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入門:曆史與教義》參考題(二) 姓名: 院系: 聯系方式: 第二章 佛教的傳播
一、佛教在印度的傳播
1、佛教在印度的發展或傳播簡略地可以劃分爲四個時期: 、 、 、
。
2、釋迦牟尼成道後最初是在印度北部的 傳法,史稱“初轉*輪”。後來又從印度北部進一步擴展的到中部 河流域一帶傳教,最後將佛教傳播到印度更爲廣闊的區域。
3、佛法中的四谛是指: 谛、 谛、 谛、 谛。
4、佛法中的五蘊是指: 蘊、 蘊、 蘊、 蘊、 蘊。
5、佛法中的十二因緣是指: 、行、 、名色、 、觸、 、愛、取、 、生、 。
6、 是早期佛教的社會政治觀念。佛教認爲不應以人的出身來確定人的高低貴賤,而應以人的德行來評判。不同種姓的人都能出家信奉佛教。
7、在釋迦牟尼 的當年,佛教僧團舉行了僧衆大會,即所謂“結集”。這次結集被稱爲第一次結集。由于是在 城舉行的、有五百比丘參加的結集,因而又被稱爲 城結集或五百人結集。
8、釋迦牟尼入滅 年後,居住在毗舍離等地的比丘違反原始佛教教規,出現向人收取金銀等十事。這十事在古印度佛教界引起爭論,並爲此召開了第 次結集。這次結集後佛教發生分裂,認爲收取金銀等十事合法的形成 部,認爲十事違戒的形成 部。
9、小乘部派佛教在大乘佛教興起後在印度仍然有著重要的影響,只是理論上有一些變化。其中較有特色的是世親(約4—5世紀)的《 論》和诃梨跋摩(約3—4世紀)的《 論》。
10、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有著重要的不同,顯著之處表現在:
第一,在講“ ”的角度和徹底性上二者有不同。 第二,在 內容和目的上二者有不同。 第叁,在對待 的問題上二者有不同。 第四,在對待 的看法上二者有不同。 11、大乘佛教的發展也可分爲若幹階段:
第一階段是最初的大乘經出現時期,時間大致在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2世紀。 第二階段是 派産生時期,時間大致在2—3世紀。 第叁階段是續出的大乘經出現時期,時間大致在3—5世紀。 第四階段是 派形成和主要發展時期,時間大致在4—7世紀。 12、最初的大乘經的出現是大乘佛教形成的主要標志。這些經典中主要的有 類經、法華類經、 類經,還有小品寶積、 和淨土類經典等。
13、佛教的中觀派創始人是 。中觀派的中道思想最突出的表現在其對“空”、“有”概念的解釋上。它認爲對事物既要講其“ ”,又要講其“ ”,二者實際是統一的。 觀念認爲涅槃與世間是沒有本質分別的,認識了世間的本質或事物的實相,也就是達到了涅槃。
14、《大般涅槃經》提出了佛身常住、衆生悉有佛性的思想,探討了一闡提成佛的問題,並提出“大涅槃”有 、 、 、 這“四德”。
《勝鬘經》主要討論了“ ”(佛性或成佛的可能性等)思想和“一乘真實”思想等。 《解深密經》側重對心意識進行了分析,認爲 是事物的根本,可以保存人過去的記憶、經驗,還可以保存人們過去行爲産生的業,它亦是人生死輪回的種子,是人生命現象的主體。 15、佛教中的瑜伽行派創立者是 。唯識無境是瑜伽行派的基本理論。
識又可分爲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 識、 識、 識、 識。叁性是指: 性(人們不能認識到唯識無境,因而從各個方面來“周遍計度”,
虛妄地認爲外部世界的種種現象實在)、依他起性(由于事物是依緣而起的,因此無自性)、 ________性(由性空所顯示的識的真性是一種圓滿成…
《《佛教入門:曆史與教義》參考題(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