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_____因)、四緣(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______緣)、五果(異熟果、等流果、士用果、______果、離系果)等說法都屬于佛教因果理論範圍內的成分。在因果問題上,______派還否定了因中有果論和因中無果論,否定有真正的“生”。這也就從根本上否定了事物的因果關系。
七、法 8、法有兩種主要含義:一種含義是指一切事物或一切現象,另一種含義是指規範或_______。在一些場合,如果細分的話,法還指學說、原因、善德、性質等。早期佛教對法的類別的劃分體現在它提出的一些人生現象的基本概念中,較典型的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合稱爲“______”。這是佛教關于法的橫向或靜態的分析。而________則是佛教對法的一種縱向或動態的分析。 9、小乘佛教中較有影響的是說一切有部關于法的分類。該部在《_______論》中提出了“五位七十五法”的分類理論,把法分爲五大類:色法、____法、心所法、心不相應行法、無爲法。大乘佛教中對法的分類理論以瑜伽行派的“五位百法”理論最爲著名。瑜伽行派這種法的分類的核心成分是____法。 八、輪回 10、佛教輪回觀念不同于婆羅門教輪回觀念的主要之處在于佛教主張“______”,否定人生命現象中有一個主體,而婆羅門教則主張“有我”,認爲輪回現象中有一個承受生命體行爲結果的主體。關于輪回的原因,早期佛教認爲是由十二因緣中的第一支----_______引起的。 11、關于輪回的具體形態,一些涉及早期佛教的佛典(如《增一阿含經》卷十七)中已提到“四生”的概念,即卵生、胎生、_____生、化生。其中的化生包括後來佛教中較多提到的五道(或五趣)的內容-----____、地獄、_______、人、_______。五道的理論後來在佛教中還增加了一道------__________(一種惡神),成爲六道。部派佛教在十二因緣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叁世兩重因果”的說法,認爲無明和行是______世的因:識、名色、六處、觸、受是現在世的果;_____、_____、_____爲現在世的因;生、老死爲未來世的果。大乘佛教在六道之外又加了聲聞道、_________道、菩薩道、_____道等,進一步豐富了佛教的輪回形態理論。關于輪回的主體,大乘佛教中的瑜伽行派的“_________”被用來起“我”的作用,但該派在表面上還是否定“___________”爲“我”。古代許多中國人對輪回轉世等觀念是接受的,但對印度佛教中的無我觀念卻難以理解。《________論》中就曾提出“魂神”作爲輪回主體,慧遠也強調“神”的存在。在許多中國佛學家或思想家看來,沒有輪回主體是很難將輪回之說解釋圓滿的。 九、涅槃 12、“涅槃”是佛教所要達到的最高目的。涅槃也稱爲________。涅槃一詞的本義是熄滅。在佛教中,它的主要含義是______的熄滅。佛教基本觀念四谛中的____谛,也就是涅槃。 13、大乘的許多經典中都強調涅槃與世間(或生死)的聯系。如《維摩诘經》卷中說:“現于_______而不斷生死。”龍樹在《中論》卷四中說:“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分別。”中觀派認爲,所謂涅槃,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 14、大乘佛教的一些經典對涅槃還有一些與先前佛教不同的說法,如《_______經》中就提出“大涅槃”的概念,認爲大涅槃有所謂“四德”(即_____ 、____ 、_____、 ____)。 第五章、佛教的修行 二、佛教的戒律 1、釋迦牟尼確立戒律規定的基本准則是止惡行善,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特別對僧衆危害他人的行爲或會使僧衆品行墮落的行爲加以約束,對有利于衆生或有利于僧衆品行提高的行爲大力提倡。 2、佛教的戒律也是在僧團內的有關爭論中形成的。如佛教的第二次結集,釋迦牟尼佛入滅____年左右,即因在戒律問題上産生爭論而舉行。《善見律毗婆沙》卷一的描述,所謂“十事”是:“一者鹽淨,二者二指淨,叁者聚落間淨,四者住處淨,五者隨意淨,六者久住淨,七者生和合淨,八者水淨,九者不益縷尼師壇淨,十者金銀淨”。這十事中最突出的重要內容是收取金銀(錢幣)。這次結集毗舍離的比丘們堅持在戒律問題上的看法,不接受這次結集作出的決定。由此引起了佛教的根本分裂,形成了_____部和_______部兩大部派。 3、優婆塞和優婆夷是在家二衆。佛教對他們一般要求叁皈五戒。叁皈指皈依____、_____、_______。五戒指戒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滿二十歲但年滿十四歲(特別場合爲七歲)的出家者,男的稱爲沙彌,女的稱爲沙彌尼。要求受持十戒,具體指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塗飾香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非時食、___________________。 5、年滿二十歲的出家者要受持所謂“_______”。受持具足戒後正式取得了比丘或比丘尼的資格。基本的規定一般爲八大類(屬比丘的爲八大類,屬比丘尼的爲七大類),根據《四分律》等佛典,這八大類是:波羅夷、僧殘、不定、舍墮、單墮、悔過、衆學、滅诤。後來人們也常概括爲所謂“五篇七聚”。 6、部派佛教所傳下來的律有好幾部。主要的有:《______律》、《十誦律》、《______律》、《摩诃僧祗律》、《解脫戒經》以及巴利律藏等。《四分律》一般被認爲是部派佛教中________部所傳的律。在該律中,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條,比丘尼戒有叁百四十八條,該律中還有大量內容論述犍度,共有二十犍度。《四分律》還論述了結集等佛教曆史方面的內容。 7、《______律》被認爲是部派佛教中說一切有部所傳的律。該律中有比丘戒二百五十七條,比丘尼戒叁百五十五條。《_______律》是現存各種律中較古老的佛教戒律。 8、《摩诃僧祗律》是部派佛教中根本_______部所傳之戒律。該律有比丘戒二百一十八條,比丘尼戒二百七十九條。該律講述結集時,認爲乞金銀等是合法的,提出五種淨法(五種開許方便)。 9、巴利律藏指公元前3世紀之後印度佛教傳入斯裏蘭卡的上座部系統所傳的律藏,也稱爲“_______律”或“銅牒律”。該律以巴利文記述,內容主要由叁部分組成,即經分別、犍度、附隨。比丘戒有二百二十七條,比丘尼戒有叁百一十一條。 10、大乘律中最主要的是《_______經》、《菩薩戒本》、和《菩薩璎珞本業經》等。此外,還有一些主要針對在家信衆的佛典,如《________經》和《受十善戒經》。《梵網經》是影響最大的論述大乘戒律的佛典。大乘戒律主要也就是所謂______戒。該經列舉十重禁戒和四十八輕戒。傳統上認爲它是由鸠摩羅什翻譯的。但也有不少人提出疑問,認爲該經是中國人的撰述。《優婆塞戒經》主要是對在家菩薩說的入道之法。它論述了六重法。 11、《受十善戒經》與《優婆塞戒經》屬同類佛典。它論述了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_________、不惡口、不绮語、不貪、不嗔、_______)、八戒齋(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犯十善或將得到的報應等內容。 12、中國漢地翻譯佛教律藏方面的文獻一般認爲是從叁國時期開始的。昙柯迦羅在曹魏嘉平中(249-253年)最初在漢地翻譯出了《________》,成爲中國佛教出現漢文律藏文獻的開端。 13、《四分律》的譯出時間是在後秦弘始十年(408年)。一般認爲是佛陀耶舍與竺佛念共同翻譯的。該譯本現通行分爲六十卷。《四分律》譯出時,在中國較流行的是《十誦律》。而在《四分律》譯出六十多年後,北魏法聰律師開始大力弘揚此律。後來北魏僧人道覆和慧光等也爲《四分律》的傳播起了重要作用。在唐_____時,《十誦律》被明令禁用,《四分律》開始盛行,成爲中國古代佛教界影響最大的戒律。影響較大的還有唐道宣的《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 14、《摩诃僧祗律》的譯出時間是在東晉義熙十四年(418年),由佛陀跋陀羅和_______共譯。《五分律》的漢譯本全稱爲《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譯出時間是在劉宋景平元年(423年),由罽賓律師佛陀什等人譯出。該律原本______得自斯裏蘭卡。 15、律宗作爲一個中國佛教宗派主要是在______形成的。由于北魏時的法聰較早弘傳了《四分律》,有人就認爲是他開創了四分律宗,但實際上律宗的創宗人是唐代的_______。中國律宗的形成雖然受到了印度不同來源的律的影響,但作爲基礎的律則是《四分律》,因爲律宗也稱爲______宗。四分律宗後來主要發展出叁個派別,即_____宗、相部宗和東塔宗。 16、道宣受到當時流傳的唯識思想影響,特別吸收了《楞伽經》、《攝大乘論》等佛典中的有關思想,把______作爲戒體(認爲心識種子爲戒體),從而把佛教戒律的學說與大乘佛教的主流思想彙合起來。道宣主張用《四分律》的學說來融會佛教的“叁學”,他把佛教分爲“化教”和“製教”。化教指“叁學”中的定學和慧學,製教指_____學。根據道… 《《佛教入門:曆史與教義》參考題(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