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法的主要內容和特點▪P2

  ..續本文上一頁德贊、王妃、大臣等人,因此而形成了君王傳規,王妃傳規,夫人傳規,那囊氏傳規,拉納氏傳規,薩宗傳規等。君王傳規,亦稱“王室傳規”。蓮花生傳藏王赤松德贊等,並由他們幾人傳出。

  

   王妃傳規,蓮花生離藏前傳給覺熱氏貝吉卻乃瑪、喀爾欽氏益希措嘉和阿澤薩勒叁位王妃。喀爾欽氏益希措嘉受得四大圓滿教授和調治煩惱、消除罪過、提取甘露的修行教授,傳給兄長喀爾欽·貝吉旺秋,由他傳出。甯瑪教派源流》記載:喀爾欽氏求道:

  

   “我們婦女智能低下,能否用簡單的語言綜合講授;我們婦女的身體苦難沈重,請講授調治煩惱的教法;我們婦女事務纏身,請講授容易修煉之法;我們婦女語言惡毒,請講授咒力威猛之法”。

   蓮花生教導說:

   “你初次求授灌頂,我樂意傳授;既請求教誡,我願意傳授。修行方面應該重視八大教授,這四種是金剛橛之根本,應該具備”。⑷

   要求她們首先修煉菩提心,然後修煉誅法和捷徑法。

   夫人傳規,始于益希措嘉。蓮花生傳益希措嘉;益希措嘉傳覺熱氏,由覺熱氏貝吉卻乃瑪傳下來。

  

   那囊氏傳規,又叫“絨索傳規”。實際上同喀爾欽氏益希措嘉傳承相同。那囊·多傑都覺曾在桑耶寺東面的海波日山的央貢都紮岩洞修煉金剛橛法,益希措嘉在南部門隅那讓僧格宗岩洞修煉此法,他倆傳喀爾欽·貝吉旺秋;貝吉旺秋傳嘉哇娘波;嘉哇娘波投入巨資,在藍色紙上以金粉書寫經續,形成卷函,傳占洛·貝吉洛追;貝吉洛追傳達澤·魯耶堅參,達澤傳子達澤·薩勒喜饒旺秋;喜饒旺秋傳朗拉·绛曲多結。朗拉生活在十一世紀,修得許多特殊技能,他傳授那囊·喜饒次程。伍由饒布娘納·旺格喜饒、紮布、喇欽多傑仁波且、多僧格等人之後由絨索·曲結桑波繼承,故名“絨索傳規”。

   又說,益希措嘉傳給其兄長貝吉循努,經過貝吉洛追、邁努、澤·喜饒、澤·薩勒等人傳到朗拉·绛曲多結。

   努氏傳規,始于益希措嘉,她傳侍女;侍女傳努氏,故名。此派的猛厲咒“紅黑曜面”非常著名,噶舉派祖師彌拉日巴即精通此法。

  

   從努派分出協浦傳規。協浦·貝吉僧格,又叫赤章仲贊,公元八世紀人,曾是一名苯教巫師,作爲赤松德贊的大臣奉命前往印度迎請蓮花生,並擔任蓮花生的翻譯,譯出了《閻摩德迦》、《瑪摩天女》、《金剛橛》等密籍,位居八大賢者之中,長期在邦窮班瑪林修煉金剛橛和瑪摩天女法,成就巨大。從他傳承四代至紮耶壩洛;從紮耶壩洛傳十代至協浦邁察嘉波和協浦.齊圖堅。邁察嘉波之子是大善知識達哇堅參,他之後協浦家族出現了二十五位成就者,他們不但精通舊傳密法,而且熟谙邬摩天女、閻摩德迦和金剛橛法。被稱爲“洛劄大成就師”的南喀堅參即是協浦大成就者羯摩金剛,他叁歲受得金剛橛灌頂,知曉許多手印法;十二歲時,已經在金剛橛法修煉方面取得顯著成就。宗喀巴曾從其習法,尊他爲四大根本上師之一。

  

   昆氏傳規,或稱“金剛橛派”,是從蓮花生的弟子昆·魯耶旺波傳下來的。魯耶旺波是公元八世紀吐蕃九大譯師中叁位青年譯師之一,也是“七覺士”之一。他以後,昆氏家族一直修傳金剛橛法。到了公元十一世紀,釋迦洛追之子喜饒次程隨從洛頓·多傑旺秋的上師秋頓尊追受八居士戒,繼承祖父教法,修習金剛橛法,成就極高。“喜饒楚臣以上者皆精通般若波羅蜜多等各種法相學以及密宗方面的新教六部、前譯五部、後譯十叁部、底本二十一部等舊派密宗教法,並修持密宗本尊正道和金剛橛之精要,盡力執持護法善業”。⑸喜饒次程的弟弟昆·貢卻傑布是薩迦寺的創建者,他早年也修金剛橛等舊譯密法。

  

   摩诃瑜伽修部下分教傳派和岩傳派。從教傳派說最初有兩大系統,以後逐漸分成四派,歡喜金剛得了本尊灌頂教授;牛護王得到了經卷灌頂教授;蓮花生得到自證力灌頂教授;無垢友得到善知識灌頂教授。四大灌頂教授傳進西藏後形成了以蓮花生,無垢友、虛空藏、遍照護四人爲首的四大教授傳承,通稱爲“灌頂教授四河流”。這方面的傳承前面已經作過介紹,在此不再贅述。

   岩傳派,即伏藏傳承,後面另辟專節介紹。

  

   阿努瑜伽,又叫“圓滿阿努瑜伽”,或“經教阿努瑜伽”,相當于“集經部”。主要通過氣、脈、明點的瑜伽修煉,達到明樂境界,實爲界大樂瑜伽之大續。《五部遺教》說:“阿努之行者,一切等性住,禅定所加持。直接一切行,倘若非如此,無微塵之罪”。“阿努之見者,有境母之界,諸色父天空,如是入妙生,圓滿菩提薩埵之相”。⑹它分經和教兩部分,教又分能依教和能诠教,能依教側重于心與心所,即界、智的本性;能诠教偏重于追究詞句概念之根本,《甯瑪教派史略》說:

  

   “母續經教阿努瑜伽者,傳授由內外秘修所攝的叁十六種殊勝灌頂,所依諸法之本性,叁種曼荼羅各自圓滿。隨入尋思,見所決定,即隨入義,修不分別之智;隨入字,修本尊禅定;依止解脫道和上下門,修煉樂空智慧,出現方便道。因此,究竟十地所攝的四學道,即生竟無學道求征大樂身”⑺

   阿努瑜伽的經教共計二十五部,根本續爲《遍集明經》。具體分爲經教五續,經教之經教九續,經教口訣十一續。

  

   以《諸佛密意集經》爲代表的阿努瑜伽法由尼泊爾的達摩菩提和持財譯傳到西藏以後,經努欽·桑結益希及其子雲丹嘉措的傳承,中間經過拉結尚巴和托噶那喀拉二人傳到大素爾·釋迦窘乃,最後與幻變經傳承相合。《智慧自現》這樣說:大經教阿努乘主要修習界智無分合金剛。入門有刹那和次第兩種,尋思之見無分合。“何謂刹那趨入?本尊未生念心故圓滿。何謂次第趨入呢?界智次第趨入,在持金剛地得果”。

  

   阿底瑜伽,又譯“口訣大圓滿阿底瑜伽”。《五部遺教》說:未舍,自然圓滿;無尋思是法身;無見是妙見。“阿底之智者,地水火及風,情器世間中,自性是智界,從界未動無智慧”。分外心部,內界部,秘密口訣部。在印度有四大傳規:

   (1)佛陀法規續部口訣;

   (2)聖者法規續部口訣;

   (3)君王法規續部口訣;

   (4)婆羅門法規續部口訣。

   最高目標證得自然智。下面重點介紹阿底瑜伽。

   二、大圓滿阿底瑜伽

   1.心部大圓滿

  

   心部之“心”者⑻,非自心而是各種心之部,心是自然智,自然智爲一切之本。心部以證“空”爲重點,直觀心性本空,求明空本淨的實相。各種現象不出一心性,如明鏡可以顯現各種形象,實際上是空的。學術界存在兩種看法,一謂各種爲心的大圓滿。持該種看法的學者認爲,“心”是唯識義,“有”雖然出現于“各種”之中,然而未超出一心之輪,是“各種”,知心性爲“各種”。二是心宗之大圓滿,或謂心宗之心部。認爲自性現分是心,心是現分,一切都是由“心”所顯,心性現于自然智。所以,心宗的遊戲無所謂“破”,是自現。概括起來有六層意思。

   第一,主張果在心的現分之心宗。法性無變化,心無轉變,輪迴無始無終,一切都是自然任運,沒有任何邊際;

   第二,超脫迷暗的心宗。諸法本淨,空無自性;

   第叁,亂因之心宗。心是自然智,出現于各宗的本性沒有生的功能。因爲,業無善惡之別,這樣無生之心有各種現象,由于“因”而感到迷亂;

   第四,無常斷偏頗,自然智的心宗;

   第五,持宗,法自然成就之心宗;

   第六,宗派離慧,辨異之心宗。

  

   《隆慶全集》認爲,心部經典二十一萬偈,具體分爲法性無诠界;見無“非”界;行無“是”界。六千叁百卷,分叁縛(窮):安住于基上之窮;有于本位解脫窮;法性平等無異窮。藏文有前後兩譯,共十八部,前譯五種教授是由遍照護所傳;後譯十叁部由無垢友所傳,無垢友、鸠摩羅(kumara——童子)、宇紮娘波叁人翻譯。後來,十八部上增加遍照護翻譯的叁部,共二十一部。藏文史籍對心部十八部經典的說法很不一致。心部的分類列表如下:

   各種爲心的大圓滿心部

   果在心之心宗

   …

《大圓滿法的主要內容和特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