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和谐世界,从心开始” 诠释——以“三心”的思想结构为中心▪P4

  ..续本文上一页众生净→佛土净,“深心清净”即是“行净”。

   二、心净→行净→众生净→佛土净

  释迦说完十三种“净土之行”后,便总结说:“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这便是著名的“心净则佛土净”的结论。

  首先,我们从十三种“净土之行”的排列顺序来看,“佛土净”为第九,“心净”为第十二,所以这便可能意味着内在的“心净”比外在的“佛土净”更为必要与根本,如果外在的佛土不清净,那么内在心中的烦恼便无法彻底清净。同时,从“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的思想来看,如果想让外在的世界清净无染,必须从先去除内在心里的烦恼。这样,“心净”与“佛土净”之间,便不是一种顺次的条件,而是互为条件,互为影响。

  僧肇解释这段经文说:“结成净土义也。净土盖是心之影响耳。夫欲响顺必和其声,欲影端必正其形,此报应之定数也。”僧肇是以形、影和声、响的关系,来比喻“心”与“土”的关系。窥基解释玄奘译《说无垢称经》相应的这段话:

  此释所由。诸修行者,自心严净,外感有情、器土亦净。自心不净,何得净地?所以菩萨自心清净,五蕴假者有情亦净。内心既净,外感有情及器亦净。《佛地经》言,最极自在净识为相。故识净时,佛土便净。上来但说有情为土,本所化故,不说器界。有情土净,器界自净,不说自成。

  窥基亦是反对将此段话解释成内心清净了,则净土自然成就。“心净”是一种实践论的概念,并不是存在论的概念,这是通过实践的层面,净化自心,净化众生,最后达到清净国土。如吉藏解释“心净”是“智慧之本,则是其心”;而在实践层面的“净土之行”,心为诸行的根本。

  所以,“心净”与“行净”都是指实践,心为诸行之本;菩萨为了成就众生,所以建立净土。结合上面所说的“行净→众生净→佛土净”,“心净则佛土净”的内在逻辑结构则成为心净→行净→众生净→佛土净。而且,“佛土净”是动态的、实践、动词性的概念,并不是静态的、名词性的概念,因为菩萨必须透过庄严净土并成熟众生的修行过程,这是解脱成佛的义务性条件。所以,“心净则佛土净”的完整意思是:菩萨修习种种“净土之行”,净化自己,令自己的内心清净;而且教化众生,使众生能够信受自己的教化;这样,将来成佛时,同愿、同行的有情们共同生于菩萨成佛的国土,即是心净→行净→众生净→佛土净。

  一般的理解,都只注重佛土清净是内心清净的果,而不注重“庄严净土”的菩萨行愿,这样缺乏庄严净土的应然性或义务性。菩萨清净国土的原因在于,这亦是行菩萨道的义务;从共业所感来说,佛土清净亦是内心清净的“因”,内心清净是佛土清净的“果”。杨惠南指出,“心净则佛土净”并不是简单的条件句(conditional sentence),而是双条件句(biconditional sentence),是完全正确的。

   三、“心净”之“心”的意义

  大乘佛教“心”的意义非常复杂,历代注疏对《维摩诘经》“心净则佛土净”的“心”的理解各有差异。而且,《维摩诘经·弟子品》引用《阿含经》之文:“如佛所说,心垢故众生故,心净故众生净”,并且依此而论证“一切众生心相无垢”或“心性本净”(玄奘译)的理论。在《阿含经》的本意,心清净并非积极的,而是消极意思的清净;说明心既有染污,也有清净,是采取净秽不定的空无我之立场。对《维摩诘经》的“心”的理解,智顗解释说:“四种心只是一自性清净之心,此心若显,一切佛土悉净也。”这是依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来理解“心”。但是,《成唯识论》引用《阿含经》的偈颂作为证成阿赖耶识的教证,因此窥基引用《佛地经》的“最极自在净识为相”来解释“心净”,所以,“心”即是阿赖耶识,“心净”即是清净的第八识。

  但是,《维摩诘经》从思想上说,是依《般若经》与中观的方法,而拒绝将“空”实体化,并且不承认有任何足资作为经验的事物。因此,Lamotte认为,《维摩诘经》的“心净”只是《般若经》系统的“非心之心”,而不应是如来藏或阿赖耶识。《小品般若》说:“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应如是学!不念是菩萨心,所以者何?是心非心,心相本净故。”“是心非心”是对部派佛教中,以为相续的心或与烦恼相应的心,本来是清净的见解,从根本上给以否定。《般若经》所说的“非心”,是心空、心不可得,所以说心的本性清净。依《般若经》的特点,“无心”是无变异、无分别,“无变异”即是真实的真如,“无分别”即是般若,这样“心”是虚妄分别的心心所。

   “是心非心”、“非心之心”并不是有一个非心的“心”,这是指清净、真实的如成立于虚妄、不净的心之无当中。这就意味着虚妄、不净灭时,才有清净、真实者的成立。而清净、真实者的“非心”而又称为“心”,表明虚妄、不净者和真实、清净者,或者心和无心的无异性。具有否定一方才能成立他方之关系的二者,保有这种否定对立关系的同时,二者又是无异乃至同一,这完全是矛盾的,这正是“空”的本质。“是心非心”正是从胜义“空”的立场,表达了“空”的主体性体悟。

  这样,《维摩诘经》中的“心净”应该是指般若慧,是依实践层面的“行净”而阐释;“心”则是虚妄、不净的心;“心性本净”则解释为“非心”、“是心非心”、“空寂心”等。这样的解释,是应该比较符合《维摩诘经》的原意。但是,在展开“和谐世界,从心开始”的思想诠释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阿黎耶识的踪迹。

  四、“三心”的思想结构

  总而言之,《维摩诘经》的“心净则国土净”不能简单解释为“内心清净了,那么佛土也就自然清净了”,其含有丰富的内在内容与严密的逻辑结构,是菩萨修行的成佛之道。菩萨为了成就众生,必须净佛国土;而且菩萨为了达此目标,则必须修习“净土之行”,化彼同自,最后同愿、同行的众生才会聚集在菩萨成佛的国土,即是行净→众生净→佛土净。从《维摩诘经》在十三种“净土之行”后说“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这是从实践论的角度来阐释,并不是存在论的解释,所以其内在逻辑结构是心净→行净→众生净→佛土净。而且,《维摩诘经》的“心”即是虚妄、不净的心,即平常当下一念之心,而经中所说的“心性本净”即是般若系统的“是心非心”等意义,不能解释为如来藏或第八阿赖耶识。

  所以,“心净国土净,心安众生安,心平天下平”的思想结构,都是心净→行净→众生净→佛土净的不同表述。但是,心净国土净”重点在于“国土”,即是诠释人与自然的关系;“心安众生安”重点在于“众生”,即是诠释人与社会的关系;“心平天下平”则重视“天下”,即是诠释人与世界的关系。因为,“三心”是同一条件句结构的表达,所以其实现途径是相同的,其实践中心在于心净→行净、心安→行安、心平→行平;“行净”、“行安”、“行平”依“三心”的不同诠释重点,其实践的行为亦有所不同。

   五、“心”与国土、众生、天下的互为条件

  在实现“心净国土净,心安众生安,心平天下平”的过程中,即在建设“和谐世界”的过程中,必须实现重于外缘的国土净、众生安、天下平,重于内心的心净、心安、心平,事理并重的究竟“和谐世界”。

   1、重于内心的心净、心安、心平

  心灵为转换自我与世界的枢纽,佛法强调自身内心的清净、安宁、和平,因为内心会引导我们趋向于合理的行为,或误趋于不合理的行为,所以内心是否清净、安宁、和平,对自然、社会、世界等自他的清净、安宁、和平有必然的关联。当然,从生命个体来说,内心的清净、安宁、和平,必然会有和平处世的表现。这样,国土的不清净,社会的不安宁,世界的不和平,却不会妨碍实现个人心地的清净、安宁、和平,这在个人的心灵上是统一的。

  在佛法中,三乘圣者同证涅槃解脱。解脱,是不受烦恼系缚,而得活泼、无拘无碍的自由自在。涅槃,梵语有消散的意味,称叹为止、息、静、寂灭、安隐,这其实是形容心与真理冥合,心地的最极清净、最极安宁、最极和平。一切烦恼的产生,无非是来自知、情、意的偏颇的分裂,导致缺乏完整性、统一性,而成为对立与矛盾。因此,心中烦恼的现起是心海的动态,如海水一样,相推相荡,不能清净,无法安宁,不能和平。所以,通过内心的净化,消除烦恼,证得涅槃、解脱,便是内心为重的清净、安宁、和平,是彻底、究竟的。

  所以,我们必须强调“三心”在内心为重的层次上,是同一的。因为,这是从正觉人生真相,断除我执为本的烦恼根源,于是由我执而起的嗔慢、贪欲、执见等,都不存在,体空无我性,内心自然清净、安宁、和平,这是佛弟子身心修持的目标。而且,从心地的清净、安宁、和平,流露出的身心活动,待人处世,亦必定会爱护自然、尊重社会、追求和平,从而在个人的内心中实现了国土净、众生安、天下平。

   2、重于外缘的国土净、众生安、天下平

  但是,我们从“三心”的思想结构中,在“心”与国土净、众生安、天下平之间已经发现了“行”与“众生”。佛法强调和乐清净的人生与世界必须建立在自他共存的基础上,因为缘起的真理揭示出事物存在于“关系”之中,所以亦是从自他关系中得到解脱自在。这样,内在的心因与外在的事缘,存在着相互的关系,这是一种“互为条件句”,“行”与“众生”的存在,正是表明了“心”与“和谐世界”之间的“互为条件”的关系。因为外缘的“和谐世界”对于内心具有极强的影响作用,对于内心的净化提供更有力的条件。

   自然界的生态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井然有序的运转,结合成和谐与完整的一体,以达成支持生命存在的目的。那么,对地球的掠夺,或任意干扰、破坏其有机整体网络;或把它看成机械,任意简化其有机体系,而使得其支持生命存在的结构解体,这样“心”的清净便会受到干扰、破坏。反之,当自然界在和谐的有序的运转时,“心”则自然容易得到清净。

  社会、世界是复杂的自他关系的组成。当社会逐渐趋向安宁,世界逐渐趋向和平,这是外缘的减少,这样内心的染因——思想的偏见、权力的我慢、经济的贪欲等也会受到限制,而且亦会自然淡薄起来。正如净土中的众生,内心因受外缘的影响,自然更容易清净,其修道则更容易成就。

  正因为自然、社会、世界的复杂的关系系统,绝对不能做到人人的内心清净、安宁、和平;反之,即使少数人能够实现心净、心安、心平,对于整体的自然、社会、世界,亦不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必须从“行”与“众生”入手,重视外缘,促进“和谐世界”的究竟实现。

   3、事理并重的“和谐世界”

  从佛教的究竟意义上,“和谐世界”的实现必须是外缘、内心并重,即事理并重为目标。因为,偏重于外缘的国土净、众生安、天下平,而不能落实于彻底的心地,则成为流为政治、社会的层面;偏重于心净、心安、心平,不能著力于现实自然界、社会、世界的努力与运动,即同于小乘行。所以,必须外缘与内心并重,增进自然的和谐、社会的和睦、世界的和平,则亦会增进内心的清净、安宁、和平;同样,由于心净、心安、心平,更能促进“和谐世界”的实现。所以,建设与实现“和谐世界”,是究竟的菩萨道、大乘行。

  这是基于缘起法的相关相与平等性,世间与出世间法的中道与圆融。因为,宇宙人生既然是自他共存,则真正的不清净、不安宁、不和平,都是属于生命个体的自己,但是通过“自他共存”的自然、社会、世界等关系,则会动乱于经济、法制、生活、思想、文明等方面,便会成为自然的不清净、社会的不安宁、世界的不和平。另一方面,从生命个体来说,交织于身心、自他、物我等方面,反过来会熏习自己,造成内心的不清净、不安宁、不和平。

  所以,人类的德行,必须在自然中实现内心的清净,在社会中实现内心的安宁,在世界中实现内心的和平,从利益众生中去利益自己,以“自他不二”的慈悲精神,建设与实现“和谐世界”。

  第一,依“三心”的思想结构:心净→行净→众生净,说明人类的德行,应从内向的深刻到内心的净化,使道德的心能增进扩展而完成;净化自心的“定慧熏修”、“离惑证真”,达到法的现觉,即德行的深化。由于自心的净化、安宁、和平,能够感同身受众生的苦难,于是在共同的信念与关切下,在佛陀所开示的伟大真理感召下,传播佛陀的法音,教化并成熟众生,化彼同自,从而有种“同愿同行”的共同努力与行动,即“心净则众生净”、“心安则众生安”、“心平则众生平”。

  第二,内心的清净、安宁、和平,主要是通过智慧断除无明烦恼,彻证平等空性。但是,菩萨在成佛的道路上,并不离世间,反而是净化世间而成正觉。佛法的德行,不但为自他相处,更应从自心而扩大到器世间的净化,使一切在优美而有秩序的共存中,充满生意的和谐,即是“心净则国土净”、“心平则天下平”。

  第三,建设与实现“和谐世界”,即是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伟大事业,因此必须具足菩提心、空性智、大悲心,这才能完成菩萨的圣格,达成净化自己、净化众生、净化国土的究竟清净、安宁、和平。

  

《“和谐世界,从心开始” 诠释——以“三心”的思想结构为中心》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