成佛思想。但是,大圓滿頓悟必須以實修爲基礎,以具德、熟谙密法的金剛上師的開導爲前提,在時間、程度和方式上有所不同,能否頓悟關鍵看修行者本人的根基。禅宗主張“無思無念”的頓悟,把“無念”作爲頓悟成佛的方法,破除了通常的邏輯思維,利用直覺思維知覺萬法本體空性,即本淨心體。從這方面看,大圓滿和禅宗有比較一致的觀點,都主張“無念”、“直覺”,提倡由善知識開導,頓見本性,自成佛道。兩者的區別在于,大圓滿之“無念”只作爲手段,並非目的,否定了絕對無念,強調頓悟之前漸修的必要性。禅宗則把“無念”作爲方法和目的,承認絕對無念存在的可能性。
5、夏春峰著《論甯瑪派大圓滿法心性論的實質》,《西藏研究》2002年第2期。本文中作者提到,甯瑪派認爲,一切有情皆具佛性,但成佛根器時機各有不同,“學者根有利鈍,成就可分叁種:上根利器即身取證;中根,中陰身成就;下根者,于自性化身佛淨土中蓮花化生”。甯瑪派引用《楞伽經》中的“依止唯識宗,不察外境義,依止無相義,超越唯識宗,依止清淨緣,超越無相法,瑜伽無住相,不見大乘道”來證明這點。通俗地講,甯瑪派分乘特點是暫時依賴唯識宗,而最後則徹底超越唯識,達到無相中觀,從無相中觀超越而達到有相中觀。如果這樣認識,即能掌握甚深之大乘義,此大乘義便是“唯識大中觀見”。甯瑪派九乘也正是依據這樣一種思想體系而設。九乘分法最後歸于“明空赤露”,法“自性元成”,性可現一切,強調體驗內在于自心的佛性、真谛,由人心到佛心。九乘判教是甯瑪派判教的根本,這種判教觀充分體現了甯瑪派對印度佛教思想之脈絡和宗派之變遷的獨特建樹。
又提出,甯瑪派最便捷的成佛方式是有根器、富悟性的人所修之內密叁乘即叁大約噶。內密叁乘運用善巧方便,可用雙修之法,所以又稱秘密自在方便叁乘。此叁乘主要是向內體驗內在于自心的佛性真谛,體驗空之永恒,由人心到佛心,佛我同一,證覺成佛。內密叁乘中,七乘摩诃瑜伽相當于生圓二次第之生起次第,這一乘將纏縛心(世間法)與解脫心(出世間法)視爲真俗二谛,世俗爲有,真谛爲空。本乘其實是正修前的准備,是能進入內密叁乘之最上根器人之入門修法,意在鍛煉心識之能力,證空性,使得世俗、勝義二谛統一起來,即世俗雖有,但無自性,屬性空,真谛雖空,但不是頑空,這就是空有二分在空方面的體現,用空有雙融無別來破除實執。在此階段,佛與衆生還有尊卑之分。八乘阿努瑜伽相當于生圓次第之圓滿次第,本乘已不用“心識之力”去證空,而是運用風脈明點自起作用,意在證樂空雙運,以修身煉氣爲主,即甯瑪派的修光明之法,將藏在身中最深處之所知障(心識)轉爲光明,但畢竟還須有外力加持,靠心識來達到將有融入空的目的,實現樂空雙運。但佛性還在心識控製之下,空有、樂空本自圓融,自爲一體,將它們分開各證,再結合到一起,並非圓融無礙,故不圓滿,這樣就導出了大圓滿法。
大圓滿法的修行分叁部:即心部、界部、要訣部。首先談心部。大圓滿法爲密宗法門,心是從體、相、用叁方面來談的,即“體相本淨,自性頓成,大悲周遍”。心部主要談“性空”,性空而有覺,一切顯現皆可在“性空”中實現。心部是以空現有,則界部即爲以有證空。界部又稱自在部,即一切法在法性中任運自在。此部專講境界光明。光明可作“氣”解,是“界”的異名詞,界的“有”之體現。光明是氣所化,氣聚而成形,即是物質。修“光明”的過程即爲靜神養心的過程,將一切染心去除後達到覺有的境界。要門部可以說是對前八乘和心部、界部的總結和發揮,該乘門修法較獨立,甯瑪派的密宗理論體系在此完全形成。要門部有兩大要門,即徹卻和妥噶,徹卻證空,妥噶現明,徹卻求得本心自然智慧,即爲佛性,妥噶求見光明心相,現佛叁身境界。
大圓滿教法的思想,在世界觀上是“真心”一元論,解脫論上是佛性論。“心”是大圓滿法所最終要證悟的結果,並要認識到“心性”即爲其修習的終極目的。元成菩提心本淨就是大圓滿叁部所要解決的問題。
作者還提到,在大圓滿法中,用密教的大圓滿思想來論證顯教的如來藏佛性,把人外化爲佛,再將佛內置于自心,從自心談論佛性。又提到,不變的心的本性,即如來藏自性清淨心。心性無須修整,不造作而自明,覺、明、空本是無別元成,此乃心之本性。叁身是心性的表現,其實質仍然爲心性,“在一覺性之中叁身無別而完具”。
作者總結:大圓滿法與禅宗一樣最爲強調個人內在的精神開悟,強調主觀性與個體性,並將精神開悟看作最有效的成佛方法,通過沈思或靜觀達到覺悟。從哲學思辨的角度理解,大圓滿法的修行實質更傾心于覺,心性論則在于覺性,更注重對心性的把握。這是對在修行上重靜的印度佛教的進一步發揮,也就是說,甯瑪派大圓滿法的心性論則在于覺性。故甯瑪派亦爲“當下即是”。
6、吳建民《藏傳佛教甯瑪巴大圓滿法與慧能頓悟禅之比較研究》,《臺灣宗教哲學季刊》,第38期,2006年。作者在“大圓滿之內涵”部分提出,一、傳承法脈。其中,法身普賢如來傳報身金剛薩埵,再傳化身嘉饒多傑,在西藏,心部和界部之傳授,主要來自毗盧遮那,而口訣部之傳授,則主要來自卑嗎那密渣和蓮花生大士。二、九乘次第觀。甯瑪派所說九乘爲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事部密、行部密、瑜伽密、大瑜伽密(生起次第)、阿努瑜伽密(圓滿次第)、阿底瑜伽密。後叁乘甯瑪巴稱爲“內密乘”或“無上內叁乘”,相當于藏傳佛教所傳的密法,即無上瑜伽部。叁素爾祖孫叁代所傳授的教法,如幻化部、集經部屬于第七、八乘,而第九乘無上瑜伽密分爲心部、界部、口訣教授部,這叁部中包括了大圓滿法,是甯瑪巴教法精髓之所在。口訣部又分爲阿的、借的、仰的叁部,亦可分爲外、內、密、心髓部。心髓部又分爲徹卻(且卻)和脫噶二法。叁、工夫論。徹卻和脫噶是阿底瑜伽口訣部的特殊禅定法。“徹卻”爲求本淨心體,體證明空不二之當下,認此明覺本心勿令間斷,以無修、無念與無散亂保任之。徹卻法乃當下頓成之禅定法。作者引用巴楚仁波切《椎擊叁要》或《叁句指要》總結徹卻法,叁句話如下:“直指淨覺本來面貌”、“斷然確定僅此無他”、“信心穩固于念起即解脫”。“脫噶”意爲“超越”、“頓超”,是以修光來體證法性自然智之工夫,由此直見任運本來清淨的妙有法境。修脫噶法有四種光明顯現:現見法性顯現、增長覺受顯現、明體進詣顯現、窮盡法性顯現。
總之,脫噶屬于修光法,以徹卻爲依據,在空性基礎上生妙有之用,具體作法與無分別心凝視虛空爲主,借助日光、水光等光明,具體修習工夫有看光法、白關法、黑關法、睡眠法等方便施設,與得見明點爲修法的征候,或于虛空中自然顯現出如金剛鏈串等空中明點及五方佛土。此爲攝取太陽光能之修煉法,以凝觀宇宙之明點,令心念相應之。使太陽光能不斷融入體內,時日一久,則體內蓄積大量光能,于臨終時將能量一次釋放,故能于此“蒸發”物質肉體,而有虹化之現象。“徹卻”乃體悟本淨性空之心體,“脫噶”則起現元成本淨之法界妙有實相。徹卻悟真空自性,脫噶進一步起現實相妙有,融內外之境爲無二之體,徹卻與脫噶代表智慧與善巧方便雙運,真空妙有體用一如,圓滿叁身佛果。
另作者在“慧能頓悟禅之內涵”提出,一、般若論。在慧能之般若論中有二層意義,一是內在普遍義,二是清淨妙用義,這兩層意義皆由工夫實踐證成。二、頓悟論。人人本具真如佛性,凡夫與佛之別,僅在迷悟之間。慧能認爲只要自悟本心真性,即可成佛。若能覺悟自性,頓悟頓修,當下即是,不落階級,亦無漸次,乃無須立一切相,即諸法畢竟空寂,無次第可循,亦無階次可循。總而言之,慧能強調佛法之種種方便施設,本質上皆順應根器利鈍所立,故慧能禅乃圓頓法門,此心法不依階次當下頓成。
作者又在“甯瑪巴大圓滿法與慧能頓悟禅之異同”中提出,作者從傳承源流、心性論與工夫境界…
《藏傳佛教甯瑪派大圓滿法初探 緒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