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種看法,主要的原因是,在過去,從來沒有人注意到貴霜有佛教的轉輪王政治傳統存在的關系,故在解釋這些銘文時,都將此銘文所記之“如來”或“菩薩”一詞指射佛的身份。
此塔是阿姊士一叁六年所造的。許多學者都同意,阿姊士一叁六年是邱就卻統治貴霜王朝的最後一年。阿姊士一叁六年,有些學者計爲西元七五年,有些學者計爲七九年[15],羅申費爾德則計爲七八年[16]。無論其確實的年代是西元幾年,此年即是邱就卻統治貴霜最後的一年,也是邱就卻死的那一年。
《純真陀羅》將邱就卻說成一位行“善權方便”法(upaayakau`salya),教化衆生的大菩薩或如來,該經說,純真純羅王,即邱就卻,善鼓琉璃琴;他以鼓琉璃琴之技,令衆生聽聞佛音、法音及僧音[17],並以琉璃琴音發衆生之菩提心,使衆生前去聽佛說法。[18]銘文中的如
--------------------------------------------------------------------------------
14. Sir John Marshall, Annual Report,1912-13,Archaeological Survey of India (Calcutta:Superintendent Government printing,1916),p.19.
15. 林良一,《
—
美術記行》(日本時事通信社,一九八四 )p.38及A. L. Basham (ed.) Papers on the Date of Kaniska (Leiden:E.J.Brill,1968),P.210.
16. John M. Rosenfield, The Dynastic Arts of the Kushans,P.40.
17. 《純真陀羅》,卷上,頁354c。
18. 同前,卷上,頁352a。
頁72
來舍利如果是佛舍利應該是收葬在佛殿,但銘文卻說是葬在菩薩殿中。大乘經文通常稱一般大乘行者爲菩薩,稱說法之法師爲大菩薩(mahaasattva bodhisattva),稱行“善權方便”法或“漚和俱舍羅”的菩薩爲如來[19]。如來行“善權方便”的方法是,用衆生之愛欲爲教學的媒介,先使衆生盡情享樂其愛欲,然後于衆生享樂之中示現大道[20]。邱就卻在生前既已被視爲是位以鼓琉璃琴教化衆生的如來或大菩薩,其死時,立塔人稱其爲如來,將其舍利安置于菩薩殿是合情合理的事。
銀卷片上的銘文除了這些稱號能證明此塔收葬的舍利爲邱就卻的舍利之外,銘文稱此塔爲“法王塔”也是一處說明此塔非爲佛塔而爲轉輪王塔的證據。大乘涅槃系的學者,在承傳初期大乘的信仰之下,爲解釋轉輪王的定義及傳統也造了許多轉輪王經典。在其所製的轉輪王經典如《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及《阿育王經》或《阿育王傳》中,大乘涅槃系的作者都很清楚地用“護法法王”或“法王”的稱號稱呼轉輪王。譬如《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說:
有一種轉輪王,謂灌頂刹利,統四邊畔、獨尊、最勝,護法法王[21]。
又《阿育王傳》也說:
--------------------------------------------------------------------------------
19. 見《道行般若》卷9及其他大乘經典;有關“善權方便”菩薩被稱爲“如來”之事,請參見西晉竺法護譯,《順權方便經》,T.565,vol.14,頁921-30。
20. 見西晉竺法護譯,《順權方便經》及《純真陀羅》卷上。
21. 見魏天竺叁藏菩提留支譯,《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T.272,vol.9,頁330a。
頁73
我若涅槃百年之後,此小兒者當作轉輪聖王四分之一,于藍氏城作政法王號阿恕伽[22]。
轉輪王在佛經中既又被稱爲“法王”(dharmaraajika),“法王塔”當然是一座轉輪王塔,而非佛塔。
“法王塔”中出土的的銀卷片既如此清楚地告訴我們,此塔是一座葬轉輪王的轉輪王塔,我們對此塔的建造意義至此應該有一明確的了解。很顯然的,“法王塔”是一座紀念邱就卻爲佛教轉輪王所建的轉輪王葬塔,因爲此塔建于邱就卻死的那一年,而且就立在離犍陀越東南方不遠的呾叉屍羅,邱就卻統治貴霜王朝時代的另一要城市。呾叉屍羅原屬罽賓,邱就卻統治罽賓之後,呾叉屍羅應該亦隸屬犍陀越或罽賓管轄。邱就卻的葬塔立在犍陀越,也是邱就卻在死前統治犍陀越不爭的事實。
事實上除了“法王塔”出土的銘文內容可以證明,“法王塔”是座紀念邱就卻爲佛教轉輪王之葬塔外,“法王塔”之建築型製也能證明此塔是一座轉輪王塔。至今立在地上的“法王塔”仍能見是一座下部具有方形基臺,上部是呈一半圓形如覆盆狀的大型建築物。馬羯兒爵士爲此塔的建造年代是在西元前第一世紀,後來經曆代維修、堆積而成爲今日的規模[23]。馬羯兒爵士和許多學者一樣,都不知道佛教葬塔或浮圖(stuupa)的建造有四種不同的型製。《大般涅槃經後分》便提到佛教葬塔建造的識別方法。《大般涅槃經後分》說:
佛般涅槃荼毗既訖,一切四衆收舍利置七寶瓶,當于執屍那伽
--------------------------------------------------------------------------------
22. 見西晉安法欽譯,《阿育王經》卷1,T.2042,vol.50,頁99c。
23. Sir John Marshall, Annual Report,1912-13,P.11。
頁74
城內四衢道中起七寶塔,高十叁層,上有相輪。一切妙寶間雜莊嚴,一切世間衆妙花幡而嚴飾之。四邊欄楯七寶合成,一切莊校靡不周遍。其塔四面面開一門,層次間次,窗牖相當,安置寶瓶如來舍利……。其辟支佛塔應十一層……;其阿羅漢塔成以四層……;其轉輪王塔亦七寶成,無複層級。[24]
《大般涅槃經後分》將佛教的葬塔分爲四種,即佛塔、辟支佛塔、阿羅漢塔及轉輪王塔。這四種塔,按該經的說法,基本上是以塔之“層級”及“無複層級”作爲判別塔類的方法。該經說佛塔高十叁層、辟支佛高十一層、阿羅漢塔高四層,而轉輪王塔則“無複層級”或無層級。什麼叫做“層級”呢?日本法藏館編的《總合佛教大辭典》對佛塔的建築結構作了這樣的說明:“最低部稱之爲基或露盤,呈方形狀;基臺上置有一如覆缽狀之半圓形物稱之爲覆缽;覆缽之上有刹柱,即安置相輪的位置。”[25]基臺及覆缽的部位是古代各種塔的基本建築結構,覆缽的位置一般是做爲安置舍利的地方。佛塔、辟支佛塔、阿羅漢塔與轉輪王塔的建築結構不同的地方就是,前叁者有刹柱及相輪,而轉輪王塔只有基臺及覆缽,故後者被稱之爲“無複層級”的建築物。
呾叉屍羅的“法王塔”只有基臺和覆缽的結構,這種結構就是《大般涅槃經後分》所言之轉輪王塔的“無複層級”的建築結構。“法王塔”的這種建築後來也傳入中亞于阗。《魏書
西域傳》在記述古代于阗國的曆史時說,羅漢比丘盧栴爲其王立“履盆浮圖”[26]。雖
--------------------------------------------------------------------------------
24. 大唐南海波淩國沙門若那跋陀羅譯,《大般涅槃經後分》,T.377,vol.12,頁902-903。
25. 日本法藏館,《總合佛教大辭典》,下冊,頁1037b。
26. 《魏書
西域志》,“于阗國條”。
頁75
然《魏書
西域志》沒有說于阗之“覆盆浮圖”是座轉輪王塔或“法王塔”,但從此處記載之“覆盆浮圖”一辭,我們已經知道其爲一座如呾叉屍羅“法王塔”建築結構的轉輪王塔。
由呾叉屍羅“法王塔”的建築結構,我們更能證明“法王塔”本身就是一座轉輪王塔。此塔的建造既是邱就卻死的那一年所建造,“法王塔”當然是一座紀念邱就卻爲佛教轉輪王的葬塔。因此,“法王塔”不可能是如馬羯兒所說的,建造于西元前第一世紀的佛塔,其建造年代確確實實如銀卷片上的銘文所記,建于阿姊士一叁六年,即邱就卻死的那一年,公元七八年。
邱就卻爲佛教的轉輪王因此不是只是大乘經文獨說或宣唱的經文故事而已,邱就卻爲佛教的轉輪王的事是貴霜曆史上的大事,也是佛教史上的重要事件。
從大乘經文登錄邱就卻崇奉大乘的故事,我們已經可以看出邱就卻與大乘的關系,從邱就卻帶領月支及犍陀羅人信奉大乘的情形,我們更可以看出,邱就卻是以大乘爲國教。邱就卻崇奉大乘的情形雖是如此,讀者還可以懷疑邱就卻的政治思想不是大乘僧人或學者製造出來的。爲了解答這個問題,筆者將在下面再作證明,說明邱就卻的轉輪王信仰是大乘信徒一手奠立而成的。
《道行般若》和《純真陀羅》都提到邱就卻將昙無竭菩薩或“佛”迎入宮中說法的事。譬如《純真陀羅》說:
純真陀羅遙見佛在交露中坐……而趣前迎佛,便和將入宮,到其處所佛就其座……中宮一切各持飲食而悉供養。飲食已竟,行澡水訖,純真陀羅以機坐佛前聽佛說經[27]。
--------------------------------------------------------------------------------
27. 《純真陀羅》,卷中,頁356a。
頁7…
《大乘佛教孝觀的發展背景(古正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