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宁玛派与普贤法身之说▪P3

  ..续本文上一页是一种广大无际、无所不及的甚深法门,甚至可代表整个佛法的精髓;而普贤法身在十方诸佛中又具有无可比拟的遍及虚空法界、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超越时空色相的圆满佛性。因此,宁玛派在讲述无上瑜伽续尤其是大圆满阿底瑜伽时,将其传承源头直接上溯到普贤法身佛那里,既增强了大圆满阿底瑜伽在九乘次第中所处的高端境界,又体现了普贤法身佛在三身佛中占有的不可思议的殊胜地位。

  

   三、“大圆满法”与普贤法身之境界

  

   宁玛派在无上瑜伽续上有自己独特的见修,这就是宁玛派为之自豪的大圆满法,它包含了高深的理论见地和绝妙的修持方法。至于“大圆满法”(rdzogs pa chen po)的名称及其内涵意义,在《土观宗派源流》(thuvu bkan grub mthav)中有简明扼要的解释:“若释其字义,说现有世界,生死涅槃,所包含的一切诸法,悉在此灵明空寂之内,圆满无缺,故名圆满;再无较此更胜的解脱生死方便,故名为大”。[18] 而且后世许多教内教外的学僧都对其发表过较一致的看法,如法尊法师认为:“大圆满”是指众生身中现前离垢的“空明觉了”[19],他们说这“空明觉了”中,本来具足生死涅槃一切法,所以名为“圆满”。又说了知这“空明觉了”,就是解脱生死的最上方便,再没有别的方便解脱生死能超过这“空明觉了”,因此名为“大”。[20] 从这些阐释或说明中能够认知“大圆满”本义是指有情众生身中无始本生的清净心性,而这种清净心性实际上就是佛心或法性。因此,宁玛派强调众生没有识别这一关键的“心智”或“心性”而流落世间,受尽种种悲欢离合、生死离别的苦难,并激励人们可通过依法修行,使心体不受任何污染而置于一个空虚明净的理想境界之中,从而获得“涅槃寂静”,实现“即身成佛”的宏愿。

  

   1、“大圆满法”之传承体系

   至于大圆满法的传承,由于大圆满法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内涵博大精深,其内部又分为心部(sems sde)、界部(klong sde)和教授部(man ngag gi sde)三支传承。而且每一支传承均有各自的自成体系的经典。比如,心部传承有所谓的“母子十八经”(ma bu bco brgyad),其中五经是毗茹札那(bee ro tsa na)所传,十三经是无垢友(bi ma la)所传。约在公元8世纪下半叶,吐蕃名僧毗茹札那前往康区先后向玉札宁布(gyu sgra snying po)、桑郭耶协(sog po ye shes)和邦·桑杰贡保(spang sangs rgyas mgon po)三人传授心部;尤其是聂·札那古玛热(gnyags dzanya na ku ma ra)师承毗茹札那系心部传承的同时,又从无垢友系继承修习心部分支。所以,称聂·札那古玛热(又名聂·雄努西饶)是学到了当时流行的心部四大教河[21]的人物,当时拜他为师学法的门徒很多,其中功成名就的有十大弟子。大体上,心部传承以师徒相传的方式或途径,在藏区依次相传,延续迄今。

   而界部传承在大圆满三部传承中以拥有无数本续经典而著称,其经典数目正如史料所称“量等虚空,统摄九界”。[22] 相传无垢友依照《吉祥等虚空本续》(nam mphav dang mnyam pvi rgyud)、《秘密智续》(ye shes gsng ba)等原典造出的《金刚桥教授》(rdo rje zam pavi man ngag)等密法经论,则成为界部传承主要依据的本续经典,而且这些续部经典早在吐蕃时期(公元8世纪)就在藏区开始传播。至于该密法在藏区的主要继承或发扬光大者,首推吐蕃名僧毗茹札那大译师,他当时将此密法翻译成藏文后初次传授给邦·密庞贡布(spang mi pham mgon po),依次传承,遂在藏区广为宏传。由于界部传承主要依据的密典为《金刚桥教授》,所以界部传承又有“金刚桥教授派”之别称。

   关于教授部传承,在汉文中又有要门部或诀窍部等不同译名,它在大圆满三部传承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中心地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大圆满法的核心传承或修行重点,其内部又有二个分支,即大圆满宁提(snying tig,即心要)和康卓(mkhav vgro,即空行)宁提传承,前者源于吐蕃时期的外僧无垢友,后者传承祖师为莲花生。值得提出的是,教授部在吐蕃时期传播一段时期后,又将全部密典封存藏匿起来,遂成为宁玛派的早期伏藏(gter ma)之一,直至后弘期才得以发掘,重新在藏区弘传。教授部中的大圆满宁提传承,后期主要由隆钦饶降巴大师继承并发扬,故又名为隆钦(klong chen)宁提。至于康卓宁提之传承,后世继承者主要有班玛勒哲孜(pad ma las vbrel rtsal)、嘉色·勒白尖参(rgyal sras lega pvi rgyal mtshan)、噶玛·让炯多杰(karma rang byung rdo rje,1284~1339)、云敦·多杰贝(gyung ston rdo rje dpal,1287~1368)。可以想见,正因为经过历代宁玛派高僧大德的相继弘扬,才使大圆满法中的隆钦宁提和康卓宁提二支核心密法至今传承不断。

  

   2、“大圆满法”中彰显之普贤法身境界

   大圆满法是宁玛派教法体系中的最高大法,也是颇为推崇的甚深密法。从修行道次第的角度去看,大圆满法首先分前行与正行,正行中又分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在圆满次第中又分为乐空、明空和智慧圆满次第,最后在智慧圆满次第中再分为心部、界部和教授部,从而完成大圆满法建构的整个修行次第过程,获取最高境界,即普贤法身境界。在此仅就心部、界部和教授部中彰显之普贤法身境界略作探讨。

   心部中所说的心是从体、相、用三个层面认知的。如心体纯净、心性(相)光明、心量(用)周遍。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心,一个真心。真心便是佛心,从而说明人人具有佛心。具体而言,“以各种显现乃心之现分,则不成义,而无二乃心之本性,心性乃光明自然之智慧也。”[23] 在如何修炼认知此心时,宁玛派便提出“照此当下明空本净之妙觉,让它宽坦任运,随它妄念境相起伏变化,不去辨别是非善恶,不破不立,只保任此觉空赤露,这就是大圆满修心的要害,是莲花生大师的无上心印”。[24] 可以说,心部所追求的终究对象,在于使其真心成为既明又空的体性,从而达到一种非空非有的状态,即空有二者统一于一心。无论见到任何外境都是自心所为,而心性现为自然智慧,倘若离开这个自然智慧,再没有其他更好的法可求。心部的修炼过程虽同新派的大手印法有相似之处,但两者在具体的方法或手段上各不相同,如大手印是以心印境,心部则直观心性本空。

   界部中的“界”(klong)字是一个有着无限外延意义的术语,用它来比喻或表达法性犹如虚空、如同大海般广大无际、深沉莫测。界部认为一切法性均不会超出普贤境界,而普贤境界又等同于佛或法性境界,故破斥离开普贤境界的一切法性。有了这个前提,界部便强调心性光明,认为光明是佛与众生共同具有的心的本性,以光明来显现佛的智慧德相等境界,并说明这个光明所显现的一切境界,都是自然显现的,有其自身的本有明相。光明在界部中被受到重视的现象,在表面上虽同新密五次第中的某些修法极为相似,但在本质上有较大差别。比如,新密五次第法门,是以束缚五气枢要的作用,现起空色幻身影象,再通过“整持”(ril vdzin)和“随灭”(rjes gzhig)的途径,使其在光明中清净,这是有功用(bya rtsol)的法门。而界部是安住于永离所缘的甚深关要且无功用之中,并以深明双运的妙智,修成虹体金刚身。而且这也是界部不同于心部的地方,因为心部只求悟心体的空无有相,而界部在无心的基础上特别重视对光明的修习,同时提出以永离取舍、双融无分别的智能,将轮回涅槃等一切法都归于无有空或执的法性中,并用轮回涅槃无二分别的灵明智性来现证法性境界。

   教授部或诀窍部中提出“体相本净、自性顿成、大悲周遍的三种概念。并指出实相的本体,无生空寂,是为体性本净;此空性妙相,无碍明现,是为自性顿成;空性妙德,能现染净诸相,是为大悲周遍。第一是了空无别,第二是明空无别,第三是现空无别。”[25] 显而易见,这里从三个层面剖析了心所具有的特性,尤其结合三身说对心的本性、自性和实相等作了言简意赅的阐释,如法身了空无别,因而体性本净;报身明空无别,因而自性顿成;化身能现染净诸相,因而大悲周遍。正如“本性空如虚空,自性光明如日月,慈悲广布如光辉,其三本性无别。故三身智慧自性,安住本常而无迁流变异之法界,即本性空法身,自性空报身,慈悲广布化身之实质。”[26] 对于心所具有的两面性,土观·却吉尼玛作过较深入的解析:“关于妄心和觉性的差别说,心是随无明之力,起各种杂念,这个客尘的分别,则名为心。不随无明之力所染,远离二取戏论,照了此明空而又无有可取的空寂者,名为觉性。又说心的行相,现有的部分就是轮回。心的体性,空寂的部分就是涅槃。轮回涅槃,在自心的本性空寂中,是无可分别的。”[27] 而教授部在如何修心时强调“先要定知境为心,知心为空,知空为无二双融。由此便通过一切诸法唯是了空赤露,此乃渐悟者所认识悟性的程度。若不由…

《宁玛派与普贤法身之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