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澄观的佛性思想▪P7

  ..续本文上一页门中更显露无余。法藏认为三乘教之佛性,只是尚未实现的因性,因而说是“有性无起”。而一乘圆教的果性性起,即指法界是毗卢遮那法身佛性之性起,故此“性起”通于依报及正报等一切世间,而一切诸法都是法佛之佛身的显现,这也就是说“性起”是将一切收摄于法佛佛性之中,同时一切诸法也依此而起。此外,法藏在第五定义门中,对于“性起”和“缘起”的差别则说:

  “若此所起似彼缘相,即属缘起,今明所起,唯据净用,顺证(=于)真性,故属性起。”(《探玄记》 T35.405B )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性起”及“缘起”的差别,是就“性”、“相”的差异上说。“性”上所说之“起”,纯属清净境界之显用,但“缘起”之“起”,则是就因缘和合所显的变动之境相,也就是染净交织的现实之境说,而不是依“性起唯净”的果地之境说。不过性起和缘起仍是互为表里、因果,因为“果地性起”摄尽三世间从因至果的一切诸法,自然也包括

  无尽法界缘起。而一般说“缘起”是就因地上说,到了果位则说是“性起”。然而性起无碍,同于法界缘起之无碍,故就这方面来说,无尽法界缘起即同性起。

  6.3 澄观性起说

  《六十华严》的“如来性起”,在《八十华严》中,则译为“如来出现”,但是澄观承继智俨及法藏的性起思想,对“如来性起”的解释,一样是就果地上说如来法身佛性之起现,《华严经疏》:““如来”是有法之人,即三身十身之通称,“出现”是依人之法,果用化用之总名。……三佛圆融十身无碍故,辨应现即显真成,是以晋经(六十华严)名“性起”,性字虽是义加,未爽通理,以应虽从缘不违性故,无不从此法界等流故,以净夺染,性即起故,若离于缘性叵说故,下加性起菩萨表所说故,妄虽即真不顺性故。”( T35.872A )

  澄观比他的前辈们更进一步,他根据《八十华严》的翻译,已经注意到“性起”一词,在翻译的当时,可能有所添加,但澄观以为,这点并未使经文失去原义,而且在义理上,译文所增添的部分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澄观认为毗卢遮那法身的十佛身中,也具有法、报、化三佛身,三身十身圆融无碍,故如来之真身与应化身之间乃是一体,所以应(身)佛出世时,就是真佛的显现。应(身)佛出世,虽待因缘,但他是从清净法界之流而出,因此应佛是以净夺染的从真性而起者。《华严经疏》:“性有二义:一种性义,因所起故;二法性义,真若应皆此生故。”(T35.872B)

  性起的“性”字,如果取种性义的话,便是指如来种性而言;如果取法性义的话,则便是指真佛、应佛所依之法性。然而二义相合的时候,才是如来性起之“性”,因为澄观说:“今此经宗宗于法性,故以法性而为佛性。”(《华严经疏》 T35.630C)

  《华严经疏》中解释“应现即显真”之“性起”时,提出了“应虽须缘,不违性故”等六点说明:“三佛圆融十身无碍故,辨应现即显真成,是以晋经(六十华严)名“性起”,性字虽是义加,未爽通理,以(1.)应虽从缘不违性故,(2.)无不从此法界等流故,(3.) 以净夺染,性即起故, (4.)若离于缘性叵说故,(5.)下加性起菩萨表所说故,(6.)妄虽即真不顺性故。”( T35.872A )这六点在《演义钞》中,澄观又加详细解释:1.“今初立理即不相违门,然出现义,亦名缘起,亦名性起。若取相说,览缘出现故名缘起,谓由众生业感、如来大悲而出现故;八相成道从法性生故名性起。今以从缘无性缘起,即名性起。又净缘起当顺于性,亦名性起。故云:“应虽从缘,不违性故。””( T36.615A )

  本门是说明缘起和性起之不相违。如来应化身出现于世,是由于众生善业所感,或因如来之大悲愿力所致。然而如来应身,从兜率天宫下生,以迄成入灭成道等八相,无非都由法性所生。故从表面来看,应身如来是从因缘而起;论其究竟,则依然是从法性所生,所以是净缘起。但是这净缘起所依的法性,即是无性,或说就是空性,是故“性起”,即指从“空性”而起。2.“疏:“无不从此法界流故”者,第二引梁论证成,即相成门,明性成于缘故,此性起有二义:一从缘无性而为性起,二法性随缘故性起。前段即初义,后段即今义。(T36.615A)

  上一门从无性之“性”说性起,应身缘起无性等于性起之无性,是故缘起和性起在理上没有违逆处。本门则指,一切诸法无非法性随缘而起,澄观引用梁真谛所译《摄大乘论》“法界所流”(注41)的说法,显示法性作为性起万法的根源义。同时法性要成就万法之时,则亦必须法性的“不变随缘”方能起现。法性自身并非凝然不动的真如而已,所以“性起”与“缘起”不仅不相违背,而且还是彼此相成的。3.“疏:“以净夺染性即起”者,第三明相夺门,亦是通妨。谓有问言:性起唯净,缘起通染,云何缘起即是性起?故为此通,谓缘起有二:一染,二净。净谓如来大悲菩萨万行等;染者谓众生惑业等。若以染夺净则属众生,故唯缘起,今以净夺染唯属诸佛,故名性起。”(T36.615A)性起唯净,缘起则通于染净。就缘起门而言,净缘起时就是佛,染缘起时则为众生。以染夺净时则唯是众生,且唯是“缘起”;以净夺染时则唯是诸佛,称为“性起”。由此可知性起是以净夺染之唯净,而非绝于染污之唯净,因为一心,即具有染净二义。(注42)4.“疏:“若离于缘,性叵说故”者,即第四是相即门,亦是通妨。谓有问言:缘起约事,性起约理,如何相即?故为此通,从缘无性方显性起,又由见缘推知性起,若离于缘,复论何性?离缘有性是断空故。(T36.615A-B)

  虽然诸佛佛性、法性是作为性起的源,但这佛性、法性,也只是缘起的空性,是故没有离于因缘之外的自性,有的只是这个缘起无自性的空性。如果离于因缘之外,事法别有自性的话,因为其自性是为实性,所以其无常断灭便不是因缘离散的缘灭了,而是因为实有断灭自性,且依这断灭性而使事灭毁坏解消。这样一来,事法除了存有性之外,另外便还具有断灭性,便成二重自性。而万法空性之空,便变成事法破坏之空,而不是因缘离散的空,因此澄观称之为“断空”。至于缘起和性起,看虽有理事的差别,但因“理”是空性,“事”也是空性,理事同为空性,因此才成为相即无碍。5.“疏:“下加性起者”,即第五段引当经证,即以人表法门。(T36.615B)

  这段是指《华严起》中性起妙德菩萨所说,即是“应现即显真”之“性起”的经证。 6.“疏:“妄虽即真”下,第六以妄隐真门,亦是解妨。妨云:若缘即性,妄本自空,体即性,何以不得染夺净耶?故为此通,净缘顺性,染缘违故。故《璎珞》云:始起一想住于缘,顺第一义谛为善,违背为恶。”(T36.615B)

  澄观认为,虽然“妄”无自体,其性自空,但是净缘才是顺性,染缘起则是违背佛性、法性,所以“性起”只可以是以净夺染的净缘起,不可以是以染夺净的染缘起。总括澄观上述六门,可以归纳出澄观的性起思想具有如下的几个特质:1.性起是十身三身相即圆融之毗卢遮那如来佛性、法性之缘起。2.如来佛性、法性之起现方式,依照澄观的真如观来看,是不变随缘,是现象即真如,是理事无碍的境界。

  3.性起是就如来果地上说,是唯净之缘起。4.性起唯净之净缘起,是以净夺染之唯净,不是完全绝于染污之唯净,故说性不离缘,而如来不断性恶。5.性起之性即是因缘之性,也即是空性。第七节 佛性与修证--真心观经过以上的解析,我们逐渐明白,澄观的华严思想中,所具有的一些重要成分。就华严自宗而言,圆融无碍、果地性起等思想的继承,自不待言,但他与前辈法藏的最重要差别,在于澄观是一个更为彻底的唯心论者。“心”观念之于澄观思想的重要性,乃是居枢钮之位,因为澄观的“心”,是通于依、正,通于染、净,通于一切诸法,是绝对的心体。佛与众生由此心体平等不二,泯除了彼此的差别。

  澄观彻底唯心论的建构,有不少成分是源自《大乘起信论》,尤其是“真如心”、“心真如”这些的概念。然而真如心不再是传统的清净心,此真如一心也开染净二门,所以澄观“心”的内容,变得愈加宽广。而心具染污义,是澄观的思路逐渐向天台性具染净的方向修正的证据,所以湛然“如来不断性恶”的命题,便理所当然地被澄观所承认。

  更由于澄观“心性”概念,被扩大至无所不该,所以佛心、佛性即同法性,因此湛然“无情有性”的命题也同样被澄观所接受。澄观的“心性”是佛与众生之真实本体,同时它也是法界万法存在的根源,并为一切诸法染、净缘起之关键,也是修证成佛的根本依据,因此他才说:“知即心体”(《华严经疏》 T35.612B )。同时他又依《起信论》“心体离念”的本觉思想,来解释“心性”不是一般的了别之知,而是真如的智性。

  既然澄观赋予“心性”如斯重要的地位,是故《华严经疏》:“佛、佛所乘,同观心性,万善齐修,自始至终,更无异径,故云一道。”( T35.611A )“观心”本就是修行的诸般法门之一,但是澄观所指的“心性”,郤不是指当下一念心而言,而是观那唯一而绝对的心性之体,是智境一如、能所不二的真如心性。因为在彻底唯心论的前提下,一切诸法都收归心性,是故“心性”不只是有情众生之“心性”,同是也是法界全体之“心性”。《演义钞》解释:“疏:“同观心性”者,即正道之一,是唯一之一,法性不并真故。“万行齐修”者,义兼正助,千佛同辙今古不易之一道也,即明流类相同为一,非一二三四数之一也。”( T36.258C-259A )

  “心性”即是法界心、法界性,这打破了心境…

《澄观的佛性思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