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佛教孝观的发展背景(古正美)▪P2

  ..续本文上一页成中文、即是“月支”的意思;“香山”即是梵语或犍陀罗语“犍陀越”的意思。由此段经文的记载,我们不但知道,当时在犍陀越国崇奉大乘的犍陀越王是位月支人氏,而且也知道“犍陀越”之所以会被称为“犍陀越”,乃因《纯真陀罗》所记之月支王的名字“香山”而起。此段经文说得很清楚,当时崇奉大乘的月支王香山不但带领月支人氏去信大乘,而且也带领犍陀罗人去信大乘并供养佛及大众。由此可知,邱就却在攻克罽宾之后,便将罽宾改名为犍陀越,犍陀越人氏便因此称之为犍陀罗人。西元第一世纪中期之后所造的《道行般若经》及《纯真陀罗》所记的月支王因此在此确定不会有第二人,他就是中文文献中所记的邱就却。这件事不只由这些初期大乘作品可以佐证,邱就却的葬塔,即法王塔亦可佐证。

  邱就却在统治呾叉始罗及罽宾之后为什么要推动大乘佛教的发展?初期大乘的作品都没有直接了当的说明,但是,许多初期大乘的作品都用间接的造经法作了说明。这些初期大乘的作品都用间接的方法说:邱就却在前世及今世因为供养大乘之佛与大众的关系,而做了佛教的世界大王,即转轮王邱就却;因受“十善戒”的仪式而成为转轮王;邱就却改信大乘的关系而做了转轮王。转轮王的概念,在初期大乘作品中,一而再的被提及,有时是在说明转轮王形象的场合,有时是在说明转轮王定义的场合,初期大乘的中译译经僧常没有将“转轮王”一词直接意译为“转轮王”,而只就其犍陀罗音音译为“遮迦

  --------------------------------------------------------------------------------

  6. 后汉支娄迦谶译,《纯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T.624,VOL.15,页351c,卷上。

  页67

  越罗”(cakravaraa?)。譬如《纯真陀罗》便说:“尔时之世有遮迦越罗名曰危弥陀罗而主四方。是遮迦越罗供养佛六十亿菩萨千亿万岁。”[7]这段经文主要是在记述纯真陀罗香山前生为转轮王的故事,经文作者使用因缘的造经法说明月支王香山过去如何成为一位转轮王的故事。

  初期大乘的作者在有系统、有资源的造经环境之下,对每一部经典的制作都作了相当的策划,故其造经时便用一些特定的造经技巧或表达方法来说明特定的信仰题目。事实上初期大乘作者在造经时已经非常重视制作经文的技巧及方法。后来大乘涅槃系在承传初期大乘造经法时,不但用初期大乘所用的“十二部经”造经法作为造经的技法,而且更以“十二部经”的造经法做为判定大乘经文的方法之一。譬如大乘涅槃系的主经《大般涅槃经》便说:

  从佛出生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等经,从方等经出般若波罗蜜,从般若波罗蜜出大涅槃[8]。

  又说:

  菩萨摩诃萨知十二部经,谓修多罗、祇夜、授记、伽陀、优陀那、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曰多伽、阇陀伽、毗佛略、阿浮陀达摩、优波提舍[9]。

  初期大乘户者,在这“十二部经”中,便常用譬喻或阿波陀那

  --------------------------------------------------------------------------------

  7. 同前,页363b。

  8. 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T.374,卷15,页449a。

  9. 同前,卷15,页451b。

  页68

  (avadaana)、因缘或尼陀那(nidaana)及授记(vyakaara.na)的造经方法来说明转轮王的形象及定义。譬如在用因缘法说明转轮王的形象及信仰时,《纯真陀罗》的作者便说,月支王香山的前生便是转轮王尼弥陀罗,尼弥陀罗之所以会成为“遮迦越罗”乃因为其供养佛与菩萨的关系。初期大乘的作品《修行本起经》亦用此因缘的造经法说明释迦文佛前生为转轮王的故事。从因缘迼经法中所记载的转轮王形象及定义,如供养佛及大众等行迳及其他的内容,我们便能确知当时贵霜转轮王信仰之一般内容。譬如《修行本起经》说:

  圣王治世正戒十善,教授人民天下太平、风雨顺时……圣王寿尽又升梵天为梵天王,上为天帝,下为圣王,各卅六反,终而复始,欲度人故,随时而出[10]。

  《修行本起》是部说明转轮王定义及信仰的要典,在这部经中,作者不但称转轮王为“圣王”、“飞行皇帝”、甚至说转轮王为菩萨下生,“上为天帝,下为圣王,各卅六反”[11]。《修行本起经》事实上是一部说释迦文佛成道因缘的作品,但是由于经中涉及说明释迦文在过去为转轮王的故事,因此我们便见有转轮王定义,如以佛教“十善法”治已及治世的说法及转轮王面世形象如七宝随身的界说记载于经中。所谓七宝随身的意思就是说,转轮王治世、活动时,皆有七种宝会与转轮王一起出现世间。此七宝即是其他大乘经典也常记载的金轮宝、大臣宝、白象宝、马宝、兵宝、珠宝及玉女宝。由于《修行

  --------------------------------------------------------------------------------

  10. 后汉竺大力艺康孟详译,《修行本起经》卷上,T.184,vol.3,页463a。

  11. 同前,页461-463。

  页69

  本起经》已经提及转轮王有下生三十六次的信仰,因此我们知道,初期大乘在说明转轮王的形象之际,对转轮王下生的信仰多少都会作一些解说。《纯真陀罗》的作者基于转轮王下生信仰的了解,便在经中用下生信仰来说明邱就却在过去为转轮王的事及在今日又下生为转轮王的事实。《纯真陀罗》用因缘造经法来说明这件事,这种做法便是笔者在上面所说的,用特定的造经技巧说明邱就却为转轮王的方法。《纯真陀罗》说,邱就却的前生为尼弥陀罗呢?原因不外是,邱就却和邱就却之前的蓝氏城希腊统治者弥尼达王都有相似的出生及政治发展背景:两者都是蓝氏城出生的“外国人”,两者在统治蓝氏城之后,皆进入印度为印度大王。从《纯真陀罗》所记这段邱就却的前生故事,我们更能证明当时统治犍陀越,发展大乘的是邱就却,因为在贵霜诸王中,只有邱就却的出生及政治成就与弥尼达王相仿佛。

  《纯真陀罗》并不是唯一用间接的造经方法说明邱就却为佛教转轮王的作品。后汉安世高所译的《犍陀国王经》 在经中也说,犍陀国王,即邱就却,因改信大乘,故能为转轮王[12]。后汉时代佚译人名所译的《受十善戒经》更说,邱就却因受“十善戒”仪式之故而“能上生天上为梵天王,下生世间作转轮王,十善教化,永与地狱三恶道别”[13]。从《犍陀国王经》与《受十善戒经》所记之内容,我们不但可以看出,邱就却做佛教转轮王不但与信仰大乘有关,而且也可看出,初期大乘在为邱就却奠立佛教转轮王传统之际,甚至立下“受十善戒法”之宗教仪式,使邱就却因此在形式上真正的登上转轮王的宝座。由此

  --------------------------------------------------------------------------------

  12. 后汉安世高译,《犍陀国王经》,T.506,vol.14,页774。

  13. 后汉失译人名,《受十善戒经》,T.1486,VOL.24,页1628b-c。

  页70

  我们知道,《道行般若》及《纯真陀罗》所记之邱就却的宗教活动不是邱就却单纯的宗教信仰活动而已。邱就却将“佛”迎入宫中、听“佛”说法也是邱就却的一种政治活动,或经中所言之转轮王行供养的形象,初期大乘经文如此登录邱就却的政治信仰及政治、宗教活动,大乘僧人与作者为邱就却设计政治信仰与传统的证据便很显明。大乘佛教与邱就却的关系因此是互相依存的政治宗教关系。

  邱就却采用佛教转轮王观称帝的事实除了初期大乘经典及大乘涅槃系作品都有详细的登录之外,邱就却代所制作及建造的实物如钱币及法王塔亦可证明这个历史事实。笔者在此不作钱币的论述,但就今日尚保存于呾叉尸罗的法王塔作为考察及举证的对象。一九一○年代初期,英国的考古学家约翰

  马羯儿爵士(Sir John Marshall),在呾叉尸罗的法王塔遗址挖掘出一件滑石制作的舍利容器。该容器中置有一银盒,盒内又置有一金制的所谓“佛舍利盒”一具及一卷雕有佉卢文字书写的银卷片。银卷片是当时建塔时造的造塔记,其内容大致如下:

  阿姊士(Azes)第一三六年,阿夏达(AAsshaadha)月之十五日这天,住在娜阿恰镇(Noacha)的巴尔克人(Balkh)罗他弗利亚(Lotaphria)之子乌拉沙客斯(Urasakes),将如来舍利(Bhagavato dhatno)安置于呾叉尸罗(Tachha`sie)的呾奴瓦(Tanuvae)地区的法王塔( dharmaraajikaa stuupa)之菩萨殿(Bodhisatvagahami)中。为大王(maharajiasa)王中之王(rajatirajasa)、天子(devaputrasa)、圣神贵霜王(khushanasa)祈求龙体康健,为诸佛、众生、父母、朋友、尊师、族人、亲

  页71

  友及自己祈求身体健康。愿此举……[14]

  银卷片上的造塔记共分为两部份:第一部份是说明此塔收葬的舍利是谁的舍利及立塔的人是谁;第二部份是些祝福当时还活著的皇帝、诸佛及亲友、师长、父母及自己的话。

  一般中外的学者,包括马羯儿本人,都将此塔视为一座佛塔,或一座收葬佛舍利之塔。学者们有…

《大乘佛教孝观的发展背景(古正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