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德赞、王妃、大臣等人,因此而形成了君王传规,王妃传规,夫人传规,那囊氏传规,拉纳氏传规,萨宗传规等。君王传规,亦称“王室传规”。莲花生传藏王赤松德赞等,并由他们几人传出。
王妃传规,莲花生离藏前传给觉热氏贝吉却乃玛、喀尔钦氏益希措嘉和阿泽萨勒三位王妃。喀尔钦氏益希措嘉受得四大圆满教授和调治烦恼、消除罪过、提取甘露的修行教授,传给兄长喀尔钦·贝吉旺秋,由他传出。宁玛教派源流》记载:喀尔钦氏求道:
“我们妇女智能低下,能否用简单的语言综合讲授;我们妇女的身体苦难沉重,请讲授调治烦恼的教法;我们妇女事务缠身,请讲授容易修炼之法;我们妇女语言恶毒,请讲授咒力威猛之法”。
莲花生教导说:
“你初次求授灌顶,我乐意传授;既请求教诫,我愿意传授。修行方面应该重视八大教授,这四种是金刚橛之根本,应该具备”。⑷
要求她们首先修炼菩提心,然后修炼诛法和捷径法。
夫人传规,始于益希措嘉。莲花生传益希措嘉;益希措嘉传觉热氏,由觉热氏贝吉却乃玛传下来。
那囊氏传规,又叫“绒索传规”。实际上同喀尔钦氏益希措嘉传承相同。那囊·多杰都觉曾在桑耶寺东面的海波日山的央贡都扎岩洞修炼金刚橛法,益希措嘉在南部门隅那让僧格宗岩洞修炼此法,他俩传喀尔钦·贝吉旺秋;贝吉旺秋传嘉哇娘波;嘉哇娘波投入巨资,在蓝色纸上以金粉书写经续,形成卷函,传占洛·贝吉洛追;贝吉洛追传达泽·鲁耶坚参,达泽传子达泽·萨勒喜饶旺秋;喜饶旺秋传朗拉·绛曲多结。朗拉生活在十一世纪,修得许多特殊技能,他传授那囊·喜饶次程。伍由饶布娘纳·旺格喜饶、扎布、喇钦多杰仁波且、多僧格等人之后由绒索·曲结桑波继承,故名“绒索传规”。
又说,益希措嘉传给其兄长贝吉循努,经过贝吉洛追、迈努、泽·喜饶、泽·萨勒等人传到朗拉·绛曲多结。
努氏传规,始于益希措嘉,她传侍女;侍女传努氏,故名。此派的猛厉咒“红黑曜面”非常著名,噶举派祖师弥拉日巴即精通此法。
从努派分出协浦传规。协浦·贝吉僧格,又叫赤章仲赞,公元八世纪人,曾是一名苯教巫师,作为赤松德赞的大臣奉命前往印度迎请莲花生,并担任莲花生的翻译,译出了《阎摩德迦》、《玛摩天女》、《金刚橛》等密籍,位居八大贤者之中,长期在邦穷班玛林修炼金刚橛和玛摩天女法,成就巨大。从他传承四代至扎耶坝洛;从扎耶坝洛传十代至协浦迈察嘉波和协浦.齐图坚。迈察嘉波之子是大善知识达哇坚参,他之后协浦家族出现了二十五位成就者,他们不但精通旧传密法,而且熟谙邬摩天女、阎摩德迦和金刚橛法。被称为“洛札大成就师”的南喀坚参即是协浦大成就者羯摩金刚,他三岁受得金刚橛灌顶,知晓许多手印法;十二岁时,已经在金刚橛法修炼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宗喀巴曾从其习法,尊他为四大根本上师之一。
昆氏传规,或称“金刚橛派”,是从莲花生的弟子昆·鲁耶旺波传下来的。鲁耶旺波是公元八世纪吐蕃九大译师中三位青年译师之一,也是“七觉士”之一。他以后,昆氏家族一直修传金刚橛法。到了公元十一世纪,释迦洛追之子喜饶次程随从洛顿·多杰旺秋的上师秋顿尊追受八居士戒,继承祖父教法,修习金刚橛法,成就极高。“喜饶楚臣以上者皆精通般若波罗蜜多等各种法相学以及密宗方面的新教六部、前译五部、后译十三部、底本二十一部等旧派密宗教法,并修持密宗本尊正道和金刚橛之精要,尽力执持护法善业”。⑸喜饶次程的弟弟昆·贡却杰布是萨迦寺的创建者,他早年也修金刚橛等旧译密法。
摩诃瑜伽修部下分教传派和岩传派。从教传派说最初有两大系统,以后逐渐分成四派,欢喜金刚得了本尊灌顶教授;牛护王得到了经卷灌顶教授;莲花生得到自证力灌顶教授;无垢友得到善知识灌顶教授。四大灌顶教授传进西藏后形成了以莲花生,无垢友、虚空藏、遍照护四人为首的四大教授传承,通称为“灌顶教授四河流”。这方面的传承前面已经作过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岩传派,即伏藏传承,后面另辟专节介绍。
阿努瑜伽,又叫“圆满阿努瑜伽”,或“经教阿努瑜伽”,相当于“集经部”。主要通过气、脉、明点的瑜伽修炼,达到明乐境界,实为界大乐瑜伽之大续。《五部遗教》说:“阿努之行者,一切等性住,禅定所加持。直接一切行,倘若非如此,无微尘之罪”。“阿努之见者,有境母之界,诸色父天空,如是入妙生,圆满菩提萨埵之相”。⑹它分经和教两部分,教又分能依教和能诠教,能依教侧重于心与心所,即界、智的本性;能诠教偏重于追究词句概念之根本,《宁玛教派史略》说:
“母续经教阿努瑜伽者,传授由内外秘修所摄的三十六种殊胜灌顶,所依诸法之本性,三种曼荼罗各自圆满。随入寻思,见所决定,即随入义,修不分别之智;随入字,修本尊禅定;依止解脱道和上下门,修炼乐空智慧,出现方便道。因此,究竟十地所摄的四学道,即生竟无学道求征大乐身”⑺
阿努瑜伽的经教共计二十五部,根本续为《遍集明经》。具体分为经教五续,经教之经教九续,经教口诀十一续。
以《诸佛密意集经》为代表的阿努瑜伽法由尼泊尔的达摩菩提和持财译传到西藏以后,经努钦·桑结益希及其子云丹嘉措的传承,中间经过拉结尚巴和托噶那喀拉二人传到大素尔·释迦窘乃,最后与幻变经传承相合。《智慧自现》这样说:大经教阿努乘主要修习界智无分合金刚。入门有刹那和次第两种,寻思之见无分合。“何谓刹那趋入?本尊未生念心故圆满。何谓次第趋入呢?界智次第趋入,在持金刚地得果”。
阿底瑜伽,又译“口诀大圆满阿底瑜伽”。《五部遗教》说:未舍,自然圆满;无寻思是法身;无见是妙见。“阿底之智者,地水火及风,情器世间中,自性是智界,从界未动无智慧”。分外心部,内界部,秘密口诀部。在印度有四大传规:
(1)佛陀法规续部口诀;
(2)圣者法规续部口诀;
(3)君王法规续部口诀;
(4)婆罗门法规续部口诀。
最高目标证得自然智。下面重点介绍阿底瑜伽。
二、大圆满阿底瑜伽
1.心部大圆满
心部之“心”者⑻,非自心而是各种心之部,心是自然智,自然智为一切之本。心部以证“空”为重点,直观心性本空,求明空本净的实相。各种现象不出一心性,如明镜可以显现各种形象,实际上是空的。学术界存在两种看法,一谓各种为心的大圆满。持该种看法的学者认为,“心”是唯识义,“有”虽然出现于“各种”之中,然而未超出一心之轮,是“各种”,知心性为“各种”。二是心宗之大圆满,或谓心宗之心部。认为自性现分是心,心是现分,一切都是由“心”所显,心性现于自然智。所以,心宗的游戏无所谓“破”,是自现。概括起来有六层意思。
第一,主张果在心的现分之心宗。法性无变化,心无转变,轮迴无始无终,一切都是自然任运,没有任何边际;
第二,超脱迷暗的心宗。诸法本净,空无自性;
第三,乱因之心宗。心是自然智,出现于各宗的本性没有生的功能。因为,业无善恶之别,这样无生之心有各种现象,由于“因”而感到迷乱;
第四,无常断偏颇,自然智的心宗;
第五,持宗,法自然成就之心宗;
第六,宗派离慧,辨异之心宗。
《隆庆全集》认为,心部经典二十一万偈,具体分为法性无诠界;见无“非”界;行无“是”界。六千三百卷,分三缚(穷):安住于基上之穷;有于本位解脱穷;法性平等无异穷。藏文有前后两译,共十八部,前译五种教授是由遍照护所传;后译十三部由无垢友所传,无垢友、鸠摩罗(kumara——童子)、宇扎娘波三人翻译。后来,十八部上增加遍照护翻译的三部,共二十一部。藏文史籍对心部十八部经典的说法很不一致。心部的分类列表如下:
各种为心的大圆满心部
果在心之心宗
…
《大圆满法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