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宣等人的觀點,佛教的戒可分爲戒法、戒體、戒行和戒相。______指佛所製的種種戒律;_______指在授受戒法時所産生的防非止惡功能。
17、佛教的律藏中除了對信衆個人行爲的具體要求(如具足戒等)之外,還包括對佛教僧團整體的一些規定,如日常的生活和佛事活動的規範性要求等。中國佛教僧團根據自身的情況也創立了一些有民族特色的製度。這在中國佛教中最突出的表現就是_______。中國最早出現的清規是唐代洪州百丈山之______禅師(720-814年)製定的百丈清規。後世廣爲流傳的是元順帝(後)至元元年(1335年)百丈山住持徳輝禅師奉順帝敕命改修的版本,稱爲“敕修百丈清規”。近現代中國佛教叢林中的清規也相對固定,在吸收古代清規的基礎上所確定的主要內容一般包括結夏與結冬、安單、大請職、貼單、普請、歲計、肅衆等。
第六章、佛教的信衆與曆史及傳說中的主要人物 一、佛教主要信衆的構成 1、佛教的信衆由于年齡、性別以及遵守佛教戒律具體內容的不同而被區分爲幾種人,最基本的是所謂“四衆”(全稱爲“佛弟子四衆”),即比丘、比丘尼、_______、_________。 2、比丘的梵語名詞“bhiksu”來自動詞“bhiks”(_______)。《雜阿含經》卷四中說:“所謂比丘者,非但以乞食,受持在家法。是何名比丘?于功德過惡俱離,修正行,其心________,是則名比丘。” 3、優婆塞是_____的男佛教信衆。他們一般要實行所謂“叁皈五戒”,即皈依佛、法、僧這叁寶和戒除______、偷盜、邪淫、妄語、_______這五種行爲。優婆夷是______的女佛教信衆。 4、佛教信衆_____歲以上才能正式加入佛教僧團,受具足戒,成爲比丘或比丘尼。不夠受具足戒規定年齡的出家者被區分爲叁種,即_______、沙彌尼、式叉摩那。式叉摩那是沙彌尼年滿________歲不足______歲時的稱謂。《俱舍論記》卷十四中說:“式叉摩那,唐言正學,正謂正學六法。言六法者,謂不淫、不盜、______、不虛诳語、_______、不非時食。”比丘、比丘尼、_____、沙彌尼、式叉摩那稱爲“出家五衆”,加上_______、_______這“在家二衆”,合稱“七衆”。這是佛教信衆的基本構成。 二、佛 1、“佛”一詞在原始佛教中,它主要指創始人_________。部派佛教時期流傳下來的許多佛典中就有了_______的概念。到了大乘佛教時期,或從時間上將佛分成過去佛、現在佛和________佛,或依方位等將其分爲不同區域的佛。釋迦牟尼的最初弟子或佛教的早期信衆都見過釋迦牟尼本人。他們追隨釋迦牟尼主要是信奉他的學說,認爲他悟出了人生的根本真理,他的學說是世界_________的表現。 2、如來十號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_________、_________、世尊。《成實論》卷一中說:“如來者,乘________來,成正覺,故曰如來。”《大智度論》卷二十四中說:“成就_________智慧,故名正遍知。”《大智度論》卷二十四中說:“_________智成就放,故名明行。”_________是指釋迦牟尼能爲諸天和人類之師。問曰:佛能度龍鬼神等墮余道中生者,何以獨言__________師?答曰:度余道中生者少,度_____中生者多。 3、 ______、四無畏、叁念住、______在佛教中還被稱爲“十八不共法” ,即佛所具有,但不與聲聞、緣覺所共有的十八種功德或特性。 4、 叁身的具體所指佛典中解釋不一,比較流行的說法是_____ 身、____身和_____身。_____身在不同佛典中也有多種解釋,其基本的含義是指佛的自性真身,或指如來藏,或指正法之所依,或指諸法實相,等等。_____身指佛爲了教化或救度衆生而根據需要顯現之身,也就是應具體的機緣而化現的佛身。可以示現在淨土中,也可以示現在穢土中;可以爲諸聖見到,也可以爲凡夫見到。 5、佛教有過去、現在、未來叁世劫之說。過去劫名_______劫,現在劫名_____劫,未來劫名 5、未來佛也是佛教中經常提及的。較著名的未來佛是_______(__________),他被認爲要在釋迦牟尼之後到人間爲佛。印度大乘佛教中的瑜伽行派的最早創立者也稱爲________。關于未來佛,佛教裏還有許多說法,如認爲在未來________劫中有千佛出現等。 6、佛教從方位或空間上來談佛。這裏面比較著名的有東方______佛(Aksobhya,亦音譯爲阿閦婆,意譯爲無動,不動)、________佛(Bhaisajyaguru)及西方_________佛(Amitayus,或Amitabha,或Amrta,也意譯爲無量光、無量壽、甘露)等。在《阿閦佛國經》中______如來賜名阿閦,成爲阿閦如來。其佛國叁千大千世界皆爲______,……其叁千大千世界中諸人民,七日不食飲,亦不妄食飲,亦不妄谀谄,身亦無疲極之想,如是也。俱想念安隱,好喜相愛敬,歡喜意以得時念。 7、阿閦佛在許多佛典中也稱爲“_____佛”,他的佛刹被稱爲“______”或“歡喜”等。如《維摩诘所說經》卷下中說:“有國名________,佛號________。”此外,阿閦佛在密教中被作爲金剛界五佛之一,即金剛界五智如來裏的住于東方的如來。他所成就的是_________智。 8、阿彌陀佛在佛教中常被認爲是_______極樂世界的教主。關于阿彌陀佛的描述在佛教中主要是在所謂______類經典中。其中主要的有《佛說________經》、《佛說________經》等。在密教中,阿彌陀佛被認爲是住于_______的如來,他所成就的是__________智。此外,佛教中還有________佛國或十萬佛刹的說法,與此相應也有不同的佛。 叁、佛弟子 1、釋迦牟尼傳裏佛教後,最初加入僧團的是所謂五比丘,即其父派來侍奉他出家修煉的五人。一般較多提到的五比丘的名稱是:___________、阿說示、跋提、十力迦葉、摩诃男。 2、釋迦牟尼所謂“十大弟子”,即__________、舍利弗、目犍連、阿那律、須菩提、富樓那、迦旃延、優波離、_________、_______。迦葉在十大弟子中爲後人矚目之處主要有兩點:一是長于“________行”;二是他曾在釋迦牟尼圓寂後召集和主持了佛教信衆的_________結集。舍利弗極爲聰慧,號稱“_______第一”。目犍連的突出之處是長于神通,據說可“神足輕舉,飛到十方”,還會天眼通等,號稱“_______第一”。阿那律號稱“_______第一”。須菩提特別善于解說佛教的空義,號稱“_______第一”。富樓那以辯才出衆、善講佛法而著稱,號稱“______第一”。迦旃延以善于解說分析佛法而著稱,號稱“________第一”。優波離精于佛教的戒律,並嚴格遵守,號稱“________第一”。羅睺羅注重修行,號稱“_____第一”。阿難是佛的所謂“常隨弟子”。由于接觸釋迦牟尼的時間較長,直接聽到了佛的許多教誨,號稱“______第一”。 四、菩薩 1、菩薩是漢文音譯“菩提薩埵”的略稱,原文爲“bodhi-sattva”意譯爲______、道衆生、開士等。菩薩的修行稱爲________,其所造的佛典被稱爲________。 2、文殊菩薩通常騎獅子侍于釋迦牟尼左側。他以________菩薩著稱,據說是具有佛教最高智慧的菩薩。《維摩诘經》經卷中說:“文殊師利問維摩诘: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時維摩诘默然無言。文殊師利歎曰:善哉!善哉!乃至_____________,是真入不二法門。”如密教的胎藏界曼荼羅就設有文殊院,以文殊菩薩爲中尊,密號____金剛等。傳說中國山西的_______山爲文殊菩薩的說法道場。 3、普賢菩薩一般被認爲是釋迦牟尼佛的兩大脅侍之一,一般乘白象侍于釋迦牟尼佛右側。他在佛教中以________菩薩著稱,關于普賢菩薩,說得較多的是他的________行願。《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四十中列舉和解釋了_______行願。密教的金剛界曼荼羅之中,普賢被作爲賢劫中的十六尊之一,密號________金剛等。中國四川省______山的佛教信仰就是以普賢菩薩爲主的,該山在中國被認爲是普賢菩薩說法的道場。 … 《《佛教入門:曆史與教義》參考題(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