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四十二章经解▪P3

  ..续本文上一页性权实之道,不能随化度人。未达随化度人方便,安能观十法界境而一心不动?若不能于一一法界中具见一切法界事理,何繇善解同体方便?故知此二十事,后后难于前前也。

  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佛言: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此第十三章,问意重在宿命,答意重在会道。盖知宿命者,未必会至道;而会至道者,决能知宿命也。

  沙门问佛:何者为善?何者最大?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与道合者大。

  此第十四章,明善莫善于真修,大莫大于实证也。行道守真,则万善同会。志与道合,则法界体圆。

  沙门问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为最明。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得一切智,可谓明矣!

   此第十五章,明忍辱力大,灭垢明远也。忍有三种:一耐怨害忍,亦名生忍。二安受苦忍,亦名法忍。三谛察法忍,亦名第一义忍。今即约耐怨害而入第一义也。余文易知。

  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人共临,无有睹其影者。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

   此第十六章,明吾人心水本澄,即是至道;但繇爱欲所搅,故不能于一念中炳现十界影像也。舍三界爱欲,见思垢尽,则真谛道可见。舍偏真爱欲,尘沙垢尽,则俗谛道可见。舍果报爱欲,无明垢尽,则中谛道可见矣!

   佛言:夫见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灭,而明独存;学道见谛,无明即灭,而明常存矣!

  此第十七章,深显无明无性,故见道即可永灭;亦显无明未灭,不得名真见道也。知无明之可灭,不致生于退屈。知真见之常明,亦可袪增上慢矣。

   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

   此第十八章,明念行言修,皆超有无两关,而不可以有无情见凑泊也。念即无念,故常念此无念之念,岂以不念为无念哉!“行”等三句,例此可知。会得则触事全真,迷者则转趋转远。言语相即解脱相,故言语道断。一切物即真如性,故非物所拘。才涉有无,便隔霄壤,故差之毫厘。才涉思惟,便成剩法,故失之须臾。

  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此第十九章,明唯心识观,遣虚存实也。天覆地载,凡情计为常住实有。今观天则寒暑代谢,地则陵谷递迁,既尔生灭非常,岂是心外实法?次观一身之中,世为迁流,界为方位,世固念念不停,界亦互对无定,于中岂有实我实法?此则遣遍计之本虚也。次观现前一念灵觉之性,即离我法二执,便成四智菩提,此则存依圆之实性也。遣虚则无增益谤,存实则无损减谤,非有非无,速契中道矣!

   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有自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此第二十章,示人以四大观身,而入如幻法门也。身中坚者名地,润者名水,暖者名火,动者名风,觅我了不可得。能成所成,体皆如幻;能观所观,亦复如幻。于一幻喻,便可通达空假中理,故知四大观身,实四教之总户也。

   佛言:人随情欲,求于声名;声名显著,身已故矣!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烬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后。

   此第二十一章,甚明好名之人,不惟无益,而且深有损也。

   佛言: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

   此第二十二章,甚明财色之味寡而伤害甚多,有智者不可类彼小儿也。

   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此第二十三章,深明妻子舍宅之埋没人,而劝以速远离也。欲界以男女眷属为妻子,种种宫殿为舍宅。色界以味禅为妻子,四禅天为舍宅。无色界以痴定为妻子,四空天为舍宅。爱见所噬,患同虎口。充类言之,二乘以一解脱味为妻子,偏真涅槃为舍宅。权教以游戏神通为妻子,出真涉俗为舍宅。透得空有两门,方成中道无生之果。

   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此第二十四章,深明色欲为众生重病也。佛顶经云: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佛言:爱欲于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此第二十五章,甚明爱欲之下可习近也。逆风把炬,未有不烧手者;习近爱欲,安得不损净法身、害方便手耶?

   天神献玉女于佛,欲坏佛意。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去!吾不用。天神愈敬,因问道意。佛为解说,即得须陀洹果。

   此第二十六章,明佛不被魔娆,遂能化魔也。天神即魔王波旬,佛初成道时,先兴甲兵,不能害佛,次献三女,又不能娆佛,乃归佛化而证初果。人能观彼女人为革囊众秽,则淫意得除,自他俱利矣。

   佛言: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触两岸,不为人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此木决定入海。学道之人,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无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此第二十七章,喻明学道须远离诸障也。两岸以喻情欲,则有见思情欲、无明情欲。见思情欲耽染生死,如触此岸;无明情欲耽染涅槃,如触彼岸。人及鬼神,以喻众邪。爱网所缠,如为人取;见网所覆,如为鬼神所遮。洄流所住,正与精进相反;腐败,正与无为相反。盖不能直心正念真如,每欲进而反退,如流急反洄;不达无为法性,则着相所修福慧,终成腐败。故必不为生死涅槃情欲所惑,不为爱见众邪所娆,正念真如而精进,了达法性本无为,斯得道可保矣!

   佛言:甚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

   此第二十八章,深诫意马难调,而色祸宜避也。众生无始以来,祗因恣情率意,久受轮回。未证阿罗汉,常与无明爱见慢俱,岂可自信汝意而不事推简耶?

   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想其老者为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

   此第二十九章,申明远女防过生善灭恶之方便也。先以莲华不染而自期待,则正念自利。复视如母如姊如妹如子而度脱之,则慈心利他。既与二利相应,恶念自然息灭。

   佛言: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

   此第三十章,申诫远离诸欲,勿令为欲火所烧害也。六情根犹如干草,六尘境喻若烈火,未到心境两空,应修远离胜行。

   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佛为说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

   此第三十一章,申明断欲须从心断也。断心之法:推此欲从意生,意复从思想生。只此思想,为自生耶?他生耶?共生耶?无因生耶?又此思想,为在内耶?在外耶?在两中间耶?为在过去耶?现在耶?未来耶?如是推时,思想寂静。思想寂静故,意即寂静。意寂静故,欲即寂静。欲寂静故,观一切色如镜像等,即是非色;观一切行如泡沬等,即是非行。从上诸佛展转传受,不过传此调心方便而已。

   佛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此第三十二章,推忧怖之繇爱欲,而劝人断欲去爱也。众生无始以来,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执着贪恋不肯暂舍,遂生种种忧恼、种种恐怖。惟以四大观身,知身无我;以四运观心,知心无常。爱欲既断,忧怖自除。

   佛言: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挂铠出门,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或得胜而还。沙门学道,应当坚持其心,精进勇锐,不畏前境,破灭众魔,而得道果。

   此第三十三章,喻明为道之人,须具戒定慧也。专精学道之心,譬如一人。无始虚妄诸惑习气,譬如万人。受持净戒,譬如挂铠。惟坚持其心,则无怯弱之意,此戒力也。精进勇锐,则无半路之退,此定力也。不畏前境,则无格斗致死,此慧力也。合此三力,破灭无始众魔而证道果,是为得胜而还矣。

   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其声悲紧,思悔欲退。佛问之曰:汝昔在家,曾为何业?对曰:爱弹琴。佛言:弦缓如何?对曰:不鸣矣!弦急如何?对曰:声绝矣!急缓得中如何?对曰:诸音普矣!佛言:沙门学道亦然,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若生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此第三十四章,明学道之法,须善调身心,勿令缓急失所也。儒者亦云:其进锐者其退速。又云:勿忘勿助。盖三乘出要类如此。

   佛言: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

   此第三十五章,喻明垢染不可不除也。但除垢染,即成清净。所谓但尽凡情,别无圣解;但有去翳法,别无与明法也。成佛作祖,岂于心外有法可得哉?不过净除习气而已。

   佛言:人离恶道,得为人难。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既得为男,六根完具难。六根既具,生中国难。既生中国,值佛世难。既值佛世,遇道者难。既得遇道,兴信心难。既兴信心,发菩提心难。既发菩提心,无修无证难。

   此第三十六章,展转明难得之事以深警人,令勿失良缘也。不达无修无证,岂名真正发菩提心?不发真…

《佛说四十二章经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