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道元禅师的佛性思想(释恒清)▪P11

  ..续本文上一页方面参阅傅伟勋,《道元》,东大图书,1996年。

  注6大久保道舟编,《道元禅师全集》下卷,筑摩书局,1970年,页364。

  注7十三世纪前后的鐮仓佛教出现了多位关键性人物:荣西(1141-1215)两次入宋学禅后,创立日本临济宗。法然(1133-1212)开创净土宗,其徒亲鸾(1173-1262)更强调他力念佛思想,而成为净土真宗之始祖。日莲(1222-1282)专修「南无妙法莲华经」唱题,被尊为日莲宗开创祖师。

  注8《永平寺三祖行业记》,收于河村孝道编《诸本对校.永平开山道元禅师行状建撕记》大修馆书局,1975,页158。

  注9《道元禅师全集》下卷,页471。

  注10据云八大山人石涛,有一天因观叶落悟无常而后出家的,可谓相当特殊的因缘。

  注11根据《三祖行业记》所载,道元慈母临终前,曾嘱他日后剃发染衣,修行佛法,为父母祈福,更求菩提,以救众生之业苦。

  注12河村孝道编,《诸本对校‧永平开山道元禅师行状建撕记》,页10。河村依撰写年代的顺序,详细对校了明州本(天文本)、瑞长本(天正本)、延宝本(松平文库本)、门子本(元录本)、元文本(祖山本)、面山订补本(流布本‧宝历本)。

  注13道元于建保二年(一二一二年)向公胤提出他的疑问时,公胤建议他「虽有宗义恐不尽理,须参建仁寺荣西。」

  注14《道元禅师全集》下卷,页471。

  注15Takashi Jodera, Dogen”s Formative Years in China, p.36。小寺隆孝的猜测可能就是事实,因为根据古代丛林挂单规定,学僧必须持有戒碟,方准挂单参学。

  注16道元对中国丛林的典座制度印象深刻,他描述说:「斋粥如法辨了,安置案上,典座搭袈裟展坐具,先望僧堂焚香九拜,拜了乃发食也。经一日夜调辨斋粥,无虚度光阴。有实排备,举动施为,自成圣胎长养之业,退步翻身,便是大众安乐之道也。」相对于此,道元批评日本佛教说:「我今日本国,佛法名字闻来己久,然而僧食如法作之言,先人不记,先德不教,况乎僧食九拜之礼未梦见在。国人谓:僧食之事,僧家作食法之事,宛如禽兽,食法实可生怜,实可生悲。」(《道元禅师全集》下卷,页298。)

  注17以上有关道元与老典座的故事和对话,系引自《典座教训》,收于大久保道舟编《道元

  禅师全集》下卷,页298-299。

  注18有关如净之禅法与思想,参阅镜岛元隆,《天童如净禅师研究》,春秋社,1983。

  注19《宝庆记》原文如下:「道元幼年发菩提心,在本国访道诸师,聊识因果之所由。虽然

  如是,未明佛法僧之实归,徒滞名相之怀。后入千光禅师之室,初闻临济之宗风。今随全法师而入炎宋。航海万里,任幻身于波涛,遂达大宋,得投和尚之法席,盖是宿福之庆幸也。和尚大慈大悲,外国远方之小人所愿者,不拘时候,不具威仪,频频上方丈,欲拜问愚怀。无常迅速,生死事大,时不待人,去圣必悔。本师堂上大和尚大禅师,大慈大悲,哀愍听许道元问道问法。伏冀慈照,小师道元百拜叩头上覆。」(池田鲁参,《宝庆记:道元入宋求法-》,大东出版社,1989)

  注20如净曾对道元有如此的期许:「你虽是从生,颇有古貌,直须居深山幽谷,长养佛祖圣胎,必至古德之证处也。」于时,道元起而拜如净足下。如净唱云:「能礼(道元)所礼(如净)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道元感泪沾襟。可见二人感应道交之情。(池田鲁参,《宝庆记》,页156。)

  注21《道元禅师全集》下卷,页256。

  注22据《建撕记》所载「身心脱落」是道元开悟的关键语。有一天如净训斥一个坐禅打瞌睡的学僧:「夫参禅者,身心脱落。袛管打睡作么?」,道元闻言豁然大悟,随后到方丈室向如净礼拜答谢。如净问礼拜何来,道元说:「身心脱落来」。如净加以印证说:「身心脱落,身心脱落。」道元回答:「这个是暂时技俩,和尚莫可乱印」。如净答:「我不乱印尔」。道元即问:「如何是不乱印底事?」如净答曰:「脱落脱落」。如净对道元说「身心脱落,身心脱落」,即是要道元脱落「脱落」。也就是说如净要道元不断地脱落「脱落」,放下「放下」,使「修」「证」彼此相互强化。

  注23池田鲁参,《宝庆记》,页159。

  注24同上注。

  注25道元曾请问如净说:「近代疑者云:『三毒即佛法,五欲即祖道』,若除彼等,还同小乘。」如净回答曰:「若不除三毒五欲等者,一如瓶沙王国阿阇世王之诸外道辈。佛祖之儿孙,若除一盖一欲,则巨益也,与佛祖相见之时节也。」(《宝庆记》,页 160。)

  注26〈现成公案〉篇,《正法眼藏注解全书》,佛教大系完成会编,大正十五年,第一册, 页238。(本文《正法眼藏》各篇之原文,均引自此书所收《却退一字参》,以下简称《全书》。)

  注27《宝庆记》,页151。

  注28自然外道是古代印度诸外道之一,主张万事万物系自然无因而有,非由因缘所生,末

  伽梨拘赊梨子(Maskari-gowahi-putra)和阿奢多翅舍钦婆罗(Ajita-kesa kambala)均属自然外道。

  注29〈办道话〉篇《全书》,第一册,页75。

  注30同上,页65。

  注31《道元禅师全集》下卷,页18。

  注32道元回日后弘化的详细情形己有许多研究,而且与本文无直接关系,故不重述。可参阅大久保道舟,《道元禅师传研究》;傅伟勋《道元》;Hee-ji kim, Dogen kigen─Mystical Realist.

  注33《增支部》曰:「比丘众,此心极光净,而客随烦恼杂染,无闻异生不如实解,我说无闻异生无修心故」。

  注34《大毗婆沙论》卷22,《大正藏》卷27,页110上。

  注35《成实论》卷3,《大正藏》卷32,页258中。

  注36《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藏》卷8,页537中。

  注37同上。

  注38《大智度论》卷63,《大正藏》卷25,页508下。

  注39同上。

  注40有关如来藏思想的研究,参阅印顺,《如来藏之研究》,正闻出版社,1981。高崎直道《如来藏思想形成》,东京:春秋社,1974。

  注41Takasaki Jikido, “Dharmata, Dharmadhatu, Dharmakaya and Buddhadhatu-Structure of the Ultimate Value in Mahayana Buddhism,” Indogaku Bukkyo Gaku Jenkyo, Vol.14,March, 1966, pp.78-94。筱田正成,〈「佛性」原语〉,《印度学佛教学研究》卷11,1963,页223-226。

  注42《释摩诃衍论》相传为龙树对《大乘起信论》之注解,宗密之《圆觉经略疏钞》曾加以引用。但是自古以来,其真伪问题就争议不断。贤憬(705-793)、宝地房证真(十二世纪末)等曾判其为伪撰。

  注43《大正藏》卷77,页371上。

  注44《金刚顶经开题》,《大正藏》卷61,页3上。

  注45有关日本天台本觉思想的文献、典籍解说、历史发展等,参阅多田厚隆等人编,《天台本觉论》,《日本思想大系》第九册,岩波书店,1973年;山内舜雄,《道元天台本觉法门》,大藏出版社,1985。

  注46《天台法华宗牛头法门要纂》,收于《天台本觉论》,1973,页329-330。

  注47同上,页134。

  注48同上,页383。

  注49同上,页535-536。

  注50《大日本佛教全书》卷17,页40。

  注51参阅山内舜雄,《道元禅天台本觉法门》,718-744页;庵谷行亨,〈宝地房证真 本觉思想批判〉,收于浅井圆道编,《本觉思想源流展开》,平乐寺书店,1991。

  注52高崎直道,《道元的佛性论》,收于镜岛元隆编,《道元思想特征》,春秋社,1988,页108-109。

  注53〈佛性〉篇,《全书》,第三卷,页295。

  注54同上。

  注55《大般涅槃经》,《大正藏》卷12,页492上。世亲所著的《涅槃经本有今无偈论》中,对此偈有很清楚的解释,他说:「本无今有者,若前是无本而今有,有者则无得解脱。前烦恼未起,则是离解脱,而后生烦脑,则无解脱。若前无今有者,最极无生当应得生,如空生花。」(《大正藏》卷26,页281中-下)

  注56《大般若经》卷403〈观照品〉说:「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菩萨摩诃萨,不为神境智通故,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不为天耳、他心、宿住、随念、天眼、漏尽、智通故,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何以故?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菩萨摩诃萨,尚不见般若波罗蜜多,况见菩萨及诸如来六神通事。」(《大正藏》卷7,页16上-中)。

  注57〈佛性〉篇,页295。

  注58同上,页293。

  注59《景德传灯绿》卷5,《大正藏》卷51,页240下。

  注60〈佛性〉篇,页296。

  注61同…

《道元禅师的佛性思想(释恒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