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入門:曆史與教義》參考題(一)▪P3

  ..續本文上一頁經中較早出現的一種。

  4、《阿彌陀經》是印度佛教中______系統的大乘經之一。漢譯本較通行的由鸠摩羅什譯出,一卷。該經敘述了佛向其弟子等信衆講述____方極樂世界________佛如何通過修行而成佛的故事,強調執持念誦阿彌陀佛的名號並一心不亂即可往生該國樂土,並描述了西方淨土的美好莊嚴,表明了到達極樂世界的可能性。

  5、《中論》是印度大乘佛教中觀派代表人物_______的主要論著。該論又稱《中論頌》等。漢譯本最初由__________譯出,四卷,包括青目的釋。《中論》繼承和發展了______類經的基本思想,全面闡述了大乘_______派的主要學說,提出或強調的思想觀念有:______、緣起性空、中道、二谛、實相涅槃等。八不(不生、不滅、不常、______、不一、______、不來、不出)強調的是不能執著于任何一個概念,要用不斷否定的方式來顯示中道;緣起性空觀念強調事物是無自性的,但又不是絕對的虛無,要看到_______ 和________(假名)這兩個方面,以實現中道;______涅槃觀念強調達到涅槃就是認識世間事物的本來面目,既要追求成佛,又不能離開世間,二者是統一的,這也體現了中道的思想。

  6、《解深密經》是印度佛教的_____期大乘經之一。《解深密經》在理論上的最重要之處是對心意識的分析,認爲作爲事物根本的識可以保存人過去的記憶、經驗,還可以保存人們過去行爲産生的業,它因而被稱爲________或藏識;識還具有生死輪回的種子,是人生存的根源,生命存續的主體,具有“執持”作用,它因而也被稱爲阿托那識或________。本經認爲諸法本身是不實在的,它們不過是人的假名設施,要依賴于其他的緣,因而沒有自性。這些思想對印度大乘佛教中的另一主要派別________派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7、《________論》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主要論著。相傳爲彌勒所著。該論對瑜伽行派的唯識理論作了全面的闡述,就瑜伽禅觀的境界提出了十七地的階段劃分理論,強調人們認識的外境不過是識假現的,不能執著有與無等對立的觀念,表明了唯識系統的中道觀念。

  8、《________論》源于《大毗婆沙論》,是世親在對《大毗婆沙論》解釋時製作的。一些學者認爲,本論的結構參照了《阿毗昙心論》。本論最有特色的則是後人總結出來的表述萬有基本存在形態的“五位七十五法”理論。“五位”指對法所作的五種基本分類,即色法、________、心所法、心不相應行法、無爲法。

  9、《成實論》是印度佛教中後期小乘論師________的論著。總體上爲小乘佛教的論著,但又受到大乘般若_______思想的很大影響。《成實論》中有時也提到離“有無”的“中道”,但它真正離的是“有”,而不是“無”。該論不能即空觀有,即有觀空,不符合大乘佛教的“______”精神。

  10、《大日經》是印度密教的根本經典。漢譯本爲唐善無畏與一行等合譯,全稱爲《大毗盧遮那佛_______加持經》,七卷。該經提出了“______心爲因,大悲爲根,______爲究竟”這一全經的根本宗旨。該經中初步提出了______界曼荼羅的概念。

  11、《______律》是印度佛教中法藏部所傳之律。漢譯本由佛陀耶舍與竺佛念共同譯出,六十卷。該律中列舉了比丘戒二百五十條和比丘尼戒叁百四十八條,此外還論述了二十犍度。該律傳入中國後影響極大,後來成爲漢地佛教中最流行的律。

  12、《________論》是中國佛教中一篇較著名的文獻。該論又稱《理論惑》,收在《弘明集》中,作者題爲漢牟融撰,一卷。該論以問答的形式論述了佛教的一些基本觀念,並將佛教思想與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相融合。它反映了佛教傳入中國後中國人對佛教的一些最初的理解,是研究早期中國佛教的重要文獻。

  13、《肇論》是中國後秦時名僧______的一部重要佛教論著。由僧肇的幾篇文章合成,包括《宗本義》、《物不遷論》、《不真空論》、《般若______論》、《涅槃______論》等五部分。

  14、《摩诃止觀》是中國佛教中_______宗的重要著作。該書全面論述了智顗等天臺宗人的主要修持理論,即所謂______止觀。《摩诃止觀》在理論上繼承發展了印度大乘佛教的主要思想,融合______中觀和______類經的主要觀點,表述了一心叁觀、叁谛圓融、______叁千等理論。

  15、《叁論玄義》是中國佛教中叁論宗代表人物______的著作,一卷。該書總結歸納了印度佛教中觀派的叁部主要論著----《____論》、《十二門論》、《____論》的基本思想。

  16、《華嚴金師子章》是中國佛教中華嚴宗代表人物______的著作,一卷。全文分爲十門,十門中還講述了六相圓融和十玄等華嚴宗的主要思想。

  17、《________論》是對印度佛教瑜伽行派代表人物______的《唯識叁十論頌》的注釋。玄奘以______的注釋爲主,雜糅其余九家的解說,編譯成了《成唯識論》,十卷。該論論證了唯識無境的觀念,但強調識自身也不能執爲實有。在分析識的作用和性質時,具體論述了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________識)、叁性叁無性(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______性、相無性、生無性、________性)、四分(見分、相分、自證分、________分)等唯識思想的基本概念,是中國_____宗奉持的主要佛典。

  18、《壇經》是中國佛教中禅宗代表人物_______的著作,該經全稱爲《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由門人______記錄整理而成。《_____經》是中國人撰寫的佛教著作中唯一稱經的。要求“______爲宗,無相爲體,______爲本”。關于禅定,該經認爲“________爲禅,________爲定”,“外禅內定,是爲禅定”。在修行方法上,該經強調要向內認識自己的____性或_____性,並強調頓悟,認爲“若起真正般若______,一刹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第四章、佛教的義理

  一、空

  1、大乘佛教的空觀與小乘有很大不同。他們強調_______的觀念,認爲事物在本性上就是空,空是事物的不可分離的屬性。沒有離開空性的事物,也沒有與事物無關的獨立的空。要即空觀有,即有觀空。事物的空就是指____有,或說性空即指事物的緣起,因爲一切事物毫無例外都是緣起的。但空也不是絕對的虛無,它是事物不斷變化的狀態或本性。

  

  二、識

  2、六十卷本《______經》卷二十五中說:“叁界虛妄,但是心作。”龍樹的《________論》卷二十九中說:“叁界所有,皆心所作。”佛教中把識完全實體化,並反複講識爲一切根本的是在續出的大乘經(如《解深密經》等)産生後。形成以唯識思想爲根本的大乘佛教思想潮流是_______派出現之後。瑜伽行派認爲______唯識,一切唯識,並對識的各種形態或作用作了極爲細致的分析。根據《成唯識論》卷二的說法,唯識理論主要是在去除外境實在的錯誤觀念時使用的,但_____本身並非真實有。

  

  叁、中道

  3、佛教最初提出的中道是所謂“_______中道”,即要求信衆舍棄兩種極端(二邊):一種極端是對苦行執著,另一種極端是對欲樂的追求。佛教在最初的發展中還提出了一些與中道相關的思想。後人總結爲無記中道、_______中道、______中道等。因爲在大乘佛教看來,對事物的任何確定性描述都有其局限性,只有在對事物的___________中才能表明事物的本質或本來面目。大乘佛教中極爲強調中道的是中觀派。此派最典型的是對性空和假有的論述。龍樹在《中論》卷四中說:“衆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________,亦是中道義。”大乘佛教中的瑜伽行派強調我與法的______,還強調識或心的非無。

  

  四、二谛

  4、二谛即____谛和_____谛。佛教中突出強調二谛理論的是_____乘。般若類經理解的真谛是指性空或____________等的真理性認識,俗谛則指佛以方便力借助言語等對衆生的說法。______派強調二谛都是佛的說法。俗谛是對有顛倒觀念的世俗之人說的,表現爲在他們看來是_________;而真谛則是佛教聖賢所理解的,表現爲諸法性空的理論。龍樹在《中論》卷四中說:“若不依____谛,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中觀派的真谛主要指帶有______觀念的性空思想,而瑜伽行派的真谛主要指其______思想。

  

  五、佛性

  5、大乘佛典中講佛性的極多。較典型的是《勝鬘經》,該經中重點論述的“______藏”就是指佛性或成佛的可能性。但也不是所有的大乘佛典都認爲衆生悉有佛性,如《入楞伽經》將人在這方面分成五種,其中的“_______乘”就是無涅槃性。

  

  六、因果

  6、早期佛教認爲,任何事物都可能成爲因,也可能成爲果。沒有絕對的因,也沒有絕對的果。不存在婆羅門教中說的那種僅作爲因的最高實體。再有,佛教的因果理論中也有報應思想的成分。它認爲行善者成善,行惡者成惡。人的行爲伴隨著______,作爲因,它將産生與其有必然聯系的果。

  7、早期佛教和小乘部派佛教中提出的十二因緣、六因(能作因、俱有因、同類因、相應因、遍行因、_…

《《佛教入門:曆史與教義》參考題(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