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道元禅師的佛性思想(釋恒清)▪P12

  ..續本文上一頁上。

  注62《佛性論》,《大正藏》卷31,頁787中。

  注63〈佛性〉篇,頁296-297。

  注64《楞伽經》中大慧菩薩請問佛陀曰:「世尊,修多羅說如來藏自性清淨,轉叁十二相,入于一切衆生身中,如大價寶,垢衣所纏,如來之藏常往不變,亦複如是,而陰界入垢衣所纏,貪欲恚癡不實妄想塵勞所汙,一切諸佛所演說。雲何世尊,同外道說我言有如來藏耶?世尊!外道亦說有常作者,離于求那周遍不滅。」(《大正藏》卷16,頁489上-中)

  注65「批判佛教」起自日本學者谷憲昭與松本史朗兩人認爲佛性(本覺說)是「場所哲學」(topical philosophy)的一種「基體論」(dhatuvada),有違佛教空與緣起的基本教義。參閱谷憲昭,《本覺思想批判》,大藏出版社,1989;谷憲昭,《批判佛教》,大藏出版社,1990;松本史朗,《緣起空》,大藏出版社,1989; Jamie Hubbard & Paul Swanson, eds, Pruning the Bodhi Tree: the Storm Over Critical Buddhism,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7。

  注66〈佛性〉篇,頁297。

  注67〈即心是佛〉篇,《全書》卷一,頁356-357。此語錄出自《景德傳燈錄》卷28。

  注68《佛性論》定義「佛性爲二空所顯真如」。 《楞伽經》則將佛性(如來藏)與「空、無相、無願、如、法身、涅槃、不生不滅」等視爲同義語。

  注69參閱世親撰,《佛性論》,《大正藏》卷31,頁788下-793上。

  注70〈佛性〉篇,頁299。

  注71《金七十論》,《大正藏》卷54,頁1246下-1247上。

  注72《大般涅槃經》卷24,《大正藏》卷12,頁760中。

  注73〈佛性〉篇,頁300。

  注74《大般涅槃經獅子吼菩薩品》卷28,《大正藏》卷12,頁532上。

  注75《景德傳燈錄》卷9,《大正藏》卷51,頁264中。

  注76《聯燈會要》卷6,《卍續藏經》卷136,頁270下。

  注77道元將《聯燈會要》的「時節若至」,解釋成「時節既至」,並不見得就如傅偉勳所說的是道元「天才的誤讀」,因爲《景德傳燈錄》即是用「時節既至」。參閱傅偉勳,《道元》,東大書局,1996,頁139。

  注78〈佛性〉篇,頁302。

  注79〈辦道話〉,《全書》,第一卷,頁68。

  注80參閱Masao Abe,“Dogen on Buddha Nature,”in A Study of Dogen, ed. by Steven Heine, New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2, pp.69-76。此篇文章的中譯,參閱王雷泉,〈道元論佛性〉,《內明》。第190-193期,1988.01-04。

  注81〈有時〉篇,《全書》,第二卷,頁59。

  注82〈佛性〉篇,頁303-304。

  注83〈有時〉篇,頁57。

  注84參閱傅偉勳,《道元》,頁119-120。

  注85〈有時〉篇,頁57。

  注86〈有時〉篇,頁56。

  注87《景德傳燈錄》卷一,《大正藏》卷51,頁209下。

  注88〈佛性〉篇,頁305。

  注89同上。

  注90「六神通」指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

  注91「六神通」、「波羅蜜」是傳統佛教術語,但典籍中未見有「六神通波羅蜜」一詞,道元把六神通與波羅蜜結合,付予大乘「究竟」的意義。

  注92文殊問無著:「近離甚處?」著雲:「南方。」殊雲:「南方佛法,如何住持?」著雲:「末法比丘,少奉戒律。」殊雲:「多少衆?」著雲:「或叁白,或五百。」無著問文殊:「此間佛法,如何住持?」殊雲:「凡聖同居,龍蛇混雜。」著雲:「多少衆?」殊雲:「前叁叁後叁叁。」(《聯燈會要》卷29,《卍字續藏經》卷136,頁464上。)

  注93龐居士坐次問(其妻)靈照雲:「古人道:『明明百草頭,明明祖師意』你作麼生?」照雲:「老老大大,作這個語話。」士曰:「爾作麼生?」照雲:「明明百草頭,明明祖師意。」士乃大笑。(《龐居士語錄》卷中,《卍續藏經》卷120,頁31。)

  注94〈佛性〉篇,頁323-324。

  注95〈即心是佛〉篇,頁358。

  注96同上,頁359-361。

  注97〈佛性〉篇,頁294。

  注98《大乘玄論》卷3,《大正藏》卷45,頁40下。

  注99 同上。

  注100 《探玄記》卷16,《大正藏》卷35,頁405下。

  注101《大般涅槃經》卷36,《大正藏》卷12,頁581上。

  注102《金剛》,《大正藏》卷46,頁782上。

  注103同上,頁784中。

  注104〈佛性〉篇,頁324。

  注105〈佛性〉篇,頁306,或參閱《景德傳燈錄》卷叁,四祖、五祖章。

  注106〈佛性〉篇,頁308。

  注107《大般涅槃經》卷27,《大正藏》卷12,頁523中。

  注108「空裏一片石」出自《景德傳燈錄.石霜章》:僧問:「如何是西來意?」師曰:「空中一片石。」(《大正藏》卷51,頁320下。)

  注109傅偉勳,《道元》,頁142-143。

  注110〈佛性〉篇,頁310。此典故出自《景德傳燈錄》卷叁。

  注111同上。

  注112〈佛性〉篇,頁311。

  注113同上,頁325。

  注114同上。

  注115《百丈廣錄》卷叁,收于藍吉富主編《禅宗全書》第39冊,頁84。百丈認爲應以有無雙遣的說法,達到無戲論的無分別智,否則即成四謗:若說有即增益謗,若說無即損減謗,若說亦有亦無,即相違謗,若說非有非無即戲論謗。

  注116《佛性》篇,頁327。

  注117同上,頁329。

  注118出自《景德傳燈錄》卷五,《大正藏》卷51,頁239上。

  注119凡夫二乘各有四倒:凡夫外道認爲世間是「常樂我淨」,此爲四顛倒。二乘認爲涅槃永寂,而無「常樂我淨」,此亦爲顛倒,合爲「八倒」。

  注120《景德傳燈錄》卷五,《大正藏》卷51,頁239上。

  注121參閱拙著,〈大般涅槃經的佛性說〉,《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一期,1996,頁31-88。

  注122〈佛性〉篇,頁315。

  注123同上。

  注124參閱Masao Abe, A Study of Dogen: His Philophy and Religion, p.60。

  注125〈佛性〉篇,頁315-316。

  注126〈佛性〉篇,頁316。

  注127參閱Masao Abe,A Study of Dogen: His Philophy and Religion, p.61。

  注128從形而上而言,這個問題就是《大乘起信論》中試圖會通的「自性不染而染,染而不染」(本覺與無明)的問題,也是《勝鬘經》所說有二法難可了知:一即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汙,一即染汙中有自性清淨心。

  注129池田魯參,《寶慶記─道元的入宋求法-》,大東出版社,平成元年,頁180。

  注130〈辦道話〉篇,頁71。

  注131同上,頁63。

  注132同上,頁74-75。

  注133同上,頁75。

  注134阿部正雄在探討道元「修證一等」修證觀的一篇文章中,把佛性(法性)稱爲「基礎」(ground),參閱Masao Abe, “The Oneness of Practice and Attainment: Implications for the Reason between Means and Ends,” 收于William LaFleur主編的Dogen Studies,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5, pp.99-111。爲了避免將「基礎」誤認爲實體性的本體,改稱爲「先天依據」。

  注135傅偉勳指出始覺門是「修證兩橛觀」,其實天臺的本覺門亦如是,只是兩者的角度各有不同。參閱傅偉勳,《道元》,頁214。

  注136〈安居〉篇,《全書》卷8,頁651。

  注137〈行持〉篇,《全書》卷4,頁461。

  注138〈叁十七品菩提分法〉篇,《全書》卷8,頁338。

  注139日本學者鏡島元隆在他的《天童如淨禅師研究》中,對道元的修證觀有其獨特看法。他指出始覺門持「修證雖是不二,但要修必向證」的修證觀,而本覺門持「修證既是不二,故要證必向修」。他認爲道元所持的修證觀屬于後者。其實,嚴格來說,道元的修證觀應是超越始覺門和本覺門的修證觀。不過,鏡島對道元與如淨修證觀的關系,有很深入的觀察。他說道元的「本證妙修的修證觀確是如實承受如淨思想而有;但我們應該說,那並不是站立在中國宋代禅的修證觀背景上面的如淨本身的主場所成立的,而是以站在日本天臺本覺門的背景的道元禅師爲催化劑,從如淨之中喚醒而成的修證觀。」參閱鏡島元隆,《天童如淨禅師研究》,春秋社,1983,頁122…

《道元禅師的佛性思想(釋恒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