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心理学
唐仲容
编辑介绍:本文于1947年初发于上海《觉有情》,90年重新发表于《法音》第3、4、5期。迄今为止,仍然是用常识心理学和哲学心理学模式发掘唯识学派心理内容的最优秀的论文之一。尤为令人赞叹的是,作者唐仲容居士(1921~2002)是一位盲人自学者,他的佛法学修研究成果和修持护法精神,真正体现了一位佛教信士的精进。我们期望能看到更多这样的佛教信士及其研究成果。
一、佛教心理学的特质
研究人类心理活动所有的规律和一些参差不齐的个性心理,以说明人类的心理现象;研究和说明心理各方面的作用,以适应各方面生活领域的需要。具此两个特点的科学,就是心理学。
对一切心理现象,能有最全面、深入而又极为正确的论述;对心理所有的种种作用,能应有尽有地加以发掘和利用;对一切心理作用可能取得的效果,能充分地加以说明并开导鼓舞人们去追求。具备如是一些优异特点,成其为一门最圆满正确、殊胜的心理学,在当今世界上是否有之?有之,应知即是佛教的心理学。一般对心理学的研究多采用实验和观察的方法。佛教在这方面既采用了一般的实验和观察的方法,也采取了特殊的实验和观察的方法。一般心理学所研究和说明的只限于散心的种种现象,对于定心的一些现象尚未梦见;对于世俗染心的一般现象有所研究和说明,对于净心的一切现象则根本未之前闻。而佛教的心理学则是定散双究,染净同诠。在心理作用方面,一般心理学对心理的作用只看到和谈到在寻常一些生活领域的适应能力,于其所有的特异功能及其不可思议的妙用,则根本未之涉及;而佛教的心理学,在心理各方面的作用上都进行了淋漓尽致的阐述;而且对于心理各方面的作用及其能取得的效果、甚至能取得净化人生宇宙最伟大的效果,都有着详明的阐述。如是一切,就是佛教心理学最极圆满、殊胜、究竟,远远超过其它一切心理学之所在,同时这也正是佛教心理学的特质。
释迦牟尼在公元前五世纪左右,生于印度释氏王宫。印度乃东方文明古国之一,其文化一贯多是向内看,恒从事于内心世界的探索,也就是对于心理现象用“瑜伽”禅定的方法进行深入探究。据某些历史记载,释迦牟尼为太子时,对印度传统禅定“瑜伽”曾有究习,据说有一次在野外树下静坐,呵欲弃盖,得入初禅。出家以后,周游各地,从当时著名宗教家阿罗兰仙和郁头兰仙先后学习世间禅定中“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在雪山修苦行的六年中,据他以后用自修禅定经过开导弟子习定的方法次第看,他在这时很可能是在刻苦修习世间离欲道的瑜伽行,就是从厌离欲界趋向初禅的静修开始,于四禅八定中次第厌下趋上,乃至对世间极顶非想非非想处地定的离欲静修。在这段过程的实质,可说就是对“三界”、“五趣”、“四生”、“九有”各地有情所有心理现象,用最殊胜的瑜伽禅定方法来亲证静观,精细体察,进行实验和观察。此后释迦在菩提树下静坐四十九日,其所修习,主要是从顺逆两方面观“十二缘起”。首先他观由于不明达一切事理的实相,便会倒行逆施,造诸染业和恶业,这就是“无明缘行”;由于有了染业和恶业的行为熏习内心,便有储藏业种和心色功能,可以生起将来内身外器的“异熟识”,即所谓“行缘识”;由于有了含藏业种和心色功能的异熟识,就会生起物质性的色法和精神性的受想行识等心法,即所谓“识缘名色”;由于有了色受想行识五蕴的名色,便会引生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聚合的根身,即所谓“名色缘六人”;由于有了六根聚合所成的根身,便有根境识三的接触,即所谓“六人缘触”;由于有了根境识三的接触,便会引起苦乐等的感受,即所谓“触缘受”;由于有了苦乐等的感受,便会引起对世间境物的贪爱,即所谓“受缘爱”;由于有了对境物的贪爱,便会引起我及我所的执取,即所谓“爱缘取”;由于有了我及我所的执取,便会引起身口意的种种造作,而有招感未来生命的业因,即所谓“取缘有”;由于有了招感未来果报的业因,便会引起心物和合所成的生命,即所谓“有缘生”;由于有了心物和合的生命,便会引起老病死的惨苦结局,即所谓“生缘老死”。次对十二缘起,追本溯源,逆而观之,则欲无老病死,当先无生,即所谓“生灭则老死灭”;若欲无生,当先无感起后有的业因,即所谓“有灭则生灭”;若欲无有,当先无取,即所谓“取灭则有灭”;若欲无取,当先无爱,即所谓“爱灭则取灭”;若欲无爱,当先无受,即所谓“受灭则爱灭”;若欲无爱,当先无触,即所谓“触灭则受灭”;若欲无触,当先无六人,即所谓“六人灭则触灭”;若欲无六人,当先无名色,即所谓“名色灭则六人灭”;若欲无名色,当先无异熟识,即所谓“识灭则名色灭”;若欲无识,当先无行,即所谓“行灭则识灭”;若欲无行,当先无无明,即所谓“无明灭则行灭”。释迦牟尼如是顺逆观十二缘起,得三明六通,因睹明星,恍然大悟,即证无上正等正觉。
为什么释迦牟尼顺逆观十二缘起而恍然大悟,顿成佛道呢?本来成佛就是圆满而彻底地通达“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道理,并充分利用这个道理指导行动以成就自他的佛道,由是成就“正遍知”,除此更无若过若增的知;同时也成就“明行足”,除此更无若过若增的行。简言之,就是彻底通达了诸法的实相和万化的本源,所以成佛。为什么顺逆观十二缘起就会彻底通达浩瀚无涯的心理现象,极其不可思议的心理作用呢?因为顺观十二缘起,就会了知“无明”是流转三世形成世间的根本基因和动力,而所谓无明就是不明一切事理实相的蒙昧心理状态,也就是“染心”。染心是世间一切法的起因和本体。由于逆观十二缘起,就会了知“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而入永恒解脱的涅槃。涅槃就是排除无明的一种清净心理状态,也就是“净心”。发现了染心和净心之后,紧接着自会了知染心与净心并非判然为二,而是一心之上迷而不觉则为染,灵知不昧则为净,染心净心只不过是一心上的二分,所以《华严经》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既然原原本本通达染心和净心及其相互关系,就自然会觉察到所以能圆满而正确地“了本识心”,主要是由于善巧地“观心”。由于观缘起即观心,观心即证菩提,就自然会了知由心理上的转染成净,便会导致人生宇宙的彻底净化,而能充分发现和利用心理不可思议的妙用,以改造世界,升华人生。
总结前面所说,释迦牟尼在修世间离欲道的一般禅定和坐菩提树下修顺逆观十二缘起的出世道,其实质都是在用最殊胜的瑜伽禅定方法,对浩瀚无涯的心理现象和难可思议的心理作用,进行认真彻底地探究;其由观心而顿成大菩提,即是对浩瀚无涯的心理现象和难可思议的心理作用认真探究,而有了登峰造极的伟大成就。其后在四十九年转*轮的过程中,虽然对人天乘说五戒十善业法,对声闻乘说四谛法,对缘觉乘说缘起法,对菩萨乘说六度四摄等法,其所说法门无量无边,而总不外一佛乘法。一佛乘法者,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心开而为万法,万法总摄于一心的大总持法。释迦说如是等法,无形中就形成了一套最极圆满、完善的心理学。这门伟大的心理学其大致内容有染净诸法皆由心造、心有染净二分、杂染的心理现象、清净的心理现象、观心与识心以及舍去染心依止净智与改造世界升华人生六方面的要义。并由此规定着、标志着佛教心理学之所以超过一般心理学的特质,同时也描绘出这门伟大的殊胜的心理学的总的轮廓,本文特据此而一一详论之。
二、染净诸法皆由心造
佛教心理学的中心要义,是在于对“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义的阐述,也就是在于说明染净诸法,皆由心造的道理。法是指一切事物,古义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一切事物,都各具有其一定的特点,标志着它是一个什么东西,这就是“任持自性”;人们就以它所具的特点标志着是个什么东西为轨则,而生起对它的了解,这就是“轨生物解”。宇宙间无论是善的恶的、好的丑的、大的小的、抽象的具体的种种事物,皆由心所变现,或为心所造作,是之谓染净诸法,皆为心造。
一般心理学首先说明的大都是关于心理的实质,而佛教所说染净诸法皆为心造的心,其实质究竟是什么?佛教的心理学,对此问题早有中正不偏、如实无误的回答。首先是应称作佛教心理学家的唯识学者护法曾说:“心意识了,名之差别。”这话的意思是说心就是识,所以世亲在《百法明门论》中所立心法,即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和阿赖耶的八识。心既是识,识又是什么呢?识谓了别,对它所缘的境界有觉了分别的作用,这种作用就是认识功能。眼能认识色,耳能认识声,鼻能认识香,舌能认识味,身能认识轻重冷暖滑涩等,意识能认识诸法的事或理,如是等识以其能有识境之用,故命名为识。识既是一种识别境界的作用,就可说它是“认识功能”。佛教心理学认为见色、闻声、嗅香、尝味乃至推理等认识功能,不能离开色声香味触等物质性的境相而生起;但又认为心识别有自体,经常能动地待境取境乃至变境,而绝不是单纯的物质现象的反映。同时佛教的心理学既不反对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与神经的依赖关系,但它又不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神经直接的作用,而强调感性和理性的认识是别有自体的功能,假道于相当神经的色根而起觉了境相的作用,所以心理就不是物质派生的东西。但它又不认为心理的实质,如一般唯心论者所说,心是抽象的、神秘的、不可捉摸的无形之物。据此佛教心理学对心的实质所下的确切定义是:自类相续,随缘生灭,错综复杂而又有条不紊的有机的认识功能系统。
佛教的心理学,对心的命名还有二义:其一是“集起名心”,谓第八阿赖耶识受诸法熏习,…
《佛教的心理学(唐仲容)》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