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佛教孝觀的發展背景(古正美)▪P2

  ..續本文上一頁成中文、即是“月支”的意思;“香山”即是梵語或犍陀羅語“犍陀越”的意思。由此段經文的記載,我們不但知道,當時在犍陀越國崇奉大乘的犍陀越王是位月支人氏,而且也知道“犍陀越”之所以會被稱爲“犍陀越”,乃因《純真陀羅》所記之月支王的名字“香山”而起。此段經文說得很清楚,當時崇奉大乘的月支王香山不但帶領月支人氏去信大乘,而且也帶領犍陀羅人去信大乘並供養佛及大衆。由此可知,邱就卻在攻克罽賓之後,便將罽賓改名爲犍陀越,犍陀越人氏便因此稱之爲犍陀羅人。西元第一世紀中期之後所造的《道行般若經》及《純真陀羅》所記的月支王因此在此確定不會有第二人,他就是中文文獻中所記的邱就卻。這件事不只由這些初期大乘作品可以佐證,邱就卻的葬塔,即法王塔亦可佐證。

  邱就卻在統治呾叉始羅及罽賓之後爲什麼要推動大乘佛教的發展?初期大乘的作品都沒有直接了當的說明,但是,許多初期大乘的作品都用間接的造經法作了說明。這些初期大乘的作品都用間接的方法說:邱就卻在前世及今世因爲供養大乘之佛與大衆的關系,而做了佛教的世界大王,即轉輪王邱就卻;因受“十善戒”的儀式而成爲轉輪王;邱就卻改信大乘的關系而做了轉輪王。轉輪王的概念,在初期大乘作品中,一而再的被提及,有時是在說明轉輪王形象的場合,有時是在說明轉輪王定義的場合,初期大乘的中譯譯經僧常沒有將“轉輪王”一詞直接意譯爲“轉輪王”,而只就其犍陀羅音音譯爲“遮迦

  --------------------------------------------------------------------------------

  6. 後漢支婁迦谶譯,《純真陀羅所問如來叁昧經》,T.624,VOL.15,頁351c,卷上。

  頁67

  越羅”(cakravaraa?)。譬如《純真陀羅》便說:“爾時之世有遮迦越羅名曰危彌陀羅而主四方。是遮迦越羅供養佛六十億菩薩千億萬歲。”[7]這段經文主要是在記述純真陀羅香山前生爲轉輪王的故事,經文作者使用因緣的造經法說明月支王香山過去如何成爲一位轉輪王的故事。

  初期大乘的作者在有系統、有資源的造經環境之下,對每一部經典的製作都作了相當的策劃,故其造經時便用一些特定的造經技巧或表達方法來說明特定的信仰題目。事實上初期大乘作者在造經時已經非常重視製作經文的技巧及方法。後來大乘涅槃系在承傳初期大乘造經法時,不但用初期大乘所用的“十二部經”造經法作爲造經的技法,而且更以“十二部經”的造經法做爲判定大乘經文的方法之一。譬如大乘涅槃系的主經《大般涅槃經》便說:

  從佛出生十二部經,從十二部經出修多羅、從修多羅出方等經,從方等經出般若波羅蜜,從般若波羅蜜出大涅槃[8]。

  又說:

  菩薩摩诃薩知十二部經,謂修多羅、祇夜、授記、伽陀、優陀那、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曰多伽、阇陀伽、毗佛略、阿浮陀達摩、優波提舍[9]。

  初期大乘戶者,在這“十二部經”中,便常用譬喻或阿波陀那

  --------------------------------------------------------------------------------

  7. 同前,頁363b。

  8. 北涼昙無谶譯,《大般涅槃經》,T.374,卷15,頁449a。

  9. 同前,卷15,頁451b。

  頁68

  (avadaana)、因緣或尼陀那(nidaana)及授記(vyakaara.na)的造經方法來說明轉輪王的形象及定義。譬如在用因緣法說明轉輪王的形象及信仰時,《純真陀羅》的作者便說,月支王香山的前生便是轉輪王尼彌陀羅,尼彌陀羅之所以會成爲“遮迦越羅”乃因爲其供養佛與菩薩的關系。初期大乘的作品《修行本起經》亦用此因緣的造經法說明釋迦文佛前生爲轉輪王的故事。從因緣迼經法中所記載的轉輪王形象及定義,如供養佛及大衆等行迳及其他的內容,我們便能確知當時貴霜轉輪王信仰之一般內容。譬如《修行本起經》說:

  聖王治世正戒十善,教授人民天下太平、風雨順時……聖王壽盡又升梵天爲梵天王,上爲天帝,下爲聖王,各卅六反,終而複始,欲度人故,隨時而出[10]。

  《修行本起》是部說明轉輪王定義及信仰的要典,在這部經中,作者不但稱轉輪王爲“聖王”、“飛行皇帝”、甚至說轉輪王爲菩薩下生,“上爲天帝,下爲聖王,各卅六反”[11]。《修行本起經》事實上是一部說釋迦文佛成道因緣的作品,但是由于經中涉及說明釋迦文在過去爲轉輪王的故事,因此我們便見有轉輪王定義,如以佛教“十善法”治已及治世的說法及轉輪王面世形象如七寶隨身的界說記載于經中。所謂七寶隨身的意思就是說,轉輪王治世、活動時,皆有七種寶會與轉輪王一起出現世間。此七寶即是其他大乘經典也常記載的金輪寶、大臣寶、白象寶、馬寶、兵寶、珠寶及玉女寶。由于《修行

  --------------------------------------------------------------------------------

  10. 後漢竺大力藝康孟詳譯,《修行本起經》卷上,T.184,vol.3,頁463a。

  11. 同前,頁461-463。

  頁69

  本起經》已經提及轉輪王有下生叁十六次的信仰,因此我們知道,初期大乘在說明轉輪王的形象之際,對轉輪王下生的信仰多少都會作一些解說。《純真陀羅》的作者基于轉輪王下生信仰的了解,便在經中用下生信仰來說明邱就卻在過去爲轉輪王的事及在今日又下生爲轉輪王的事實。《純真陀羅》用因緣造經法來說明這件事,這種做法便是筆者在上面所說的,用特定的造經技巧說明邱就卻爲轉輪王的方法。《純真陀羅》說,邱就卻的前生爲尼彌陀羅呢?原因不外是,邱就卻和邱就卻之前的藍氏城希臘統治者彌尼達王都有相似的出生及政治發展背景:兩者都是藍氏城出生的“外國人”,兩者在統治藍氏城之後,皆進入印度爲印度大王。從《純真陀羅》所記這段邱就卻的前生故事,我們更能證明當時統治犍陀越,發展大乘的是邱就卻,因爲在貴霜諸王中,只有邱就卻的出生及政治成就與彌尼達王相仿佛。

  《純真陀羅》並不是唯一用間接的造經方法說明邱就卻爲佛教轉輪王的作品。後漢安世高所譯的《犍陀國王經》 在經中也說,犍陀國王,即邱就卻,因改信大乘,故能爲轉輪王[12]。後漢時代佚譯人名所譯的《受十善戒經》更說,邱就卻因受“十善戒”儀式之故而“能上生天上爲梵天王,下生世間作轉輪王,十善教化,永與地獄叁惡道別”[13]。從《犍陀國王經》與《受十善戒經》所記之內容,我們不但可以看出,邱就卻做佛教轉輪王不但與信仰大乘有關,而且也可看出,初期大乘在爲邱就卻奠立佛教轉輪王傳統之際,甚至立下“受十善戒法”之宗教儀式,使邱就卻因此在形式上真正的登上轉輪王的寶座。由此

  --------------------------------------------------------------------------------

  12. 後漢安世高譯,《犍陀國王經》,T.506,vol.14,頁774。

  13. 後漢失譯人名,《受十善戒經》,T.1486,VOL.24,頁1628b-c。

  頁70

  我們知道,《道行般若》及《純真陀羅》所記之邱就卻的宗教活動不是邱就卻單純的宗教信仰活動而已。邱就卻將“佛”迎入宮中、聽“佛”說法也是邱就卻的一種政治活動,或經中所言之轉輪王行供養的形象,初期大乘經文如此登錄邱就卻的政治信仰及政治、宗教活動,大乘僧人與作者爲邱就卻設計政治信仰與傳統的證據便很顯明。大乘佛教與邱就卻的關系因此是互相依存的政治宗教關系。

  邱就卻采用佛教轉輪王觀稱帝的事實除了初期大乘經典及大乘涅槃系作品都有詳細的登錄之外,邱就卻代所製作及建造的實物如錢幣及法王塔亦可證明這個曆史事實。筆者在此不作錢幣的論述,但就今日尚保存于呾叉屍羅的法王塔作爲考察及舉證的對象。一九一○年代初期,英國的考古學家約翰

  馬羯兒爵士(Sir John Marshall),在呾叉屍羅的法王塔遺址挖掘出一件滑石製作的舍利容器。該容器中置有一銀盒,盒內又置有一金製的所謂“佛舍利盒”一具及一卷雕有佉盧文字書寫的銀卷片。銀卷片是當時建塔時造的造塔記,其內容大致如下:

  阿姊士(Azes)第一叁六年,阿夏達(AAsshaadha)月之十五日這天,住在娜阿恰鎮(Noacha)的巴爾克人(Balkh)羅他弗利亞(Lotaphria)之子烏拉沙客斯(Urasakes),將如來舍利(Bhagavato dhatno)安置于呾叉屍羅(Tachha`sie)的呾奴瓦(Tanuvae)地區的法王塔( dharmaraajikaa stuupa)之菩薩殿(Bodhisatvagahami)中。爲大王(maharajiasa)王中之王(rajatirajasa)、天子(devaputrasa)、聖神貴霜王(khushanasa)祈求龍體康健,爲諸佛、衆生、父母、朋友、尊師、族人、親

  頁71

  友及自己祈求身體健康。願此舉……[14]

  銀卷片上的造塔記共分爲兩部份:第一部份是說明此塔收葬的舍利是誰的舍利及立塔的人是誰;第二部份是些祝福當時還活著的皇帝、諸佛及親友、師長、父母及自己的話。

  一般中外的學者,包括馬羯兒本人,都將此塔視爲一座佛塔,或一座收葬佛舍利之塔。學者們有…

《大乘佛教孝觀的發展背景(古正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