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楞严经文句玄义

  玄义

  重刻大佛顶经玄文序

   性相二宗。犹波之与水。从来不可分隔。而其流弊也。甚至分河饮水。此岂文殊弥勒之过。亦岂马鸣护法之旨哉。谓真如受熏。譬如劫火洞然。虚空安得独冷。谓真如不受熏。譬如劫火洞然时。虚空何尝烂坏。故知得其语脉者。合则双美。失其宗趣者。离则两伤。观大佛顶经第四卷云。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只此一言。两疑冰释。善夫智者大师有言。偏执法性生一切法。何异自生 。偏执梨耶生一切法。何异他生。例而推之。纵谓法性梨耶和合生一切法。何异共生。纵谓非法性非梨耶生一切法。又何异无因缘生。繇此观之。四句无非是谤。倘能妙达无生。不起性计。则四句虽不可说。有四悉檀因缘故。亦可得说。谓真如不思议熏生一切法。谓梨耶是可熏性生一切法。皆无不可。吾乃知智者大师。真悟权实秘要。故能于大佛顶经未来之时。悬合其旨趣若此。此经来时。智者不可复作。习台宗者。昧于唯识。习法相者。迷于圆理。所以众解纷纷。咸失纲要。究义理之攸归。大似蚊咬铁橛。判文字之下落。亦如凿孔栽须。旭于未剃发日。卽会研究此典。每翻旧注。迷闷实多。后因双径坐禅。始解文字之缚。复因数番讲演。深理葛藤之根。并探二宗。融以心镜。直至温陵弘法。方得取笔疾书。脱稿未几。剞劂旋毕。板留甘露戒坛。不能携至江外。兹者幻游普德。略露赃私。诸友固追不已。顿公发意重刊。爰述片言。以为弄引。剖千古未破之籓篱。犯从来严设之禁忌。位卑言高。安免于罪。然在出世君子。谅不以人废言也。

   甲申春日古吴藕益智旭书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玄义卷上(幷序)

  明菩萨沙弥古吴智旭撰述

  菩萨比丘温陵道昉参订

   大佛顶者。卽心自性之理体也。随缘不变。融四科而惟是本真。不变随缘。妙七大而各周法界。喻冰水之始终。惟是湿性。譬太虚之群相。不拒发挥。十界一心。事造与理具。徧摄徧含。一境三谛。横辨与竖历。非并非别。依此成自行因果。故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卽此为化他因果。故名诸菩萨万行首 楞严。因果妙修。全归性具。化他力用。宁隔体宗。二本明而金沙立辨。二义决而华屋有门。圆通旣陈。信方便之无非圣性。圆根旣选。知耳门之独利此方。明诲殷勤。戒乘俱急。道场安立。显密互资。无渐次而立渐次。能历之正助圆彰。卽位次而非位次。所历之转依如幻。精研七趣。只因迷此大佛顶理而妄受轮回。谁达空华无别体。详辨五魔。本求悟此大佛顶理而中途成惑。那知妄想作根原。是诚一代时教之精髓。成佛作祖之秘要。无上圆顿之旨归。三根普被之方便。超权小之殊胜法门。摧魔外之实相正印也。所以一念示人。灭业障如翻大地。依教行道。成菩提如观掌果。智者大师。闻名遥礼。不惮其劳。般剌尊者。剖膊远传。不辞其苦。智旭生逢像季。获遘雄诠。自非大士神功。曷繇染指。特以文圆义妙。旨远趣深。注疏虽多。宗极未立。悲了义之尚隐。痛迷津之孰告。不辞固陋。聊殚隙明。徧采众长。折衷一理。研精竭思。再述玄文。不敢与前人苦较是非。但自向斯经深求脉络。愿我同仁。虚心著眼。必有知其同异浅深。违顺得失者矣。时

   崇祯己卯春三月二十有七日下笔故序。

   将释此经。五重玄义。一释名。二显体。三明宗。四辨用。五教相。释此五重。有通有别。通释七番。具如法华玄义。兹不复出。今别释中。释名为二。先就经中所结五名彰存略。次就今题通别诸字正解释。

   初彰存略者。按经中佛答文殊问名。共有五句。一曰。是经名大佛顶悉怛多般怛罗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今仅存三字略去十八字。以大佛顶三字。全示此经正体。是故须存。此体卽是显密圆诠之所依。亦卽显密圆诠之所显。悉怛多般怛罗无上宝印。密诠不离此体也。十方如来清净海眼。显诠不离此体也。故但存三字。而显密二教之体。摄尽无遗矣。二曰。亦名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徧知海。此名全略。以其单从用立。近而复狭。阿难性尼二人。可以摄入诸菩萨中。菩提徧知二法。可以摄入首楞严中。盖首楞严三昧。为能得能入。菩提心徧知海。为所得所入。能所原自不二故也。三曰。亦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此名全存。以是一经宗要故。四曰。亦名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此亦从体与宗立名。单约密诠。是故俱略。实则还是大佛顶 如来密因义耳。显密本无二体。亦无二宗。故得以显摄密。五曰。亦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此十二字从用立名。略四存八。亦是以显摄密。

   次正解释为二。初通别合释。次分句各释。

   初合释者。一切诸经。皆有通别二名。教行理三。皆论通别。今大佛顶等一十九字。名异众典。故教别。同名为经。故教通。依教起行。为行不同。从一乃至无量。故行别会同常乐。故行通。理虽无名。因门名理。理随于门。四教一十六门入理。故理别。门随于理。一门所入之理。卽一切门理。一切门所入之理。卽一门理。故理通。此约一化以论通别。次约一经。前后诸文能诠相异。故教别。所诠理一。故教通。二十五圣方便多门。故行别。同证圆通。故行通。二十五门各具全理。故理别。一门全理融摄诸门。故理通。更约一题。大佛顶卽理。了义卽教。首楞严卽行。此皆偏举。具论必备。以对经字。任运有通别意。又约一字。所言大者。梵语摩诃。具含三义。谓大多胜。大卽是理。多卽是行。胜卽是教。又理大故。教行亦大。行多故。教理亦多。教胜故。理行亦胜。一字中无量义。一一义中义复无量。况一句。况一题。况一经。 况一切经耶。通别合释竟。

  次分文各释为二。初释别名一十九字。次释通名经字。

  释别名为二。初拣定。二正释。

  拣定者。一切诸经。别名无量。取要言之。不出七种。一单法。二单人。三单喻。四人法。五法喻。六人喻。七人法喻。今经正以人法为名。略兼于喻。法则有性有修。人则有因有果。大佛顶。性法也。密因修证了义万行首楞严。修法也。如来。果人也。诸菩萨。因人也。略兼喻者。佛顶现化。表示众生本具性德。是故显诠名大佛顶经。密诠名大佛顶咒。从所表以立称。亦得名为喻也。

   正释为二。初分句广释。二合辨大途。

   初中三。初释大佛顶。次释如来密因修证了义。后释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初释大佛顶复为三。初约心法略释。次约佛法广释。三约众生法例释。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无差别性。卽是大佛顶性。此之理性。在迷不减。在悟不增。一性一切性。一切性一性。随释一法。徧能通一切法。胡须作此三释耶。特以性德在缠。人莫能晓。如暗室中宝。谁能知者。故必约佛界三德以明其致。而昧者又独让能于佛。故必更 约九界三性以验其同。十界并陈理事悉等。而犹不知两重三千。同居一念。便疑众生法广。佛法太高。故必近约一念三因以识其要。若知心佛众生。的无差别。则言言显谛。句句知宗。为不了者。作此三番解释。又恐滞句乘言者众。说食数宝者多。故今先从近要指南。庶可随文入观。

   初约心法略释者。此大佛顶三字。直指众生现前心性。全彰一经所谈理体也。以吾人现前一念实无分剂。亦无方隅。无有初后。幷无时劫。竖穷横徧。当体绝待。不可思议故名为大经云。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又云。彼不变者。元无生灭。又云。不汝还者。非汝而谁。乃至又云。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等。皆直指此现前一念。当体常徧。无欠无余。譬如一刹那中所见明月。卽是 古 今之月。不可谓是月之少分。又如一点水中所现之月。卽是天上月之全体。不可谓是少分月也。以吾人现前一念。了了常知。不可昬眛。故名为佛。佛者。觉也。经云。如是见性。是心非眼。当知闻觉知性亦复如是。又云。头自动摇。见无所动。手自开合。见无舒卷。又云。觉所觉眚。觉非眚中。又云。闻实云无谁知无 者。乃至其形虽寐。闻性不昬。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销灭等。皆是显出现前一念之觉性也。以吾人现前一念。不可踪迹。不可名状。离过绝非。用无穷尽。贵极无为。不堕诸数。故名为顶。譬如佛顶。虽是妙相。而不可见。经云。惟心与目。今何所在。又云。以何为心。当我拳耀。是故七处无所。相想非体。不可指是。不可指非。旣非明暗色空。亦非觉闻知见等。皆是显此现前一念。本自离一切相故也。从来释此三字。或单约法。谓此法是大觉最胜之顶法。或单约喻。谓喻之以佛顶。使不滞于见相。或单约事。谓繇如来顶中化佛说咒。故得大佛顶名。或单约理。谓大卽法身。佛卽般若。顶卽解脱。譬如担板。各见一边。若知全喻显法。全事表理。则群说纷纷。合之双美。盖如来顶中所现化佛。亦名无为心佛。正表众生本具性德。而此性德。本极尊贵。如转轮圣王。尊为蚁子。虽昬妄颠倒。寻膻阶下。而牀上王体。依然如故。又此性德。旣非有相。亦非无相。喻如佛顶。虽不可见。而非无顶。非无顶。卽如实不空义。故能从顶发辉。现光现化。不可见。卽如实空义。故能超诸戏论。离卽离非。空与不空。义似 有二。体实无二。卽空不空。圆融无二义。故能非遮非照。遮照同时。然则不离一喻。三法宛然。法身大。故无所不统。般若大。故无所不照。解脱大。故无所不融。觉于真谛。故一空一切空。觉于俗谛。故一假一切假。觉于中谛。故一中一切中。一空一切空。空无空相。故无有一法出过于空。一假一切假。假无假相。故无有一法出过于假。一中一切中。中无中相。故无有一法出过于中。三字共显三德而非纵。一字各具三义而非横。不纵不横。名秘密藏。七趣迷此而沉沦。迷亦不失。二乘昧此而枯寂…

《大佛顶楞严经文句玄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