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世界,从心开始” 诠释——以“三心”的思想结构为中心
圣凯法师
内容提要:本文从剖析《维摩诘经·佛国品》的“心净则佛土净”出发,强调《维摩诘经》是从实践论的角度来阐释,其思想结构是心净→行净→众生净→佛土净,从而揭示出“心净国土净,心安众生安,心平天下平”的思想结构。其次,我们强调“心净国土净,心安众生安,心平天下平”的主旨在于诠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世界的关系。通过心与自然、社会、世界的“互为条件”,依外缘、内心、事理并重的互动,最后建设与实现“和谐世界”。
关键词:心、心净、心安、心平、和谐世界、互为条件
首届“世界佛教论坛”提出“和谐世界,从心开始”的主题,彰显了中国佛教的深邃智慧与不懈追求的目标。“和谐世界”当今世界人民热切期盼的大目标,而佛教则为此目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现途径与方法——“从心开始”,即“心净国土净,心安众生安,心平天下平”:从心净、心安、心平开始,建设与实现国土净、众生安、天下平,这即是实现共同的愿景——“和谐世界”。
佛陀施教的目的,在于建立自他共存的和乐清净的人生与世界,依现代话语的表述,即是国土净、众生安、天下平。“心净国土净,心安众生安,心平天下平”,从思想的逻辑结构上看,都是属于同一结构的条件句,其经典依据则可能来自《维摩诘经·佛国品》的“心净则佛土净”。因此,仔细分析“心净则佛土净”的思想结构,便能阐释“三心”的思想内涵,揭示出心净、心安、心平与国土净、众生安、天下平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建设与实现“和谐世界”提供了可能的途径与方法。
一、行净→众生净→佛土净
《维摩诘经》中“净土”译语的出现,是鸠摩罗什首倡,比较藏译本,相当于“国土”的意思。《维摩诘经·佛国品》在赞佛偈后,说:
世尊!是五百长者子皆以发阿藐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顾闻得佛国土清净,唯愿世尊说诸菩萨净土之行。
宝积的问题包括三方面:一、发菩提心的菩萨,二、愿闻佛国土清净相,三、愿世尊说菩萨净土之行,这是三种汉译相同的。声闻乘所重的,是众生的身心清净,重在于远离烦恼,而显发出自心中的无漏清净;大乘佛教不但追求众生清净,还要追求国土清净,这是菩萨利他的二大任务。
何谓“菩萨佛土”?佛陀在《维摩诘经》中原则性地回答:“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众生有许多不同的类别;不同类别的众生,应该有不同型态的净土(佛土)。菩萨为了度化重戒众生,创建了“其地平正”的净土;为了度化重施众生,则创建了“七珍具足”的净土。修习“净土之行”的菩萨,依照他们不同的本愿,即以所化众生的不同类别,来创建不同型态的净土,所以释迦接着解释说:“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而且,菩萨创建的目的在于利益、成熟众生,即“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众生故”。菩萨与二乘不同之处,在于修习福德,福德能感世界清净,而此福德、清净世界皆为利益众生。
《维摩诘经》在“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之后,便说到十七种修习“净土之行”的德目,前为菩萨创建净土的总原则,后为修行的具体方法。僧肇解释说:
土之净者,必由众生。众生之净,必因众行。直举众生,以释土净。今备举众行,明其所以净也。夫行净则众生净,众生净则佛土净。此必然之数,不可差也。
菩萨必须修习利他行,才能净化众生、成就佛土。僧肇于此指出“净土”的内在逻辑:行净→众生净→佛土净,而且这是“必然之数”,是不能有任何差错的。
对于“净土之行”,鸠摩罗什译本有十七种,玄奘译本有十八种。十七种“净土之行”是:(1)直心,(2)深心,(3)菩提心,(4)布施,(5)持戒,(6)忍辱,(7)精进,(8)禅定,(9)智能,(10)四无量心,(11)四摄法,(12)方便,(13)三十七道品,(14)回向心,(15)说除八难,(16)自守戒行、不讥彼缺,(17)十善。但是,这十七种“净土之行”都是以一定的因行、得果关系来加以叙述,可以将鸠摩罗什、玄奘译本的句型,列表如下:
内容提要:本文从剖析《维摩诘经·佛国品》的“心净则佛土净”出发,强调《维摩诘经》是从实践论的角度来阐释,其思想结构是心净→行净→众生净→佛土净,从而揭示出“心净国土净,心安众生安,心平天下平”的思想结构。其次,我们强调“心净国土净,心安众生安,心平天下平”的主旨在于诠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世界的关系。通过心与自然、社会、世界的“互为条件”,依外缘、内心、事理并重的互动,最后建设与实现“和谐世界”。
关键词:心、心净、心安、心平、和谐世界、互为条件
首届“世界佛教论坛”提出“和谐世界,从心开始”的主题,彰显了中国佛教的深邃智慧与不懈追求的目标。“和谐世界”当今世界人民热切期盼的大目标,而佛教则为此目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现途径与方法——“从心开始”,即“心净国土净,心安众生安,心平天下平”:从心净、心安、心平开始,建设与实现国土净、众生安、天下平,这即是实现共同的愿景——“和谐世界”。
佛陀施教的目的,在于建立自他共存的和乐清净的人生与世界,依现代话语的表述,即是国土净、众生安、天下平。“心净国土净,心安众生安,心平天下平”,从思想的逻辑结构上看,都是属于同一结构的条件句,其经典依据则可能来自《维摩诘经·佛国品》的“心净则佛土净”。因此,仔细分析“心净则佛土净”的思想结构,便能阐释“三心”的思想内涵,揭示出心净、心安、心平与国土净、众生安、天下平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建设与实现“和谐世界”提供了可能的途径与方法。
一、行净→众生净→佛土净
《维摩诘经》中“净土”译语的出现,是鸠摩罗什首倡,比较藏译本,相当于“国土”的意思。《维摩诘经·佛国品》在赞佛偈后,说:
世尊!是五百长者子皆以发阿藐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顾闻得佛国土清净,唯愿世尊说诸菩萨净土之行。
宝积的问题包括三方面:一、发菩提心的菩萨,二、愿闻佛国土清净相,三、愿世尊说菩萨净土之行,这是三种汉译相同的。声闻乘所重的,是众生的身心清净,重在于远离烦恼,而显发出自心中的无漏清净;大乘佛教不但追求众生清净,还要追求国土清净,这是菩萨利他的二大任务。
何谓“菩萨佛土”?佛陀在《维摩诘经》中原则性地回答:“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众生有许多不同的类别;不同类别的众生,应该有不同型态的净土(佛土)。菩萨为了度化重戒众生,创建了“其地平正”的净土;为了度化重施众生,则创建了“七珍具足”的净土。修习“净土之行”的菩萨,依照他们不同的本愿,即以所化众生的不同类别,来创建不同型态的净土,所以释迦接着解释说:“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而且,菩萨创建的目的在于利益、成熟众生,即“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众生故”。菩萨与二乘不同之处,在于修习福德,福德能感世界清净,而此福德、清净世界皆为利益众生。
《维摩诘经》在“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之后,便说到十七种修习“净土之行”的德目,前为菩萨创建净土的总原则,后为修行的具体方法。僧肇解释说:
土之净者,必由众生。众生之净,必因众行。直举众生,以释土净。今备举众行,明其所以净也。夫行净则众生净,众生净则佛土净。此必然之数,不可差也。
菩萨必须修习利他行,才能净化众生、成就佛土。僧肇于此指出“净土”的内在逻辑:行净→众生净→佛土净,而且这是“必然之数”,是不能有任何差错的。
对于“净土之行”,鸠摩罗什译本有十七种,玄奘译本有十八种。十七种“净土之行”是:(1)直心,(2)深心,(3)菩提心,(4)布施,(5)持戒,(6)忍辱,(7)精进,(8)禅定,(9)智能,(10)四无量心,(11)四摄法,(12)方便,(13)三十七道品,(14)回向心,(15)说除八难,(16)自守戒行、不讥彼缺,(17)十善。但是,这十七种“净土之行”都是以一定的因行、得果关系来加以叙述,可以将鸠摩罗什、玄奘译本的句型,列表如下:
《维摩诘所说经》 《说无垢称经》
“直心”是菩萨净土。 “发起无上菩萨心土”是为菩萨严净佛土。
菩萨成佛时, 菩萨证得大菩提时,
“不谄众生”来生其国。 “一切发起大乘有情”来生其国。
僧肇解释说:“菩萨心既直,化彼同自,自土既成,故令同行斯集。此明化缘相及故果报相连,则佛土之义显也”。菩萨在因地修习“净土之行”而成就众生,众生接受教化后,则亦修习“净土之行”,所以“行净则众生净”;这样,同愿、同行的众生便会一起集合在菩萨成佛的国土,所以“众生净则佛土净”。
《维摩诘经》在十七种“净土之行”后,则有一段经文:
菩萨(1)随其直心(2)则能发行,随其发行(3)则得深心,随其深心(4)则意调伏,随意调伏(5)则如说行,随如说行(6)则能回向,随其回向(7)则能有方便,随其方便(8)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9)则佛土净。随佛土净(10)则说法净,随说法净(11)则智慧净,随智慧净(12)则其心净,随其心净(13)一切功德净。
这是“净土之行”的修行次第,僧肇解释说这是“行之阶渐”、“至极深广”,所以“不可顿超”,必须依从“直心”一直到“一切功德净”而修行,才是“寻之有途,履之有序”。
净影慧远、吉藏都是依此“阶渐”的顺序,然后配合菩萨的阶位进行解释,列表如下:
《维摩义记》 《维摩经义疏》
(1)直心 种性已上(心…
《“和谐世界,从心开始” 诠释——以“三心”的思想结构为中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