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把诸法熏习所成的种子集中起来,待缘生起诸法现行,故得名心,此心但指第八本识。其二是“积集名心”,谓一切诸法既从本识中种子生起,即能同时熏习赖耶,把各各自种集中地存集起来,以使其复生现行,故得名心,此心主要是指能熏赖耶的前七转识及彼心所。本识与转识等一切法互为因果,本识持种生转识及彼心所的现行,是本识为因,转识为果;转识及彼心所复熏成种,存于本识,是转识及彼心所为因,而本识为果。以故契经说:“诸法于识藏,识于法亦尔,更互为果性,亦常为因性。”由于本识与转识的互为因果,就说明了本识与转识皆得名心之所由。
前面所说“集起名心”义,若加以引申扩充,就会形成染净诸法皆为心造之说。佛教心理学对于“心造”一词释义有二:其一,是不离义,一切诸法皆各由其自种为因而生,虽无实体而有似相,故非全无。但是法虽无量,而以心识为主,识具有殊胜势用,能助诸法生住,故一切诸法皆不离识而有,以是义故,说名心造。《成唯识论》云:“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以无为。识自性故,识相应故,识所变故,识分位故,识实性故,如是诸法皆不离识,总立识名。”此中所言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皆不离识,即是说世间染法,皆由心造。此中所说无为是清净法,其不离识,亦寓有心造义。心造一词的另一解释,即是认为人们日常所见的种种事物或一切法本自不有,但由无明不了实相,便起妄念;由于妄念有种种差别,便妄见种种境相。如患目病者,于净虚空,妄见有种种黑花,或毛绳状物;于灯光上见有轮彩,此诸境相全无所有,纯属妄见,故云心造。《起信论》云:“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易,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此中所说“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即是说世间一切染法皆由心造。此中所说“一切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即是说无为净法亦唯是心。如是两释虽有差异,然总为显示一切诸法皆由心造之义。此义是佛教心理学的主干,而首应为人所知,故《华严经》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法由心造,更意味着心理活动必有一定的规律,佛教心理学在这方面也有精辟的阐述,而可从心识变境一系列曲折的过程说明之。《成唯识论》云:“然诸识变略有二种:一随因缘势力故变;二随分别势力故变。初必有用,后但为境。”第八赖耶同前五识俱缘“性境”,此境有实体性,是识随因缘势力所变,不但可为识所缘境,而且能起一定的作用。第六意识亦缘“性境”,但缘“带质”、“独影”二境较多;第七末那所缘境界唯是“带质”。独影、带质二境,但由识从分别势力所变。带质境纯属错觉,独影境是意识用概念、判断、推理从事想像,纯属影相,它与带质境的错觉虽可暂时为心所缘虑,但全无实体,不能起用。此中识随因缘势力变和随分别势力变,二者并非孤立,它是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经常反复推演,一过程接着一过程而无穷相续,以形成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的。《瑜伽师地论》云:“相由相生,意由先分别起。”相由相生,是说具体的法从具体的因缘生;由先分别起,是说因缘所生的法,亦由识的分别势力为其先导,也就是要以识分别取相造业的熏习成种才能有因缘以生法。《成唯识论》云:“或复内识转似外境,我法分别熏习力故。诸识生时变似我法,此我法相虽在内识,而由分别似外境现。诸有情类无始时来,缘此执为实我实法。”此段论文,意谓内识随因缘势力变起似外实有的境相,即是遍于社会和自然界中,对包括自己在内的一些有情智之物,执有自体,即是我执,名我分别;对其余一切事事物物,执有自体,即是法执,名法分别。由于种种我法的分别便起惑造业,一同熏习赖耶而有二取习气和业习气,由此二习气为因为缘,第八赖耶识便随此因缘势力变现种种似我似法的内身外器的境相,这是识随分别势力变,对随因缘势力变所起的储存作用和引生的内在联系。由于赖耶识随因缘力变现种种似我似法的内身外器境相,愚夫不了此是有而非真的似境,便又迷执种种似我为实我,种种似法为实法,并又起惑造业。这是识随因缘势力变对随分别势力变所起的储存作用和引生的内在联系。由于这两种识变的相互作用和转化过程的相互推演,就形成了相续不断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为了使人能彻底明了和掌握这种心理活动的规律,不妨再以电影为例来加以说明。从电影影片的制造到放映,其间有几个程序:首先要制造某种影片必须先选择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安排好的人为环境,一些演员在这环境中用种种语言、种种动作乃至各方面的表情活动,来演出某一故事的各段情节,同时用照相机和收录机把这些环境和表演摄录下来作为底片。这就好象前七转识特别是第六意识用名想分别取种种我相法相进行熏习积集成种一样。其次,电影影片制造厂将底片进行加工制作,制造出可以放映的成功影片。这就好象第八赖耶将其中受熏所成的种子加以受持,使之变异成熟能为生起现法的因缘一样。再次,厂内制好了的影片转售给放映工作者,用电光照射影片使之映现在银幕上,便会有种种似具体的环境,似具体的人和似具体人的种种语言动作,完全逼真地展现;而使观众陶醉,时啼时笑,执为真人真事,而忘其为虚构的影像。这就很像第八赖耶识将其中所执受变异而熟的诸法种子得现境为缘的引发而变现出种种极似客观实有的外境,可以令人迷惑,执为真实而于中起惑造业一样。这些就是由识变过程所形成的心理活动一般规律的情景。契经云:“如愚所分别,外境实皆无。习气扰浊心,故似彼而转。”《楞伽经》云:“由自心执着,心似外境转,彼所见非有,是故说唯心。”此二经语,恰正是此中所说义理的高度概括。
三、心有染净二分
佛教心理学常说心有二种:一者妄心,二者真心。妄心所知,虚妄不实;其行颠倒乖理,故其现象,杂而不纯,染而不净,亦名染心。真心反是,其所知真实不虚;其行如理如量,故其现象,纯而无杂,净而不染,亦名净心。染心与净心,其表象虽不相同而相互渗透,相互依持,不是彼此绝缘、始终对立的两心,而实乃一心的染净二分。
一心的意义,在佛教心理学中对它的标准解释是怎样的呢?佛教教义对此排除两种错误见解,而自显示出不偏不倚、正确无误的诠释。有些人认为一切有情或一切人,有一共同的大心,此说非理。若一切有情或一切人真有一共同的大心,那么,此心迷时,则一迷一切迷,而一切人中但有凡夫而无圣者。此心悟时,则一悟一切悟,而一切人中但有圣者而无愚迷。这恰如《成唯识论》所驳斥的说:“若为一识,宁有十方凡圣尊卑、因果等别?”据此可见,所谓一心是指一切有情或一切人皆各有一心。但是这样的一心,又不是笼笼统统浑然为一,感觉思维用别体同的一心;而是各从自种生、各有体用的眼、耳、鼻、舌、身、意、末那和赖耶八识相互依存、紧密结合所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的一心,也就是积集名心的转识与集起名心的本识由紧密的内在联系相依共存所形成一独立体系的心。
为什么一心而有染净二分呢?佛教心理学对此有正确的解说。《起信论》云:“显示正义者,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云何为二?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此义云何?以是二门,不相离故。”此中“依一心法有二种门者”,意谓一心法有性有相,心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清净无染,常如不变,是为真如门,意即其清净分。心相有生有灭,万象纷纭,杂而不纯,秽浊不净,是其生灭门,意即其杂染分。如是二分皆各总摄一切法,而染中有净,净中有染,辗转渗透,不相合离,故又是一心。
一心之所以有染净二分,除了以上说明之外,佛教心理学还有进一步最精微、最幽深的两种解说:一是由于心有染净诸法种子为因自必生起染净二法;二是由于净智殊胜缘力的具与不具而导致心有染净二分。
所谓由心有染净诸法种子为因自必生起染净二法者:《成唯识论》云:“一持种依,谓根本识,由此能持染净法种,与染净法俱为所依。”此中意谓根本识能持染净诸法种子,持染种的一分根本识,即是阿赖耶识。此识能藏诸染法种,诸染法种为其所藏,第七末那识又执藏识见分为我,具此三藏义,是生起染法之本。故《八识规矩颂》云:“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其持净法种子的一分根本识即“无垢识”。此识中具有净识、净智净心品的种子,是一切无漏善法之所依止,故《庄严经论》云:“如来无垢识,是净无漏界,解脱一切障,圆镜智相应。”染净法种,体用各别,为什么能同为一本识之所持?因为诸法从缘生,彼此相待而有,故相反相成而有染乃有净,有净乃有染,此两方面缺此则无彼,故染净法种得联在一起,同时种子就是一种潜在的功能,在未得缘起用之前,彼此可以交融无碍,故能并域而居,同为本识之所持。这就是佛法所说的“种子周遍”。若染净法种得缘现行,那就成了水火冰炭,互相障碍,不能并存,这就是佛法所说的“现行对碍”。这里有一问题,染种现行生起染心及一切染法,净心净法即不得显现,它将采取什么形式,与染心染法发生关系而不失一心之义;反之,净心净法正现起时,染心染法即不显现,它又将采取什么形式,与净心净法发生一定关系而不失其为一心之义呢?应知诸法自始至终,不增不减。染心染法正现行时,净心净法自然隐而不彰,不起现行,但其种子将会采取潜伏的形式,寄藏于阿赖耶识的…
《佛教的心理学(唐仲容)》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