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世界,從心開始” 诠釋——以“叁心”的思想結構爲中心
聖凱法師
內容提要:本文從剖析《維摩诘經·佛國品》的“心淨則佛土淨”出發,強調《維摩诘經》是從實踐論的角度來闡釋,其思想結構是心淨→行淨→衆生淨→佛土淨,從而揭示出“心淨國土淨,心安衆生安,心平天下平”的思想結構。其次,我們強調“心淨國土淨,心安衆生安,心平天下平”的主旨在于诠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世界的關系。通過心與自然、社會、世界的“互爲條件”,依外緣、內心、事理並重的互動,最後建設與實現“和諧世界”。
關鍵詞:心、心淨、心安、心平、和諧世界、互爲條件
首屆“世界佛教論壇”提出“和諧世界,從心開始”的主題,彰顯了中國佛教的深邃智慧與不懈追求的目標。“和諧世界”當今世界人民熱切期盼的大目標,而佛教則爲此目標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實現途徑與方法——“從心開始”,即“心淨國土淨,心安衆生安,心平天下平”:從心淨、心安、心平開始,建設與實現國土淨、衆生安、天下平,這即是實現共同的願景——“和諧世界”。
佛陀施教的目的,在于建立自他共存的和樂清淨的人生與世界,依現代話語的表述,即是國土淨、衆生安、天下平。“心淨國土淨,心安衆生安,心平天下平”,從思想的邏輯結構上看,都是屬于同一結構的條件句,其經典依據則可能來自《維摩诘經·佛國品》的“心淨則佛土淨”。因此,仔細分析“心淨則佛土淨”的思想結構,便能闡釋“叁心”的思想內涵,揭示出心淨、心安、心平與國土淨、衆生安、天下平之間的關系,從而爲建設與實現“和諧世界”提供了可能的途徑與方法。
一、行淨→衆生淨→佛土淨
《維摩诘經》中“淨土”譯語的出現,是鸠摩羅什首倡,比較藏譯本,相當于“國土”的意思。《維摩诘經·佛國品》在贊佛偈後,說:
世尊!是五百長者子皆以發阿藐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顧聞得佛國土清淨,唯願世尊說諸菩薩淨土之行。
寶積的問題包括叁方面:一、發菩提心的菩薩,二、願聞佛國土清淨相,叁、願世尊說菩薩淨土之行,這是叁種漢譯相同的。聲聞乘所重的,是衆生的身心清淨,重在于遠離煩惱,而顯發出自心中的無漏清淨;大乘佛教不但追求衆生清淨,還要追求國土清淨,這是菩薩利他的二大任務。
何謂“菩薩佛土”?佛陀在《維摩诘經》中原則性地回答:“衆生之類是菩薩佛土”,衆生有許多不同的類別;不同類別的衆生,應該有不同型態的淨土(佛土)。菩薩爲了度化重戒衆生,創建了“其地平正”的淨土;爲了度化重施衆生,則創建了“七珍具足”的淨土。修習“淨土之行”的菩薩,依照他們不同的本願,即以所化衆生的不同類別,來創建不同型態的淨土,所以釋迦接著解釋說:“菩薩隨所化衆生而取佛土”;而且,菩薩創建的目的在于利益、成熟衆生,即“菩薩取于淨國,皆爲饒益衆生故”。菩薩與二乘不同之處,在于修習福德,福德能感世界清淨,而此福德、清淨世界皆爲利益衆生。
《維摩诘經》在“衆生之類是菩薩佛土”之後,便說到十七種修習“淨土之行”的德目,前爲菩薩創建淨土的總原則,後爲修行的具體方法。僧肇解釋說:
土之淨者,必由衆生。衆生之淨,必因衆行。直舉衆生,以釋土淨。今備舉衆行,明其所以淨也。夫行淨則衆生淨,衆生淨則佛土淨。此必然之數,不可差也。
菩薩必須修習利他行,才能淨化衆生、成就佛土。僧肇于此指出“淨土”的內在邏輯:行淨→衆生淨→佛土淨,而且這是“必然之數”,是不能有任何差錯的。
對于“淨土之行”,鸠摩羅什譯本有十七種,玄奘譯本有十八種。十七種“淨土之行”是:(1)直心,(2)深心,(3)菩提心,(4)布施,(5)持戒,(6)忍辱,(7)精進,(8)禅定,(9)智能,(10)四無量心,(11)四攝法,(12)方便,(13)叁十七道品,(14)回向心,(15)說除八難,(16)自守戒行、不譏彼缺,(17)十善。但是,這十七種“淨土之行”都是以一定的因行、得果關系來加以敘述,可以將鸠摩羅什、玄奘譯本的句型,列表如下:
內容提要:本文從剖析《維摩诘經·佛國品》的“心淨則佛土淨”出發,強調《維摩诘經》是從實踐論的角度來闡釋,其思想結構是心淨→行淨→衆生淨→佛土淨,從而揭示出“心淨國土淨,心安衆生安,心平天下平”的思想結構。其次,我們強調“心淨國土淨,心安衆生安,心平天下平”的主旨在于诠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世界的關系。通過心與自然、社會、世界的“互爲條件”,依外緣、內心、事理並重的互動,最後建設與實現“和諧世界”。
關鍵詞:心、心淨、心安、心平、和諧世界、互爲條件
首屆“世界佛教論壇”提出“和諧世界,從心開始”的主題,彰顯了中國佛教的深邃智慧與不懈追求的目標。“和諧世界”當今世界人民熱切期盼的大目標,而佛教則爲此目標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實現途徑與方法——“從心開始”,即“心淨國土淨,心安衆生安,心平天下平”:從心淨、心安、心平開始,建設與實現國土淨、衆生安、天下平,這即是實現共同的願景——“和諧世界”。
佛陀施教的目的,在于建立自他共存的和樂清淨的人生與世界,依現代話語的表述,即是國土淨、衆生安、天下平。“心淨國土淨,心安衆生安,心平天下平”,從思想的邏輯結構上看,都是屬于同一結構的條件句,其經典依據則可能來自《維摩诘經·佛國品》的“心淨則佛土淨”。因此,仔細分析“心淨則佛土淨”的思想結構,便能闡釋“叁心”的思想內涵,揭示出心淨、心安、心平與國土淨、衆生安、天下平之間的關系,從而爲建設與實現“和諧世界”提供了可能的途徑與方法。
一、行淨→衆生淨→佛土淨
《維摩诘經》中“淨土”譯語的出現,是鸠摩羅什首倡,比較藏譯本,相當于“國土”的意思。《維摩诘經·佛國品》在贊佛偈後,說:
世尊!是五百長者子皆以發阿藐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顧聞得佛國土清淨,唯願世尊說諸菩薩淨土之行。
寶積的問題包括叁方面:一、發菩提心的菩薩,二、願聞佛國土清淨相,叁、願世尊說菩薩淨土之行,這是叁種漢譯相同的。聲聞乘所重的,是衆生的身心清淨,重在于遠離煩惱,而顯發出自心中的無漏清淨;大乘佛教不但追求衆生清淨,還要追求國土清淨,這是菩薩利他的二大任務。
何謂“菩薩佛土”?佛陀在《維摩诘經》中原則性地回答:“衆生之類是菩薩佛土”,衆生有許多不同的類別;不同類別的衆生,應該有不同型態的淨土(佛土)。菩薩爲了度化重戒衆生,創建了“其地平正”的淨土;爲了度化重施衆生,則創建了“七珍具足”的淨土。修習“淨土之行”的菩薩,依照他們不同的本願,即以所化衆生的不同類別,來創建不同型態的淨土,所以釋迦接著解釋說:“菩薩隨所化衆生而取佛土”;而且,菩薩創建的目的在于利益、成熟衆生,即“菩薩取于淨國,皆爲饒益衆生故”。菩薩與二乘不同之處,在于修習福德,福德能感世界清淨,而此福德、清淨世界皆爲利益衆生。
《維摩诘經》在“衆生之類是菩薩佛土”之後,便說到十七種修習“淨土之行”的德目,前爲菩薩創建淨土的總原則,後爲修行的具體方法。僧肇解釋說:
土之淨者,必由衆生。衆生之淨,必因衆行。直舉衆生,以釋土淨。今備舉衆行,明其所以淨也。夫行淨則衆生淨,衆生淨則佛土淨。此必然之數,不可差也。
菩薩必須修習利他行,才能淨化衆生、成就佛土。僧肇于此指出“淨土”的內在邏輯:行淨→衆生淨→佛土淨,而且這是“必然之數”,是不能有任何差錯的。
對于“淨土之行”,鸠摩羅什譯本有十七種,玄奘譯本有十八種。十七種“淨土之行”是:(1)直心,(2)深心,(3)菩提心,(4)布施,(5)持戒,(6)忍辱,(7)精進,(8)禅定,(9)智能,(10)四無量心,(11)四攝法,(12)方便,(13)叁十七道品,(14)回向心,(15)說除八難,(16)自守戒行、不譏彼缺,(17)十善。但是,這十七種“淨土之行”都是以一定的因行、得果關系來加以敘述,可以將鸠摩羅什、玄奘譯本的句型,列表如下:
《維摩诘所說經》 《說無垢稱經》
“直心”是菩薩淨土。 “發起無上菩薩心土”是爲菩薩嚴淨佛土。
菩薩成佛時, 菩薩證得大菩提時,
“不谄衆生”來生其國。 “一切發起大乘有情”來生其國。
僧肇解釋說:“菩薩心既直,化彼同自,自土既成,故令同行斯集。此明化緣相及故果報相連,則佛土之義顯也”。菩薩在因地修習“淨土之行”而成就衆生,衆生接受教化後,則亦修習“淨土之行”,所以“行淨則衆生淨”;這樣,同願、同行的衆生便會一起集合在菩薩成佛的國土,所以“衆生淨則佛土淨”。
《維摩诘經》在十七種“淨土之行”後,則有一段經文:
菩薩(1)隨其直心(2)則能發行,隨其發行(3)則得深心,隨其深心(4)則意調伏,隨意調伏(5)則如說行,隨如說行(6)則能回向,隨其回向(7)則能有方便,隨其方便(8)則成就衆生,隨成就衆生(9)則佛土淨。隨佛土淨(10)則說法淨,隨說法淨(11)則智慧淨,隨智慧淨(12)則其心淨,隨其心淨(13)一切功德淨。
這是“淨土之行”的修行次第,僧肇解釋說這是“行之階漸”、“至極深廣”,所以“不可頓超”,必須依從“直心”一直到“一切功德淨”而修行,才是“尋之有途,履之有序”。
淨影慧遠、吉藏都是依此“階漸”的順序,然後配合菩薩的階位進行解釋,列表如下:
《維摩義記》 《維摩經義疏》
(1)直心 種性已上(心…
《“和諧世界,從心開始” 诠釋——以“叁心”的思想結構爲中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