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和谐世界,从心开始” 诠释——以“三心”的思想结构为中心▪P3

  ..续本文上一页为转换自我与世界的枢纽,佛法强调自身内心的清净、安宁、和平,因为内心会引导我们趋向于合理的行为,或误趋于不合理的行为,所以内心是否清净、安宁、和平,对自然、社会、世界等自他的清净、安宁、和平有必然的关联。当然,从生命个体来说,内心的清净、安宁、和平,必然会有和平处世的表现。这样,国土的不清净,社会的不安宁,世界的不和平,却不会妨碍实现个人心地的清净、安宁、和平,这在个人的心灵上是统一的。

  在佛法中,三乘圣者同证涅槃解脱。解脱,是不受烦恼系缚,而得活泼、无拘无碍的自由自在。涅槃,梵语有消散的意味,称叹为止、息、静、寂灭、安隐,这其实是形容心与真理冥合,心地的最极清净、最极安宁、最极和平。一切烦恼的产生,无非是来自知、情、意的偏颇的分裂,导致缺乏完整性、统一性,而成为对立与矛盾。因此,心中烦恼的现起是心海的动态,如海水一样,相推相荡,不能清净,无法安宁,不能和平。所以,通过内心的净化,消除烦恼,证得涅槃、解脱,便是内心为重的清净、安宁、和平,是彻底、究竟的。

  所以,我们必须强调“三心”在内心为重的层次上,是同一的。因为,这是从正觉人生真相,断除我执为本的烦恼根源,于是由我执而起的嗔慢、贪欲、执见等,都不存在,体空无我性,内心自然清净、安宁、和平,这是佛弟子身心修持的目标。而且,从心地的清净、安宁、和平,流露出的身心活动,待人处世,亦必定会爱护自然、尊重社会、追求和平,从而在个人的内心中实现了国土净、众生安、天下平。

   2、重于外缘的国土净、众生安、天下平

  但是,我们从“三心”的思想结构中,在“心”与国土净、众生安、天下平之间已经发现了“行”与“众生”。佛法强调和乐清净的人生与世界必须建立在自他共存的基础上,因为缘起的真理揭示出事物存在于“关系”之中,所以亦是从自他关系中得到解脱自在。这样,内在的心因与外在的事缘,存在着相互的关系,这是一种“互为条件句”,“行”与“众生”的存在,正是表明了“心”与“和谐世界”之间的“互为条件”的关系。因为外缘的“和谐世界”对于内心具有极强的影响作用,对于内心的净化提供更有力的条件。

   自然界的生态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井然有序的运转,结合成和谐与完整的一体,以达成支持生命存在的目的。那么,对地球的掠夺,或任意干扰、破坏其有机整体网络;或把它看成机械,任意简化其有机体系,而使得其支持生命存在的结构解体,这样“心”的清净便会受到干扰、破坏。反之,当自然界在和谐的有序的运转时,“心”则自然容易得到清净。

  社会、世界是复杂的自他关系的组成。当社会逐渐趋向安宁,世界逐渐趋向和平,这是外缘的减少,这样内心的染因——思想的偏见、权力的我慢、经济的贪欲等也会受到限制,而且亦会自然淡薄起来。正如净土中的众生,内心因受外缘的影响,自然更容易清净,其修道则更容易成就。

  正因为自然、社会、世界的复杂的关系系统,绝对不能做到人人的内心清净、安宁、和平;反之,即使少数人能够实现心净、心安、心平,对于整体的自然、社会、世界,亦不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必须从“行”与“众生”入手,重视外缘,促进“和谐世界”的究竟实现。

   3、事理并重的“和谐世界”

  从佛教的究竟意义上,“和谐世界”的实现必须是外缘、内心并重,即事理并重为目标。因为,偏重于外缘的国土净、众生安、天下平,而不能落实于彻底的心地,则成为流为政治、社会的层面;偏重于心净、心安、心平,不能著力于现实自然界、社会、世界的努力与运动,即同于小乘行。所以,必须外缘与内心并重,增进自然的和谐、社会的和睦、世界的和平,则亦会增进内心的清净、安宁、和平;同样,由于心净、心安、心平,更能促进“和谐世界”的实现。所以,建设与实现“和谐世界”,是究竟的菩萨道、大乘行。

  这是基于缘起法的相关相与平等性,世间与出世间法的中道与圆融。因为,宇宙人生既然是自他共存,则真正的不清净、不安宁、不和平,都是属于生命个体的自己,但是通过“自他共存”的自然、社会、世界等关系,则会动乱于经济、法制、生活、思想、文明等方面,便会成为自然的不清净、社会的不安宁、世界的不和平。另一方面,从生命个体来说,交织于身心、自他、物我等方面,反过来会熏习自己,造成内心的不清净、不安宁、不和平。

  所以,人类的德行,必须在自然中实现内心的清净,在社会中实现内心的安宁,在世界中实现内心的和平,从利益众生中去利益自己,以“自他不二”的慈悲精神,建设与实现“和谐世界”。

  第一,依“三心”的思想结构:心净→行净→众生净,说明人类的德行,应从内向的深刻到内心的净化,使道德的心能增进扩展而完成;净化自心的“定慧熏修”、“离惑证真”,达到法的现觉,即德行的深化。由于自心的净化、安宁、和平,能够感同身受众生的苦难,于是在共同的信念与关切下,在佛陀所开示的伟大真理感召下,传播佛陀的法音,教化并成熟众生,化彼同自,从而有种“同愿同行”的共同努力与行动,即“心净则众生净”、“心安则众生安”、“心平则众生平”。

  第二,内心的清净、安宁、和平,主要是通过智慧断除无明烦恼,彻证平等空性。但是,菩萨在成佛的道路上,并不离世间,反而是净化世间而成正觉。佛法的德行,不但为自他相处,更应从自心而扩大到器世间的净化,使一切在优美而有秩序的共存中,充满生意的和谐,即是“心净则国土净”、“心平则天下平”。

  第三,建设与实现“和谐世界”,即是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伟大事业,因此必须具足菩提心、空性智、大悲心,这才能完成菩萨的圣格,达成净化自己、净化众生、净化国土的究竟清净、安宁、和平。

  《维摩诘所说经》 《说无垢称经》

  “直心”是菩萨净土。 “发起无上菩萨心土”是为菩萨严净佛土。

  菩萨成佛时, 菩萨证得大菩提时,

  “不谄众生”来生其国。 “一切发起大乘有情”来生其国。

  僧肇解释说:“菩萨心既直,化彼同自,自土既成,故令同行斯集。此明化缘相及故果报相连,则佛土之义显也”。菩萨在因地修习“净土之行”而成就众生,众生接受教化后,则亦修习“净土之行”,所以“行净则众生净”;这样,同愿、同行的众生便会一起集合在菩萨成佛的国土,所以“众生净则佛土净”。

   《维摩诘经》在十七种“净土之行”后,则有一段经文:

  菩萨(1)随其直心(2)则能发行,随其发行(3)则得深心,随其深心(4)则意调伏,随意调伏(5)则如说行,随如说行(6)则能回向,随其回向(7)则能有方便,随其方便(8)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9)则佛土净。随佛土净(10)则说法净,随说法净(11)则智慧净,随智慧净(12)则其心净,随其心净(13)一切功德净。

  这是“净土之行”的修行次第,僧肇解释说这是“行之阶渐”、“至极深广”,所以“不可顿超”,必须依从“直心”一直到“一切功德净”而修行,才是“寻之有途,履之有序”。

   净影慧远、吉藏都是依此“阶渐”的顺序,然后配合菩萨的阶位进行解释,列表如下:

   《维摩义记》 《维摩经义疏》

  (1)直心 种性已上(心无邪伪,故名为直) 外凡 十信

  (2)发行 解行心(发求出世间行,故名发行) 内凡(既有信心,则应修行)

  (3)深心 初地(信乐愍至,故曰深心) (初地已上修治地业)

  (4)调伏 二地(持戒离过名为调伏) (持戒防恶名为调伏)

  (5)如说行 三地(依闻修定) (依闻修定)

  (6)回向 四五六地(修习顺忍,趣向无生) (修于顺忍,趣向无生,名为回向)

  (7)方便 七地(修习十方便慧) (习于十方便故)

  (8)成生 七地(修无量种化众生德) (能成就众生)

  (9)佛土净 八地(修习净佛国土) (修净佛国土)

  (10)说法净 九地(辩才为人说法) (辨才为人说法)

  (11)智能净 十地(成就智波罗蜜) (成就智波罗蜜)

  (12)心净 金刚心(金刚心净) 等觉地(即金刚心)

  (13)佛果 一切功德净(佛果净) 妙觉地(行愿既圆,故一切功德净)

  净影慧远、吉藏是将十三种“净土之行”解释菩萨从初发心到成佛的过程,而智顗的解释,则与二者有所不同。智顗从通、别、圆三教来解释,依横、竖两义,依横义则一一诸行皆至金刚心,依竖义则是从浅至深;而且,智顗将此十三行摄入“观心”,这样十三个次第则成为观心的内容,并无关实际的行为。

  释惠敏在解释这一段时,引用《大智度论》的说法:“菩萨住七地中,破诸烦恼,自利具足。住八地、九地利益他人。所谓教化众生,净佛世界。自利利他深大故,一切功德具足”,七地菩萨自利具足,八地、九地菩萨自利、利他的功德深大,能够教化、净佛世界;而净影慧远、吉藏则以七地菩萨教化众生,八地菩萨净佛世界,二者在位次上有所区别。另外,引用《大智度论》:

  深心清净故能教化众生。何以故?是烦恼薄故,不起高心、我心、瞋心故,众生爱乐信受其语。教化众生故得净佛世界。如《毗摩罗诘》(即《维摩诘经》)佛国品中说:众生净故世界清净。

  菩萨因为深心清净的缘故,众生欢喜爱乐信受其语,这样菩萨自然容易教化众生,所以成就众生清净;而众生清净故,则能净佛世界,即世界清净。这样,十三种“净土之行”的前七种便可以简化成“深心清净”,即是深心清净→教化众生(众生清净)→净佛世界(世界清净),这种次第亦符合我们前面所说的行净→…

《“和谐世界,从心开始” 诠释——以“三心”的思想结构为中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