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入门:历史与教义》参考题(一)▪P4

  ..续本文上一页_____因)、四缘(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______缘)、五果(异熟果、等流果、士用果、______果、离系果)等说法都属于佛教因果理论范围内的成分。在因果问题上,______派还否定了因中有果论和因中无果论,否定有真正的“生”。这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事物的因果关系。

  

  七、法

  8、法有两种主要含义:一种含义是指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另一种含义是指规范或_______。在一些场合,如果细分的话,法还指学说、原因、善德、性质等。早期佛教对法的类别的划分体现在它提出的一些人生现象的基本概念中,较典型的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合称为“______”。这是佛教关于法的横向或静态的分析。而________则是佛教对法的一种纵向或动态的分析。

  9、小乘佛教中较有影响的是说一切有部关于法的分类。该部在《_______论》中提出了“五位七十五法”的分类理论,把法分为五大类:色法、____法、心所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大乘佛教中对法的分类理论以瑜伽行派的“五位百法”理论最为著名。瑜伽行派这种法的分类的核心成分是____法。

  

  八、轮回

  10、佛教轮回观念不同于婆罗门教轮回观念的主要之处在于佛教主张“______”,否定人生命现象中有一个主体,而婆罗门教则主张“有我”,认为轮回现象中有一个承受生命体行为结果的主体。关于轮回的原因,早期佛教认为是由十二因缘中的第一支----_______引起的。

  11、关于轮回的具体形态,一些涉及早期佛教的佛典(如《增一阿含经》卷十七)中已提到“四生”的概念,即卵生、胎生、_____生、化生。其中的化生包括后来佛教中较多提到的五道(或五趣)的内容-----____、地狱、_______、人、_______。五道的理论后来在佛教中还增加了一道------__________(一种恶神),成为六道。部派佛教在十二因缘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世两重因果”的说法,认为无明和行是______世的因:识、名色、六处、触、受是现在世的果;_____、_____、_____为现在世的因;生、老死为未来世的果。大乘佛教在六道之外又加了声闻道、_________道、菩萨道、_____道等,进一步丰富了佛教的轮回形态理论。关于轮回的主体,大乘佛教中的瑜伽行派的“_________”被用来起“我”的作用,但该派在表面上还是否定“___________”为“我”。古代许多中国人对轮回转世等观念是接受的,但对印度佛教中的无我观念却难以理解。《________论》中就曾提出“魂神”作为轮回主体,慧远也强调“神”的存在。在许多中国佛学家或思想家看来,没有轮回主体是很难将轮回之说解释圆满的。

  

  九、涅槃

  12、“涅槃”是佛教所要达到的最高目的。涅槃也称为________。涅槃一词的本义是熄灭。在佛教中,它的主要含义是______的熄灭。佛教基本观念四谛中的____谛,也就是涅槃。

  13、大乘的许多经典中都强调涅槃与世间(或生死)的联系。如《维摩诘经》卷中说:“现于_______而不断生死。”龙树在《中论》卷四中说:“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中观派认为,所谓涅槃,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

  14、大乘佛教的一些经典对涅槃还有一些与先前佛教不同的说法,如《_______经》中就提出“大涅槃”的概念,认为大涅槃有所谓“四德”(即_____ 、____ 、_____、 ____)。

  

  第五章、佛教的修行

  二、佛教的戒律

  1、释迦牟尼确立戒律规定的基本准则是止恶行善,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特别对僧众危害他人的行为或会使僧众品行堕落的行为加以约束,对有利于众生或有利于僧众品行提高的行为大力提倡。

  2、佛教的戒律也是在僧团内的有关争论中形成的。如佛教的第二次结集,释迦牟尼佛入灭____年左右,即因在戒律问题上产生争论而举行。《善见律毗婆沙》卷一的描述,所谓“十事”是:“一者盐净,二者二指净,三者聚落间净,四者住处净,五者随意净,六者久住净,七者生和合净,八者水净,九者不益缕尼师坛净,十者金银净”。这十事中最突出的重要内容是收取金银(钱币)。这次结集毗舍离的比丘们坚持在戒律问题上的看法,不接受这次结集作出的决定。由此引起了佛教的根本分裂,形成了_____部和_______部两大部派。

  3、优婆塞和优婆夷是在家二众。佛教对他们一般要求三皈五戒。三皈指皈依____、_____、_______。五戒指戒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满二十岁但年满十四岁(特别场合为七岁)的出家者,男的称为沙弥,女的称为沙弥尼。要求受持十戒,具体指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香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非时食、___________________。

  5、年满二十岁的出家者要受持所谓“_______”。受持具足戒后正式取得了比丘或比丘尼的资格。基本的规定一般为八大类(属比丘的为八大类,属比丘尼的为七大类),根据《四分律》等佛典,这八大类是:波罗夷、僧残、不定、舍堕、单堕、悔过、众学、灭诤。后来人们也常概括为所谓“五篇七聚”。

  6、部派佛教所传下来的律有好几部。主要的有:《______律》、《十诵律》、《______律》、《摩诃僧祗律》、《解脱戒经》以及巴利律藏等。《四分律》一般被认为是部派佛教中________部所传的律。在该律中,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条,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八条,该律中还有大量内容论述犍度,共有二十犍度。《四分律》还论述了结集等佛教历史方面的内容。

  7、《______律》被认为是部派佛教中说一切有部所传的律。该律中有比丘戒二百五十七条,比丘尼戒三百五十五条。《_______律》是现存各种律中较古老的佛教戒律。

  8、《摩诃僧祗律》是部派佛教中根本_______部所传之戒律。该律有比丘戒二百一十八条,比丘尼戒二百七十九条。该律讲述结集时,认为乞金银等是合法的,提出五种净法(五种开许方便)。

  9、巴利律藏指公元前3世纪之后印度佛教传入斯里兰卡的上座部系统所传的律藏,也称为“_______律”或“铜牒律”。该律以巴利文记述,内容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经分别、犍度、附随。比丘戒有二百二十七条,比丘尼戒有三百一十一条。

  10、大乘律中最主要的是《_______经》、《菩萨戒本》、和《菩萨璎珞本业经》等。此外,还有一些主要针对在家信众的佛典,如《________经》和《受十善戒经》。《梵网经》是影响最大的论述大乘戒律的佛典。大乘戒律主要也就是所谓______戒。该经列举十重禁戒和四十八轻戒。传统上认为它是由鸠摩罗什翻译的。但也有不少人提出疑问,认为该经是中国人的撰述。《优婆塞戒经》主要是对在家菩萨说的入道之法。它论述了六重法。

  11、《受十善戒经》与《优婆塞戒经》属同类佛典。它论述了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_________、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_______)、八戒斋(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犯十善或将得到的报应等内容。

  12、中国汉地翻译佛教律藏方面的文献一般认为是从三国时期开始的。昙柯迦罗在曹魏嘉平中(249-253年)最初在汉地翻译出了《________》,成为中国佛教出现汉文律藏文献的开端。

  13、《四分律》的译出时间是在后秦弘始十年(408年)。一般认为是佛陀耶舍与竺佛念共同翻译的。该译本现通行分为六十卷。《四分律》译出时,在中国较流行的是《十诵律》。而在《四分律》译出六十多年后,北魏法聪律师开始大力弘扬此律。后来北魏僧人道覆和慧光等也为《四分律》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在唐_____时,《十诵律》被明令禁用,《四分律》开始盛行,成为中国古代佛教界影响最大的戒律。影响较大的还有唐道宣的《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

  14、《摩诃僧祗律》的译出时间是在东晋义熙十四年(418年),由佛陀跋陀罗和_______共译。《五分律》的汉译本全称为《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译出时间是在刘宋景平元年(423年),由罽宾律师佛陀什等人译出。该律原本______得自斯里兰卡。

  15、律宗作为一个中国佛教宗派主要是在______形成的。由于北魏时的法聪较早弘传了《四分律》,有人就认为是他开创了四分律宗,但实际上律宗的创宗人是唐代的_______。中国律宗的形成虽然受到了印度不同来源的律的影响,但作为基础的律则是《四分律》,因为律宗也称为______宗。四分律宗后来主要发展出三个派别,即_____宗、相部宗和东塔宗。

  16、道宣受到当时流传的唯识思想影响,特别吸收了《楞伽经》、《摄大乘论》等佛典中的有关思想,把______作为戒体(认为心识种子为戒体),从而把佛教戒律的学说与大乘佛教的主流思想汇合起来。道宣主张用《四分律》的学说来融会佛教的“三学”,他把佛教分为“化教”和“制教”。化教指“三学”中的定学和慧学,制教指_____学。根据道…

《《佛教入门:历史与教义》参考题(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