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道元禅师的佛性思想(释恒清)▪P3

  ..续本文上一页自性清净心含「空」与「不空」两个层面有很大不同。再者,《大智度论》说﹕「以人畏空,故言清净」, 注39把心清净说视为方便说,也与真常说的根本意趣相左。

  将心性本净的理论体系化的是在三世纪左右兴起的如来藏学说。 注40「如来藏」(Tathagatagarbha)一词渐渐取代了自性清净心。如来藏是如来与藏的复合字。如来含有「如去」(tatha-gata)和「如来」(tatha-agata)两个意义。前者意指修「如」实法而「去」(由生死去涅槃),后者意指乘「如」实法而「来」(由涅槃来生死)。「藏」亦有二义﹕胎(儿)藏和母胎。因此,如来藏可以意谓如来的母胎(蕴育新的生命),或胎儿如来(已蕴育出的新生命)。前者象征如来的「因性」,后者象征如来的「果性」。从如来藏这二个最原始的字义,发展出后来所谓的「自性清净」(prakrti-viwuddhi)和「离垢清净」(vaimalya-viwuddhi)、「本有」和「始有」、「本觉」和「始觉」等相对的概念。在这些概念的发展过程中,被加上了推衍性的诠释(如日本天台宗的本觉思想),这也就是道元疑团的所在。

  有关如来藏思想的经论为数不少,但主流者有《如来藏经》、《不增不减经》、《胜鬘夫人经》、《宝性论》等。《如来藏经》是奠定如来藏说基础架构最重要的经典。虽然其篇幅极小,但主体相当明确,经中以九种譬喻,直指如来藏学系的中心思想「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不增不减经》从众生界的不增不减说明如来藏的空义、不空义、平等义,其文约义精,近于论

  221页

  典的体裁,是如来藏学义理的重要依据。《胜鬘夫人经》强调「正法」(一乘)的殊胜,从阐明一乘而说到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且首度以「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说明如来藏,深具特色。《宝性论》是代表如来藏学的集大成论典。它广引各种经论,从佛宝、法宝、僧宝、佛性、菩提、功德、业(七金刚句)等层面,详论如来藏思想,尤其以「法身遍满、真如无差别、实有佛性」三义来解释「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更突显其特色。

  除了以上主流的三经一论之外,《大般涅槃经》也是阐扬如来藏的要典,对中国和日本佛教影响更为深远。在《大般涅槃经》中,「佛性」一词取代了如来藏。虽然佛性和如来藏意义相通,但佛性并不是译自tathagatagarbha、buddhata、或buddhatva。根据一些学者对照有佛性一词的梵文和藏文原典,发现「佛性」是译自buddhadhatu(佛界)。 注41 Buddhadhatu含有二义﹕(1)佛之体性﹕the nature (dhatu=dhamata, 界=法性) of the Buddha,(2)佛之因性﹕the cause (dhatu=hetu,界=因) of the Buddha。以前者而言,佛性是诸佛的本质,也是众生之能成佛的先天性依据,而后者是众生能真正成佛的动力。因此,针对前者,《涅槃经》大谈「如来常住无有变异」和「常乐我净涅槃四德」,而针对后者,则强调「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至于悉有佛性和究竟成佛是否有必然关系,则留下了很大可讨论的空间。《涅槃经》一方面主张隐含「有」意味的「如来常住论」、「涅槃四德」,另一方面将中道「第一义空」解释为「正因佛性」,也是很值得注意的教义。

  《涅槃经》固然是中国佛教佛性思想最重要的依据,但是在它整个思想的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是《大乘起信论》。《起信论》的中心教义可综合为「一心,二门,三大,四信,五行」。「一心」是指「众生心」,即是众生本具的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它同时蕴含着二方面的属性(二门)﹕清净本然的「心真如门」和随三细六粗所染的「心生灭门」。但是无论众生的心性是处在那一个「门」内,它基本上有「三大」义。以其「体大」而言,众生心体空无妄,真心常恒不变,表现在众生心「相大」的是它所含藏的无量无尽的如来功德净法,而众生心的「用大」是在于它能发挥其无尽的功德本性,成为不可思议的利他业用,以产生一切世间和出世间的善因果,最后达到成

  222页

  佛的目标。

  《起信论》的基本立场是法界的一心论,试图会通和阐试真如门自性清心和生灭门染污虚妄心如何融摄于「一心」中。在如来藏缘起说的架构中,《起信论》使用了「本觉」和「始觉」的名词,前者指处于「觉」状态的如来藏清净心,后者指「不觉」随染的染污心。《起信论》的本觉说渐渐与华严宗的唯心法门合流,澄观的「灵知不昧之一心」,与宗密的「本觉真心」都深受本觉说的影响。《圆觉经》、《释摩诃衍论》等经论陆续译出后,渐渐发展出众生「本来是佛」的本觉思想,亦深深影响了日本天台宗的本觉法门,而道元的疑团也就是由此而起。

  佛性思想在中国佛教的发展之关键人物是竺道生(355-434)。他在大本《涅槃经》未传入之前,就能「孤明先发」,倡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故,一阐提亦可成佛,开启了南北朝时期各种佛性论说争鸣的盛况。当时有《大乘玄论》所谓的「正因佛性十一家」和《大乘玄论》的「正因佛性本三家末三家」,诸家都着重在佛性一词的释义上,反应了初期对佛性的暸解。到了隋唐时期的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对佛性思想的内容,有更深度的阐发和创造性的诠释,而性宗和相宗对「一性皆成」和「五性各别」也曾有精彩的论辩。

  华严宗的佛性思想以其「性起」理论为基础,发展出法界缘起说,主张一切众生无不具足如来智慧,一切诸法称性而起,正是佛性的体现。相对与华严宗的性起说,天台宗主张「性具」,即一切法具一法,一法具一切法。在「一念三千」、「十界互具」、「三谛圆融」的性具思想基础上,天台宗提出最具创造性的「性恶论」和「草木成佛」的佛性思想。「性恶论」将佛性本质的探讨推展到另一个层次,即在果位上,佛性本具无量净法(性善),殆无异议,然而是否也同时存在着「性恶」呢?「性恶论」认为佛与一阐提皆具性善和性恶,不同的是一阐提虽具性善,但未断修恶,而佛虽不断性恶,但不起修恶。性恶论除了显示佛能「于恶自在」之外,最大意义在于证成一阐提因性善终可成佛。

  天台宗师倡导无情有性、草木成佛最有力的是湛然,他在《金刚》中以真如遍在、三因佛性等思想,架构在性具理论上去论证无情有性,甚至可成佛,将中土的佛性思想推衍到最高点。道元在他的著作中,亦主张无情有性的说法。

  日本佛教本觉思想最初的弘扬者是空海(774-835),他在《十住心论》、

  223页

  《秘藏宝钥》、《弁显密二教论》中,广引《释摩诃衍论》 注42的本觉说,如「清净本觉从无始来,不观修行,非得他力,性德圆满,本智具足。」 注43在《金刚顶经开题》中,空海更把本觉绝对化,他说﹕「自他本觉佛,则法尔自觉,本来具足三身四德,无始圆满恒沙功德。」 注44空海的真言密教对后来的天台本觉思想有很大影响。

  比叡山的最澄(767-822)自中国天台宗引进本觉思想后,日本天台宗即不断提倡本觉思想。 注45最澄的《本理大纲集》是天台本觉思想初期的代表作,此书从三身论、五时论、十界互具论、阿字论四个「本理」来阐释本觉思想。再者,在《天台法华宗牛头法门要纂》中,最澄以「佛界不增」、「烦恼即菩提」、「即身成佛」、「无明即明」等概念解释本觉。他所说的「我色心本佛,众生本来成佛」、「以心性本觉,为无作实佛」等,都成为后来天台本觉思想的依据。 注46在平安时期到鐮仓初期之间,良源(912-985)和源信(942-1017)是代表人物。良源撰有《本觉赞》和《注本觉赞》,其高徒源信(942-1017)则撰《本觉赞释》详加解释始觉、本觉的意义。另外,源信于其《真如观》中,更将本觉推衍成「本觉真如」,他说﹕「一切众生皆出自本觉真如之理」、「草木、瓦砾、山河、大地、大海、虚空、皆是真如佛物。向虚空,虚空则佛也,向大地,大地则佛也。」 注47本觉思想不但义涵有情众生的「即身即佛」,更推展到无情「草木国土悉皆成佛」的层次。

  鐮仓佛教后期(十三世纪)是天台本觉思想体系化的时期,忠寻(1065-1138)是代表性人物,其著作有《汉光类聚》、《法华略义见闻》,其中,「四重兴废」为其特色。「四重」指「尔前」、「门」、「本门」、「观心」。以「四重兴废」论烦恼即菩提的话,则「尔前大教烦恼非菩提,门大教烦恼即菩提,本门大教烦恼即烦恼、菩提即菩提,观门大教非烦恼

  224页

  非菩提」, 注48换言之,可以从理、事来暸解四重的进展阶段﹕理二元论‧事二元论(尔前);理一元论‧事二元论(门);理一元论‧事一元论(本门);理事根本一元论(观心)。 注49从这种进展阶次而言,最后一重的「观心」为最胜,发展出「一念已证」、「观心内证」的究极心要,容易产生偏重「本觉‧无作‧理成」的本门,忽略「始觉‧有作‧事成」的门。因此,忠寻在《汉光类聚》就质疑说﹕「恶当体若止观恶,恶无碍恶见也如何?若依之尔也云一切法本是佛法也,争可除恶耶?」,又「止观行者,不畏杀生偷盗之恶业,恣意作行耶?」答曰﹕「若任运无作行恶业,不相违也。观音现海人杀诸鱼虫…」 注50日本天台本觉思想的发展,除了产生「即身是佛,何须修行」的极端想法之外,就是这种「恶无碍」善恶不分的道德偏差观念。这些对本觉的误解,当时就已曾…

《道元禅师的佛性思想(释恒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