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邪僞,故名爲直) 外凡 十信
(2)發行 解行心(發求出世間行,故名發行) 內凡(既有信心,則應修行)
(3)深心 初地(信樂愍至,故曰深心) (初地已上修治地業)
(4)調伏 二地(持戒離過名爲調伏) (持戒防惡名爲調伏)
(5)如說行 叁地(依聞修定) (依聞修定)
(6)回向 四五六地(修習順忍,趣向無生) (修于順忍,趣向無生,名爲回向)
(7)方便 七地(修習十方便慧) (習于十方便故)
(8)成生 七地(修無量種化衆生德) (能成就衆生)
(9)佛土淨 八地(修習淨佛國土) (修淨佛國土)
(10)說法淨 九地(辯才爲人說法) (辨才爲人說法)
(11)智能淨 十地(成就智波羅蜜) (成就智波羅蜜)
(12)心淨 金剛心(金剛心淨) 等覺地(即金剛心)
(13)佛果 一切功德淨(佛果淨) 妙覺地(行願既圓,故一切功德淨)
淨影慧遠、吉藏是將十叁種“淨土之行”解釋菩薩從初發心到成佛的過程,而智顗的解釋,則與二者有所不同。智顗從通、別、圓叁教來解釋,依橫、豎兩義,依橫義則一一諸行皆至金剛心,依豎義則是從淺至深;而且,智顗將此十叁行攝入“觀心”,這樣十叁個次第則成爲觀心的內容,並無關實際的行爲。
釋惠敏在解釋這一段時,引用《大智度論》的說法:“菩薩住七地中,破諸煩惱,自利具足。住八地、九地利益他人。所謂教化衆生,淨佛世界。自利利他深大故,一切功德具足”,七地菩薩自利具足,八地、九地菩薩自利、利他的功德深大,能夠教化、淨佛世界;而淨影慧遠、吉藏則以七地菩薩教化衆生,八地菩薩淨佛世界,二者在位次上有所區別。另外,引用《大智度論》:
深心清淨故能教化衆生。何以故?是煩惱薄故,不起高心、我心、瞋心故,衆生愛樂信受其語。教化衆生故得淨佛世界。如《毗摩羅诘》(即《維摩诘經》)佛國品中說:衆生淨故世界清淨。
菩薩因爲深心清淨的緣故,衆生歡喜愛樂信受其語,這樣菩薩自然容易教化衆生,所以成就衆生清淨;而衆生清淨故,則能淨佛世界,即世界清淨。這樣,十叁種“淨土之行”的前七種便可以簡化成“深心清淨”,即是深心清淨→教化衆生(衆生清淨)→淨佛世界(世界清淨),這種次第亦符合我們前面所說的行淨→衆生淨→佛土淨,“深心清淨”即是“行淨”。
二、心淨→行淨→衆生淨→佛土淨
釋迦說完十叁種“淨土之行”後,便總結說:“是故,寶積!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這便是著名的“心淨則佛土淨”的結論。
首先,我們從十叁種“淨土之行”的排列順序來看,“佛土淨”爲第九,“心淨”爲第十二,所以這便可能意味著內在的“心淨”比外在的“佛土淨”更爲必要與根本,如果外在的佛土不清淨,那麼內在心中的煩惱便無法徹底清淨。同時,從“隨其心淨,則佛土淨”的思想來看,如果想讓外在的世界清淨無染,必須從先去除內在心裏的煩惱。這樣,“心淨”與“佛土淨”之間,便不是一種順次的條件,而是互爲條件,互爲影響。
僧肇解釋這段經文說:“結成淨土義也。淨土蓋是心之影響耳。夫欲響順必和其聲,欲影端必正其形,此報應之定數也。”僧肇是以形、影和聲、響的關系,來比喻“心”與“土”的關系。窺基解釋玄奘譯《說無垢稱經》相應的這段話:
此釋所由。諸修行者,自心嚴淨,外感有情、器土亦淨。自心不淨,何得淨地?所以菩薩自心清淨,五蘊假者有情亦淨。內心既淨,外感有情及器亦淨。《佛地經》言,最極自在淨識爲相。故識淨時,佛土便淨。上來但說有情爲土,本所化故,不說器界。有情土淨,器界自淨,不說自成。
窺基亦是反對將此段話解釋成內心清淨了,則淨土自然成就。“心淨”是一種實踐論的概念,並不是存在論的概念,這是通過實踐的層面,淨化自心,淨化衆生,最後達到清淨國土。如吉藏解釋“心淨”是“智慧之本,則是其心”;而在實踐層面的“淨土之行”,心爲諸行的根本。
所以,“心淨”與“行淨”都是指實踐,心爲諸行之本;菩薩爲了成就衆生,所以建立淨土。結合上面所說的“行淨→衆生淨→佛土淨”,“心淨則佛土淨”的內在邏輯結構則成爲心淨→行淨→衆生淨→佛土淨。而且,“佛土淨”是動態的、實踐、動詞性的概念,並不是靜態的、名詞性的概念,因爲菩薩必須透過莊嚴淨土並成熟衆生的修行過程,這是解脫成佛的義務性條件。所以,“心淨則佛土淨”的完整意思是:菩薩修習種種“淨土之行”,淨化自己,令自己的內心清淨;而且教化衆生,使衆生能夠信受自己的教化;這樣,將來成佛時,同願、同行的有情們共同生于菩薩成佛的國土,即是心淨→行淨→衆生淨→佛土淨。
一般的理解,都只注重佛土清淨是內心清淨的果,而不注重“莊嚴淨土”的菩薩行願,這樣缺乏莊嚴淨土的應然性或義務性。菩薩清淨國土的原因在于,這亦是行菩薩道的義務;從共業所感來說,佛土清淨亦是內心清淨的“因”,內心清淨是佛土清淨的“果”。楊惠南指出,“心淨則佛土淨”並不是簡單的條件句(conditional sentence),而是雙條件句(biconditional sentence),是完全正確的。
叁、“心淨”之“心”的意義
大乘佛教“心”的意義非常複雜,曆代注疏對《維摩诘經》“心淨則佛土淨”的“心”的理解各有差異。而且,《維摩诘經·弟子品》引用《阿含經》之文:“如佛所說,心垢故衆生故,心淨故衆生淨”,並且依此而論證“一切衆生心相無垢”或“心性本淨”(玄奘譯)的理論。在《阿含經》的本意,心清淨並非積極的,而是消極意思的清淨;說明心既有染汙,也有清淨,是采取淨穢不定的空無我之立場。對《維摩诘經》的“心”的理解,智顗解釋說:“四種心只是一自性清淨之心,此心若顯,一切佛土悉淨也。”這是依如來藏自性清淨心來理解“心”。但是,《成唯識論》引用《阿含經》的偈頌作爲證成阿賴耶識的教證,因此窺基引用《佛地經》的“最極自在淨識爲相”來解釋“心淨”,所以,“心”即是阿賴耶識,“心淨”即是清淨的第八識。
但是,《維摩诘經》從思想上說,是依《般若經》與中觀的方法,而拒絕將“空”實體化,並且不承認有任何足資作爲經驗的事物。因此,Lamotte認爲,《維摩诘經》的“心淨”只是《般若經》系統的“非心之心”,而不應是如來藏或阿賴耶識。《小品般若》說:“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應如是學!不念是菩薩心,所以者何?是心非心,心相本淨故。”“是心非心”是對部派佛教中,以爲相續的心或與煩惱相應的心,本來是清淨的見解,從根本上給以否定。《般若經》所說的“非心”,是心空、心不可得,所以說心的本性清淨。依《般若經》的特點,“無心”是無變異、無分別,“無變異”即是真實的真如,“無分別”即是般若,這樣“心”是虛妄分別的心心所。
“是心非心”、“非心之心”並不是有一個非心的“心”,這是指清淨、真實的如成立于虛妄、不淨的心之無當中。這就意味著虛妄、不淨滅時,才有清淨、真實者的成立。而清淨、真實者的“非心”而又稱爲“心”,表明虛妄、不淨者和真實、清淨者,或者心和無心的無異性。具有否定一方才能成立他方之關系的二者,保有這種否定對立關系的同時,二者又是無異乃至同一,這完全是矛盾的,這正是“空”的本質。“是心非心”正是從勝義“空”的立場,表達了“空”的主體性體悟。
這樣,《維摩诘經》中的“心淨”應該是指般若慧,是依實踐層面的“行淨”而闡釋;“心”則是虛妄、不淨的心;“心性本淨”則解釋爲“非心”、“是心非心”、“空寂心”等。這樣的解釋,是應該比較符合《維摩诘經》的原意。但是,在展開“和諧世界,從心開始”的思想诠釋中,我們仍然可以看到阿黎耶識的蹤迹。
四、“叁心”的思想結構
總而言之,《維摩诘經》的“心淨則國土淨”不能簡單解釋爲“內心清淨了,那麼佛土也就自然清淨了”,其含有豐富的內在內容與嚴密的邏輯結構,是菩薩修行的成佛之道。菩薩爲了成就衆生,必須淨佛國土;而且菩薩爲了達此目標,則必須修習“淨土之行”,化彼同自,最後同願、同行的衆生才會聚集在菩薩成佛的國土,即是行淨→衆生淨→佛土淨。從《維摩诘經》在十叁種“淨土之行”後說“隨其心淨則佛土淨”,這是從實踐論的角度來闡釋,並不是存在論的解釋,所以其內在邏輯結構是心淨→行淨→衆生淨→佛土淨。而且,《維摩诘經》的“心”即是虛妄、不淨的心,即平常當下一念之心,而經中所說的“心性本淨”即是般若系統的“是心非心”等意義,不能解釋爲如來藏或第八阿賴耶識。
所以,“心淨國土淨,心安衆生安,心平天下平”的思想結構,都是心淨→行淨→衆生淨→佛土淨的不同表述。但是,心淨國土淨”重點在于“國土”,即是诠釋人與自然的關系;“心安衆生安”重點在于“衆生”,即是诠釋人與社會的關系;“心平天下平”則重視“天下”,即是诠釋人與世界的關系。因爲,“叁心”是同一條件句結構的表達,所以其實現途徑是相同的,其實踐中心在于心淨→行淨、心安→行安、心平→行平;“行淨”、“行安”、“行平”依“叁心”的不同诠釋重點,其實踐的行爲亦有所不同。
五、“心”與國土、衆生、天下的互爲條件
在實現“心淨國土淨,心安衆生安,心平天下平”的過程中,即在建設“和諧世界”的過程中,必須實現重于外緣的國土淨、衆生安、天下平,重于內心的心淨、心安、心平,事理並重的究竟“和諧世界”。
1、重于內心的心淨、心安、心平
心靈…
《“和諧世界,從心開始” 诠釋——以“叁心”的思想結構爲中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