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修杂谈▪P2

  ..续本文上一页松舒适的衣服。不要吃太饱,最好是餐后一个小时开始打坐。如果太累了,昏昏欲睡,不要勉强入坐,打坐要在精神最好的时候进行。很多人错误地选择在精神最疲劳的时候打坐,把它当成一种休息或睡眠,那还不如直接躺下去睡。

  打坐时要面带微笑,因为笑能令人放松。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佛菩萨,都是微笑状。打坐也一样,带一点笑容,表情很自然地放松下来,身心也就随之松弛。处于温和状态时,就容易定住。

  打坐最好固定在一个地方,到那里就有一种暗示,自然而然就坐上去了。刚刚打坐会腿麻。最好根据自己的情况,每次多坚持两分钟,这样不断递加,累积到一定程度,坐的时间就能延长。如果能够坐到一个半小时或两个小时,腿功就相当厉害了。两条腿如果坐通了,健康和长寿就不成问题。

  打坐时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收敛,能量消耗减弱,心进入潜意识状态,会观察到平时没注意的、属于潜意识里的东西。当这些细心念生起时,用佛法的正见去纠正它的错误、偏差和扭曲,这样就能释放内心被长时占据的能量,久而久之,人的精神就会充沛,反应也会变得相当敏锐。

  我的老师有一个同事,三十几岁出头时,在修行方面获得了很大的突破,走在了老师的前面。老师心里就特别着急,每天坐七八个小时,结果熬太久,膝盖磨损,现在腿都不太能盘。所以他一直告诉我们不要硬求,要慢慢来。这有点云门禅师的作风,因为被老师压断了腿而开悟,从此就不对学人用强硬的接引手段,不打也不骂,而是用语言巧妙地引导。

  凡夫心态的三大特征

  凡夫的心态有三大特征:第一,能所对立。我们的心理活动总是离不开对象,因此修禅定的的一个引导方法就是找一个对象让你抓,以免心猿意马。只要心能保持自控,想让心怎么样就能怎么样,能这样控制自己心念,才是一个幸福的人。

  第二,流动相。比如生气,这是一种很强烈的心念,可能持续一小时、一天、一个月,有些人甚至恨一辈子,心念就变成了心的流动相。禅定的修行,就是让这个念流不要上下起伏,情绪的波动减缓、减弱,然后观察深层的心理活动,观察到心将动未动时,到“无明缘行”的层面,这时起了不对的细念,就立即加以纠正,只要这地方对了,后面一系列的行为方向都可能是对的。从这个地方起修才是真正的修行,因为染净心念启动点的力量比较微小,要改变也相对容易。

  第三,狭小相、局部相。我们所缘的对象以及所关注的焦点都非常狭小,繁杂的心理活动都是局部的,不可能遍照十方。心因境而有,境也因心而有,两者间没有任何的界线,只是侧重点不同。所谓“能所”,“能”是自己知道能够做什么;“所”是知道所作何事。修行要从“能”下手,不是从“所”下手。“能”是不能被认知的,也除不掉;“所”是可以被认知的。修行时,有时候不踏实,不放心,怀疑是否做得对,就会时不时地回顾一下,但此刻已经离开原来的方法了。比如我现在的姿势是一个标准的金鸡独立,我想看看自己到底做得标准不标准,当低下头来看时,已经不是金鸡独立了。因此,“能”是不能被认知的,但也并不等于完全不知,这个我们要弄清楚。

  禅修的目标

  随禅修所欲达成的目的不同,所缘境的选择也不同。但并非任何所缘境都可以作为禅修的对象,这在佛经中有详细的简择。

  前者比方察到禅修对象的选择,归纳为二个条件。第一,对治烦恼、能生功德;第二,随顺实相,减少执着。要选择能够对治烦恼的境作为禅修的对象,如五停心观,能分别对治三毒等粗重烦恼,或者能完全断除烦恼的对象。千万不可选择不能增长功德利益、反而增胜烦恼的境作为禅修对象。同时,禅修所缘境必须附合“契顺实相,断惑证真”这个条件。如观想佛像,先找尊喜欢的、庄严的佛像,对着佛像取相,使佛像成为意相,然后闭目专注于内在的意相,相续而流转,把心局限在佛像上,成一条直线,不使其跳脱,缘于其他境象。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够把昏沉、掉举降低到最小程度,达到如如不动,这就是修定了。观想佛像,比观想男女之相要好,不仅能够减少执着,而且能够生起功德。

  从禅修对象的种类来看,可以分为从小到大,从大到小,从粗到细、从细到粗等不同的收放类别。比如观呼吸,注意力集中在人中,人中的部位很狭小,有清凉的感受生起,待逐渐稳定后,使清凉感扩大到脸颊、头部甚至全身,全身都感觉到清凉,就像水一样荡漾开来,蔓延到我们周边所有的人,再不断地扩大到整个南华寺、全省、全中国、全世界,这样加大观想范围,让心念广大无边。这是从小到大的禅修方法。反过来也可以从大变小,从无边际缩小到宇宙、全世界、中国、广东、南华寺、自身、人中部位。如果心念扩大到无碍、无边际,心行能够不去感受所谓的“所有全部”,就相当高明了。因当我们在讲“所有全部”时,其实已经不是“所有全部”了,而是把它当成一个对象,跟我对立起来了,独立于我之外的认识对象,我不在“所有全部”之中。这种漏脱在外的认识是我们的盲点,但要开口说话,又不得不对立,所以我们应该清楚,这是一种施设,不要执实为好。因此,如果感受大千世界,就是粘在大千世界上面,是局限性的,属于细微的常见,而当能穿透大千世界去观照时,没有局限和边界,就超越了对立。二者的差别在于是粘还是照。若是从大到小,所缘境越细,越不容易把握,心也随之变得越细;同样的道理,心越细,所缘境也会相应变细。

  如何从有相所缘到无相无所缘?从根尘识来分,一般从尘、识下手起修的,多判为有相有所缘的禅修,而从根下手起修的,则属无相无所缘的修法。根无所依,大乘佛教多采用无相无所缘的根的修法。如《金刚经》里“应无所住”是如何做到的?如果一时做不到“无所住”,就要先做到“有所住”,再逐步做到“无所住”,否则会感到无所适从。大乘佛法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一般解释为不分对象,而我则另有别解,我觉得可以理解为慈悲的对象不局限,不固定在某几个具体的对象上,但却无所不包,没有界限,没有内外之分地利乐有情。比如修月轮观,在心中观想一轮立体的、皎洁的明月,月光朗然洒出去,没有障碍,没有边际。心念随着月光而打开,不局限在身体内,不再有内外之分,相融于法界。月光清净,能冶贪欲;月光清凉,能去嗔恚;月光明亮,能除昏沉痴暗。修此月轮观能打破执著,对治烦恼,实属相当高明的法门。当然这种广大的无碍观,需要极大的心力来维持。凡有限的都是相对的,能够做到月轮之光周遍于法界,再进一步不管月光与月轮之相,寂然而入定,是从有相过渡到无相。所以,修观的过程是从有相、有所住地专注于一个目标,慢慢扩大到无相、无尽,再进一步超越有相无相、有所缘无所缘,方为究竟。

  三种昏沉

  不管禅修的目标是什么,整个过程都要排除昏沉和掉举。昏沉可分为重度、中度和轻度,这三种程度的昏沉,彼此没有绝对的隔离带。只是为了表达需要才划分成三层。

  第一种,累得不行,一躺到床上就完全昏睡过去了,什么都不知道,这是重度昏沉。如果碰到这种情况,宁肯睡足了,养好精神再来打坐。硬坚持下去,时间长了,身体得不到足够的休息,不利于健康。

  第二种,如果发现头脑是苍白的、麻木的、空洞的,像一块白布,目标是模糊的,心无力缘住对象,或者心如死水,自以为没有妄想,其实不是,这是身体处于中度昏沉中的表现。中度昏沉可以通过休息得到回转,但对修定来说是障碍之一,这时候一般要打板子警觉,以提起精神。

  第三种,周围发生的事情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心里不灵动。有人以为这是完全没妄想。什么都不知道了,该不是入“青蛙定”吧?青蛙冬眠,当然什么都不知道了,这不是佛门中的正定。修禅者和凡夫的不同在于,凡夫发现周围有情况,整个注意力会马上扑过去,修禅者尽管也知道周围发生的事,但不会把注意力完全扑过去,虽集中在某一焦点,也没有强烈的指向性。心会慢慢地伸展出去,周边的景象都会映现在心里,心也包容了一切,这叫能所交融,也叫天人合一,是传统文化中最高的心态修养。

  禅定中的掉举

  学佛者通过习戒可以清理身心中那些恶的习惯和负面的情绪,转而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应该努力的地方,比如修定等。修定有昏掉等障碍,掉举有身掉、口掉和意掉,这里主要谈意掉。曾经经历过的事,心里再提起来叫掉举。心如果控制不了强烈的妄想,往往会冲动失态,烦燥不已,这是比较粗重的散乱;随着禅定的不断深入,粗重的妄想得到有效的控制,可内心繁密的妄想还是不绝如缕,这叫轻度散乱;禅定再进一步深入,可以观察到更细微的妄想,如烟如丝,却相当难断掉。心力用粗了,心行反而转粗,不用心力,又容易进入细昏沉,这时已经几乎达到心的最基层了,处于心念将动未动的“行”的位次,心的行动有一个方向,但还没具体地付之行动。这时候,心态偶尔会有“孤起”的念头,即凌空而来,突兀飘出一个细念头,相当于咱们所谓的“灵机一动”,这是创造力的源头,与心念的前后相续无关,也与思维的逻辑性无关。

  当心行到了这样深细的状态,心念轻且细,就像早晨的阳光从窗户射进来,灰尘纷纷扰扰,但不会干扰光线的方向一样,此时,纵然有微细的妄念生起,心也不会受干扰。如此细微的念头,不需要用力气,只要不随不抑即可。此刻,我们可籍此发心,利益一切众生。

  拜佛的利益

  我做小和尚时,每天给六祖大师的真身磕头,某天发现:我们俩长得差不多!你是一个人,我也是一个人,我凭什么要拜你?这个问题曾困扰了我很长时间,后来才明白:其实我是在拜自己。六祖是凡夫成佛,我也是凡夫,在佛性上我们是平等不二的:你能成佛,我也可以。因此,我们在拜六祖时,其实是借六祖这个形象,来督促自己见贤思齐,通过尊敬这个形象来引发自己内心的虔诚与恭敬。恭敬虔诚时,我的心是开放的、柔软的,没有傲慢。所以拜六祖,并不是拜他,而是通过这种礼拜的方式无形地降伏内在的慢心。比如你们给我磕头,是我需要的吗?给我磕头,我也不会因此长得高大帅气一点,所以对我来说,并不需要你们礼拜。而对你们来说,见到我,给我顶礼的时候,内心可以升起恭敬和虔诚的心,这对你们自身有益。这是一种修养,并非偶像崇拜,只是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

  

刊于《佛教观察》总第四期,2009年5月。

  

《禅修杂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