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方面參閱傅偉勳,《道元》,東大圖書,1996年。
注6大久保道舟編,《道元禅師全集》下卷,築摩書局,1970年,頁364。
注7十叁世紀前後的鐮倉佛教出現了多位關鍵性人物:榮西(1141-1215)兩次入宋學禅後,創立日本臨濟宗。法然(1133-1212)開創淨土宗,其徒親鸾(1173-1262)更強調他力念佛思想,而成爲淨土真宗之始祖。日蓮(1222-1282)專修「南無妙法蓮華經」唱題,被尊爲日蓮宗開創祖師。
注8《永平寺叁祖行業記》,收于河村孝道編《諸本對校.永平開山道元禅師行狀建撕記》大修館書局,1975,頁158。
注9《道元禅師全集》下卷,頁471。
注10據雲八大山人石濤,有一天因觀葉落悟無常而後出家的,可謂相當特殊的因緣。
注11根據《叁祖行業記》所載,道元慈母臨終前,曾囑他日後剃發染衣,修行佛法,爲父母祈福,更求菩提,以救衆生之業苦。
注12河村孝道編,《諸本對校‧永平開山道元禅師行狀建撕記》,頁10。河村依撰寫年代的順序,詳細對校了明州本(天文本)、瑞長本(天正本)、延寶本(松平文庫本)、門子本(元錄本)、元文本(祖山本)、面山訂補本(流布本‧寶曆本)。
注13道元于建保二年(一二一二年)向公胤提出他的疑問時,公胤建議他「雖有宗義恐不盡理,須參建仁寺榮西。」
注14《道元禅師全集》下卷,頁471。
注15Takashi Jodera, Dogen”s Formative Years in China, p.36。小寺隆孝的猜測可能就是事實,因爲根據古代叢林挂單規定,學僧必須持有戒碟,方准挂單參學。
注16道元對中國叢林的典座製度印象深刻,他描述說:「齋粥如法辨了,安置案上,典座搭袈裟展坐具,先望僧堂焚香九拜,拜了乃發食也。經一日夜調辨齋粥,無虛度光陰。有實排備,舉動施爲,自成聖胎長養之業,退步翻身,便是大衆安樂之道也。」相對于此,道元批評日本佛教說:「我今日本國,佛法名字聞來己久,然而僧食如法作之言,先人不記,先德不教,況乎僧食九拜之禮未夢見在。國人謂:僧食之事,僧家作食法之事,宛如禽獸,食法實可生憐,實可生悲。」(《道元禅師全集》下卷,頁298。)
注17以上有關道元與老典座的故事和對話,系引自《典座教訓》,收于大久保道舟編《道元
禅師全集》下卷,頁298-299。
注18有關如淨之禅法與思想,參閱鏡島元隆,《天童如淨禅師研究》,春秋社,1983。
注19《寶慶記》原文如下:「道元幼年發菩提心,在本國訪道諸師,聊識因果之所由。雖然
如是,未明佛法僧之實歸,徒滯名相之懷。後入千光禅師之室,初聞臨濟之宗風。今隨全法師而入炎宋。航海萬裏,任幻身于波濤,遂達大宋,得投和尚之法席,蓋是宿福之慶幸也。和尚大慈大悲,外國遠方之小人所願者,不拘時候,不具威儀,頻頻上方丈,欲拜問愚懷。無常迅速,生死事大,時不待人,去聖必悔。本師堂上大和尚大禅師,大慈大悲,哀愍聽許道元問道問法。伏冀慈照,小師道元百拜叩頭上覆。」(池田魯參,《寶慶記:道元入宋求法-》,大東出版社,1989)
注20如淨曾對道元有如此的期許:「你雖是從生,頗有古貌,直須居深山幽谷,長養佛祖聖胎,必至古德之證處也。」于時,道元起而拜如淨足下。如淨唱雲:「能禮(道元)所禮(如淨)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道元感淚沾襟。可見二人感應道交之情。(池田魯參,《寶慶記》,頁156。)
注21《道元禅師全集》下卷,頁256。
注22據《建撕記》所載「身心脫落」是道元開悟的關鍵語。有一天如淨訓斥一個坐禅打瞌睡的學僧:「夫參禅者,身心脫落。袛管打睡作麼?」,道元聞言豁然大悟,隨後到方丈室向如淨禮拜答謝。如淨問禮拜何來,道元說:「身心脫落來」。如淨加以印證說:「身心脫落,身心脫落。」道元回答:「這個是暫時技倆,和尚莫可亂印」。如淨答:「我不亂印爾」。道元即問:「如何是不亂印底事?」如淨答曰:「脫落脫落」。如淨對道元說「身心脫落,身心脫落」,即是要道元脫落「脫落」。也就是說如淨要道元不斷地脫落「脫落」,放下「放下」,使「修」「證」彼此相互強化。
注23池田魯參,《寶慶記》,頁159。
注24同上注。
注25道元曾請問如淨說:「近代疑者雲:『叁毒即佛法,五欲即祖道』,若除彼等,還同小乘。」如淨回答曰:「若不除叁毒五欲等者,一如瓶沙王國阿阇世王之諸外道輩。佛祖之兒孫,若除一蓋一欲,則巨益也,與佛祖相見之時節也。」(《寶慶記》,頁 160。)
注26〈現成公案〉篇,《正法眼藏注解全書》,佛教大系完成會編,大正十五年,第一冊, 頁238。(本文《正法眼藏》各篇之原文,均引自此書所收《卻退一字參》,以下簡稱《全書》。)
注27《寶慶記》,頁151。
注28自然外道是古代印度諸外道之一,主張萬事萬物系自然無因而有,非由因緣所生,末
伽梨拘賒梨子(Maskari-gowahi-putra)和阿奢多翅舍欽婆羅(Ajita-kesa kambala)均屬自然外道。
注29〈辦道話〉篇《全書》,第一冊,頁75。
注30同上,頁65。
注31《道元禅師全集》下卷,頁18。
注32道元回日後弘化的詳細情形己有許多研究,而且與本文無直接關系,故不重述。可參閱大久保道舟,《道元禅師傳研究》;傅偉勳《道元》;Hee-ji kim, Dogen kigen─Mystical Realist.
注33《增支部》曰:「比丘衆,此心極光淨,而客隨煩惱雜染,無聞異生不如實解,我說無聞異生無修心故」。
注34《大毗婆沙論》卷22,《大正藏》卷27,頁110上。
注35《成實論》卷3,《大正藏》卷32,頁258中。
注36《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藏》卷8,頁537中。
注37同上。
注38《大智度論》卷63,《大正藏》卷25,頁508下。
注39同上。
注40有關如來藏思想的研究,參閱印順,《如來藏之研究》,正聞出版社,1981。高崎直道《如來藏思想形成》,東京:春秋社,1974。
注41Takasaki Jikido, “Dharmata, Dharmadhatu, Dharmakaya and Buddhadhatu-Structure of the Ultimate Value in Mahayana Buddhism,” Indogaku Bukkyo Gaku Jenkyo, Vol.14,March, 1966, pp.78-94。筱田正成,〈「佛性」原語〉,《印度學佛教學研究》卷11,1963,頁223-226。
注42《釋摩诃衍論》相傳爲龍樹對《大乘起信論》之注解,宗密之《圓覺經略疏鈔》曾加以引用。但是自古以來,其真僞問題就爭議不斷。賢憬(705-793)、寶地房證真(十二世紀末)等曾判其爲僞撰。
注43《大正藏》卷77,頁371上。
注44《金剛頂經開題》,《大正藏》卷61,頁3上。
注45有關日本天臺本覺思想的文獻、典籍解說、曆史發展等,參閱多田厚隆等人編,《天臺本覺論》,《日本思想大系》第九冊,岩波書店,1973年;山內舜雄,《道元天臺本覺法門》,大藏出版社,1985。
注46《天臺法華宗牛頭法門要纂》,收于《天臺本覺論》,1973,頁329-330。
注47同上,頁134。
注48同上,頁383。
注49同上,頁535-536。
注50《大日本佛教全書》卷17,頁40。
注51參閱山內舜雄,《道元禅天臺本覺法門》,718-744頁;庵谷行亨,〈寶地房證真 本覺思想批判〉,收于淺井圓道編,《本覺思想源流展開》,平樂寺書店,1991。
注52高崎直道,《道元的佛性論》,收于鏡島元隆編,《道元思想特征》,春秋社,1988,頁108-109。
注53〈佛性〉篇,《全書》,第叁卷,頁295。
注54同上。
注55《大般涅槃經》,《大正藏》卷12,頁492上。世親所著的《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中,對此偈有很清楚的解釋,他說:「本無今有者,若前是無本而今有,有者則無得解脫。前煩惱未起,則是離解脫,而後生煩腦,則無解脫。若前無今有者,最極無生當應得生,如空生花。」(《大正藏》卷26,頁281中-下)
注56《大般若經》卷403〈觀照品〉說:「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菩薩摩诃薩,不爲神境智通故,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爲天耳、他心、宿住、隨念、天眼、漏盡、智通故,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何以故?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菩薩摩诃薩,尚不見般若波羅蜜多,況見菩薩及諸如來六神通事。」(《大正藏》卷7,頁16上-中)。
注57〈佛性〉篇,頁295。
注58同上,頁293。
注59《景德傳燈綠》卷5,《大正藏》卷51,頁240下。
注60〈佛性〉篇,頁296。
注61同…
《道元禅師的佛性思想(釋恒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