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无邪伪,故名为直) 外凡 十信
(2)发行 解行心(发求出世间行,故名发行) 内凡(既有信心,则应修行)
(3)深心 初地(信乐愍至,故曰深心) (初地已上修治地业)
(4)调伏 二地(持戒离过名为调伏) (持戒防恶名为调伏)
(5)如说行 三地(依闻修定) (依闻修定)
(6)回向 四五六地(修习顺忍,趣向无生) (修于顺忍,趣向无生,名为回向)
(7)方便 七地(修习十方便慧) (习于十方便故)
(8)成生 七地(修无量种化众生德) (能成就众生)
(9)佛土净 八地(修习净佛国土) (修净佛国土)
(10)说法净 九地(辩才为人说法) (辨才为人说法)
(11)智能净 十地(成就智波罗蜜) (成就智波罗蜜)
(12)心净 金刚心(金刚心净) 等觉地(即金刚心)
(13)佛果 一切功德净(佛果净) 妙觉地(行愿既圆,故一切功德净)
净影慧远、吉藏是将十三种“净土之行”解释菩萨从初发心到成佛的过程,而智顗的解释,则与二者有所不同。智顗从通、别、圆三教来解释,依横、竖两义,依横义则一一诸行皆至金刚心,依竖义则是从浅至深;而且,智顗将此十三行摄入“观心”,这样十三个次第则成为观心的内容,并无关实际的行为。
释惠敏在解释这一段时,引用《大智度论》的说法:“菩萨住七地中,破诸烦恼,自利具足。住八地、九地利益他人。所谓教化众生,净佛世界。自利利他深大故,一切功德具足”,七地菩萨自利具足,八地、九地菩萨自利、利他的功德深大,能够教化、净佛世界;而净影慧远、吉藏则以七地菩萨教化众生,八地菩萨净佛世界,二者在位次上有所区别。另外,引用《大智度论》:
深心清净故能教化众生。何以故?是烦恼薄故,不起高心、我心、瞋心故,众生爱乐信受其语。教化众生故得净佛世界。如《毗摩罗诘》(即《维摩诘经》)佛国品中说:众生净故世界清净。
菩萨因为深心清净的缘故,众生欢喜爱乐信受其语,这样菩萨自然容易教化众生,所以成就众生清净;而众生清净故,则能净佛世界,即世界清净。这样,十三种“净土之行”的前七种便可以简化成“深心清净”,即是深心清净→教化众生(众生清净)→净佛世界(世界清净),这种次第亦符合我们前面所说的行净→众生净→佛土净,“深心清净”即是“行净”。
二、心净→行净→众生净→佛土净
释迦说完十三种“净土之行”后,便总结说:“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这便是著名的“心净则佛土净”的结论。
首先,我们从十三种“净土之行”的排列顺序来看,“佛土净”为第九,“心净”为第十二,所以这便可能意味着内在的“心净”比外在的“佛土净”更为必要与根本,如果外在的佛土不清净,那么内在心中的烦恼便无法彻底清净。同时,从“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的思想来看,如果想让外在的世界清净无染,必须从先去除内在心里的烦恼。这样,“心净”与“佛土净”之间,便不是一种顺次的条件,而是互为条件,互为影响。
僧肇解释这段经文说:“结成净土义也。净土盖是心之影响耳。夫欲响顺必和其声,欲影端必正其形,此报应之定数也。”僧肇是以形、影和声、响的关系,来比喻“心”与“土”的关系。窥基解释玄奘译《说无垢称经》相应的这段话:
此释所由。诸修行者,自心严净,外感有情、器土亦净。自心不净,何得净地?所以菩萨自心清净,五蕴假者有情亦净。内心既净,外感有情及器亦净。《佛地经》言,最极自在净识为相。故识净时,佛土便净。上来但说有情为土,本所化故,不说器界。有情土净,器界自净,不说自成。
窥基亦是反对将此段话解释成内心清净了,则净土自然成就。“心净”是一种实践论的概念,并不是存在论的概念,这是通过实践的层面,净化自心,净化众生,最后达到清净国土。如吉藏解释“心净”是“智慧之本,则是其心”;而在实践层面的“净土之行”,心为诸行的根本。
所以,“心净”与“行净”都是指实践,心为诸行之本;菩萨为了成就众生,所以建立净土。结合上面所说的“行净→众生净→佛土净”,“心净则佛土净”的内在逻辑结构则成为心净→行净→众生净→佛土净。而且,“佛土净”是动态的、实践、动词性的概念,并不是静态的、名词性的概念,因为菩萨必须透过庄严净土并成熟众生的修行过程,这是解脱成佛的义务性条件。所以,“心净则佛土净”的完整意思是:菩萨修习种种“净土之行”,净化自己,令自己的内心清净;而且教化众生,使众生能够信受自己的教化;这样,将来成佛时,同愿、同行的有情们共同生于菩萨成佛的国土,即是心净→行净→众生净→佛土净。
一般的理解,都只注重佛土清净是内心清净的果,而不注重“庄严净土”的菩萨行愿,这样缺乏庄严净土的应然性或义务性。菩萨清净国土的原因在于,这亦是行菩萨道的义务;从共业所感来说,佛土清净亦是内心清净的“因”,内心清净是佛土清净的“果”。杨惠南指出,“心净则佛土净”并不是简单的条件句(conditional sentence),而是双条件句(biconditional sentence),是完全正确的。
三、“心净”之“心”的意义
大乘佛教“心”的意义非常复杂,历代注疏对《维摩诘经》“心净则佛土净”的“心”的理解各有差异。而且,《维摩诘经·弟子品》引用《阿含经》之文:“如佛所说,心垢故众生故,心净故众生净”,并且依此而论证“一切众生心相无垢”或“心性本净”(玄奘译)的理论。在《阿含经》的本意,心清净并非积极的,而是消极意思的清净;说明心既有染污,也有清净,是采取净秽不定的空无我之立场。对《维摩诘经》的“心”的理解,智顗解释说:“四种心只是一自性清净之心,此心若显,一切佛土悉净也。”这是依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来理解“心”。但是,《成唯识论》引用《阿含经》的偈颂作为证成阿赖耶识的教证,因此窥基引用《佛地经》的“最极自在净识为相”来解释“心净”,所以,“心”即是阿赖耶识,“心净”即是清净的第八识。
但是,《维摩诘经》从思想上说,是依《般若经》与中观的方法,而拒绝将“空”实体化,并且不承认有任何足资作为经验的事物。因此,Lamotte认为,《维摩诘经》的“心净”只是《般若经》系统的“非心之心”,而不应是如来藏或阿赖耶识。《小品般若》说:“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应如是学!不念是菩萨心,所以者何?是心非心,心相本净故。”“是心非心”是对部派佛教中,以为相续的心或与烦恼相应的心,本来是清净的见解,从根本上给以否定。《般若经》所说的“非心”,是心空、心不可得,所以说心的本性清净。依《般若经》的特点,“无心”是无变异、无分别,“无变异”即是真实的真如,“无分别”即是般若,这样“心”是虚妄分别的心心所。
“是心非心”、“非心之心”并不是有一个非心的“心”,这是指清净、真实的如成立于虚妄、不净的心之无当中。这就意味着虚妄、不净灭时,才有清净、真实者的成立。而清净、真实者的“非心”而又称为“心”,表明虚妄、不净者和真实、清净者,或者心和无心的无异性。具有否定一方才能成立他方之关系的二者,保有这种否定对立关系的同时,二者又是无异乃至同一,这完全是矛盾的,这正是“空”的本质。“是心非心”正是从胜义“空”的立场,表达了“空”的主体性体悟。
这样,《维摩诘经》中的“心净”应该是指般若慧,是依实践层面的“行净”而阐释;“心”则是虚妄、不净的心;“心性本净”则解释为“非心”、“是心非心”、“空寂心”等。这样的解释,是应该比较符合《维摩诘经》的原意。但是,在展开“和谐世界,从心开始”的思想诠释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阿黎耶识的踪迹。
四、“三心”的思想结构
总而言之,《维摩诘经》的“心净则国土净”不能简单解释为“内心清净了,那么佛土也就自然清净了”,其含有丰富的内在内容与严密的逻辑结构,是菩萨修行的成佛之道。菩萨为了成就众生,必须净佛国土;而且菩萨为了达此目标,则必须修习“净土之行”,化彼同自,最后同愿、同行的众生才会聚集在菩萨成佛的国土,即是行净→众生净→佛土净。从《维摩诘经》在十三种“净土之行”后说“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这是从实践论的角度来阐释,并不是存在论的解释,所以其内在逻辑结构是心净→行净→众生净→佛土净。而且,《维摩诘经》的“心”即是虚妄、不净的心,即平常当下一念之心,而经中所说的“心性本净”即是般若系统的“是心非心”等意义,不能解释为如来藏或第八阿赖耶识。
所以,“心净国土净,心安众生安,心平天下平”的思想结构,都是心净→行净→众生净→佛土净的不同表述。但是,心净国土净”重点在于“国土”,即是诠释人与自然的关系;“心安众生安”重点在于“众生”,即是诠释人与社会的关系;“心平天下平”则重视“天下”,即是诠释人与世界的关系。因为,“三心”是同一条件句结构的表达,所以其实现途径是相同的,其实践中心在于心净→行净、心安→行安、心平→行平;“行净”、“行安”、“行平”依“三心”的不同诠释重点,其实践的行为亦有所不同。
五、“心”与国土、众生、天下的互为条件
在实现“心净国土净,心安众生安,心平天下平”的过程中,即在建设“和谐世界”的过程中,必须实现重于外缘的国土净、众生安、天下平,重于内心的心净、心安、心平,事理并重的究竟“和谐世界”。
1、重于内心的心净、心安、心平
心灵…
《“和谐世界,从心开始” 诠释——以“三心”的思想结构为中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