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经中较早出现的一种。
4、《阿弥陀经》是印度佛教中______系统的大乘经之一。汉译本较通行的由鸠摩罗什译出,一卷。该经叙述了佛向其弟子等信众讲述____方极乐世界________佛如何通过修行而成佛的故事,强调执持念诵阿弥陀佛的名号并一心不乱即可往生该国乐土,并描述了西方净土的美好庄严,表明了到达极乐世界的可能性。
5、《中论》是印度大乘佛教中观派代表人物_______的主要论著。该论又称《中论颂》等。汉译本最初由__________译出,四卷,包括青目的释。《中论》继承和发展了______类经的基本思想,全面阐述了大乘_______派的主要学说,提出或强调的思想观念有:______、缘起性空、中道、二谛、实相涅槃等。八不(不生、不灭、不常、______、不一、______、不来、不出)强调的是不能执著于任何一个概念,要用不断否定的方式来显示中道;缘起性空观念强调事物是无自性的,但又不是绝对的虚无,要看到_______ 和________(假名)这两个方面,以实现中道;______涅槃观念强调达到涅槃就是认识世间事物的本来面目,既要追求成佛,又不能离开世间,二者是统一的,这也体现了中道的思想。
6、《解深密经》是印度佛教的_____期大乘经之一。《解深密经》在理论上的最重要之处是对心意识的分析,认为作为事物根本的识可以保存人过去的记忆、经验,还可以保存人们过去行为产生的业,它因而被称为________或藏识;识还具有生死轮回的种子,是人生存的根源,生命存续的主体,具有“执持”作用,它因而也被称为阿托那识或________。本经认为诸法本身是不实在的,它们不过是人的假名设施,要依赖于其他的缘,因而没有自性。这些思想对印度大乘佛教中的另一主要派别________派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7、《________论》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主要论著。相传为弥勒所著。该论对瑜伽行派的唯识理论作了全面的阐述,就瑜伽禅观的境界提出了十七地的阶段划分理论,强调人们认识的外境不过是识假现的,不能执著有与无等对立的观念,表明了唯识系统的中道观念。
8、《________论》源于《大毗婆沙论》,是世亲在对《大毗婆沙论》解释时制作的。一些学者认为,本论的结构参照了《阿毗昙心论》。本论最有特色的则是后人总结出来的表述万有基本存在形态的“五位七十五法”理论。“五位”指对法所作的五种基本分类,即色法、________、心所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
9、《成实论》是印度佛教中后期小乘论师________的论著。总体上为小乘佛教的论著,但又受到大乘般若_______思想的很大影响。《成实论》中有时也提到离“有无”的“中道”,但它真正离的是“有”,而不是“无”。该论不能即空观有,即有观空,不符合大乘佛教的“______”精神。
10、《大日经》是印度密教的根本经典。汉译本为唐善无畏与一行等合译,全称为《大毗卢遮那佛_______加持经》,七卷。该经提出了“______心为因,大悲为根,______为究竟”这一全经的根本宗旨。该经中初步提出了______界曼荼罗的概念。
11、《______律》是印度佛教中法藏部所传之律。汉译本由佛陀耶舍与竺佛念共同译出,六十卷。该律中列举了比丘戒二百五十条和比丘尼戒三百四十八条,此外还论述了二十犍度。该律传入中国后影响极大,后来成为汉地佛教中最流行的律。
12、《________论》是中国佛教中一篇较著名的文献。该论又称《理论惑》,收在《弘明集》中,作者题为汉牟融撰,一卷。该论以问答的形式论述了佛教的一些基本观念,并将佛教思想与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相融合。它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人对佛教的一些最初的理解,是研究早期中国佛教的重要文献。
13、《肇论》是中国后秦时名僧______的一部重要佛教论著。由僧肇的几篇文章合成,包括《宗本义》、《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______论》、《涅槃______论》等五部分。
14、《摩诃止观》是中国佛教中_______宗的重要著作。该书全面论述了智顗等天台宗人的主要修持理论,即所谓______止观。《摩诃止观》在理论上继承发展了印度大乘佛教的主要思想,融合______中观和______类经的主要观点,表述了一心三观、三谛圆融、______三千等理论。
15、《三论玄义》是中国佛教中三论宗代表人物______的著作,一卷。该书总结归纳了印度佛教中观派的三部主要论著----《____论》、《十二门论》、《____论》的基本思想。
16、《华严金师子章》是中国佛教中华严宗代表人物______的著作,一卷。全文分为十门,十门中还讲述了六相圆融和十玄等华严宗的主要思想。
17、《________论》是对印度佛教瑜伽行派代表人物______的《唯识三十论颂》的注释。玄奘以______的注释为主,杂糅其余九家的解说,编译成了《成唯识论》,十卷。该论论证了唯识无境的观念,但强调识自身也不能执为实有。在分析识的作用和性质时,具体论述了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________识)、三性三无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______性、相无性、生无性、________性)、四分(见分、相分、自证分、________分)等唯识思想的基本概念,是中国_____宗奉持的主要佛典。
18、《坛经》是中国佛教中禅宗代表人物_______的著作,该经全称为《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由门人______记录整理而成。《_____经》是中国人撰写的佛教著作中唯一称经的。要求“______为宗,无相为体,______为本”。关于禅定,该经认为“________为禅,________为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在修行方法上,该经强调要向内认识自己的____性或_____性,并强调顿悟,认为“若起真正般若______,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第四章、佛教的义理 一、空 1、大乘佛教的空观与小乘有很大不同。他们强调_______的观念,认为事物在本性上就是空,空是事物的不可分离的属性。没有离开空性的事物,也没有与事物无关的独立的空。要即空观有,即有观空。事物的空就是指____有,或说性空即指事物的缘起,因为一切事物毫无例外都是缘起的。但空也不是绝对的虚无,它是事物不断变化的状态或本性。 二、识 2、六十卷本《______经》卷二十五中说:“三界虚妄,但是心作。”龙树的《________论》卷二十九中说:“三界所有,皆心所作。”佛教中把识完全实体化,并反复讲识为一切根本的是在续出的大乘经(如《解深密经》等)产生后。形成以唯识思想为根本的大乘佛教思想潮流是_______派出现之后。瑜伽行派认为______唯识,一切唯识,并对识的各种形态或作用作了极为细致的分析。根据《成唯识论》卷二的说法,唯识理论主要是在去除外境实在的错误观念时使用的,但_____本身并非真实有。 三、中道 3、佛教最初提出的中道是所谓“_______中道”,即要求信众舍弃两种极端(二边):一种极端是对苦行执著,另一种极端是对欲乐的追求。佛教在最初的发展中还提出了一些与中道相关的思想。后人总结为无记中道、_______中道、______中道等。因为在大乘佛教看来,对事物的任何确定性描述都有其局限性,只有在对事物的___________中才能表明事物的本质或本来面目。大乘佛教中极为强调中道的是中观派。此派最典型的是对性空和假有的论述。龙树在《中论》卷四中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________,亦是中道义。”大乘佛教中的瑜伽行派强调我与法的______,还强调识或心的非无。 四、二谛 4、二谛即____谛和_____谛。佛教中突出强调二谛理论的是_____乘。般若类经理解的真谛是指性空或____________等的真理性认识,俗谛则指佛以方便力借助言语等对众生的说法。______派强调二谛都是佛的说法。俗谛是对有颠倒观念的世俗之人说的,表现为在他们看来是_________;而真谛则是佛教圣贤所理解的,表现为诸法性空的理论。龙树在《中论》卷四中说:“若不依____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中观派的真谛主要指带有______观念的性空思想,而瑜伽行派的真谛主要指其______思想。 五、佛性 5、大乘佛典中讲佛性的极多。较典型的是《胜鬘经》,该经中重点论述的“______藏”就是指佛性或成佛的可能性。但也不是所有的大乘佛典都认为众生悉有佛性,如《入楞伽经》将人在这方面分成五种,其中的“_______乘”就是无涅槃性。 六、因果 6、早期佛教认为,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因,也可能成为果。没有绝对的因,也没有绝对的果。不存在婆罗门教中说的那种仅作为因的最高实体。再有,佛教的因果理论中也有报应思想的成分。它认为行善者成善,行恶者成恶。人的行为伴随着______,作为因,它将产生与其有必然联系的果。 7、早期佛教和小乘部派佛教中提出的十二因缘、六因(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遍行因、_… 《《佛教入门:历史与教义》参考题(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