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道元禅师的佛性思想(释恒清)▪P5

  ..续本文上一页较明确正面的定义。 注68《佛性论》中对佛性的定义和对外道的评破或可当为参考。 注69

  道元驳斥另一个对佛性的误解,即是将佛性视为草木种子,他说﹕「有一类谓﹕佛性如草木种子,法雨润时,有芽茎生长,枝叶华果茂,果实更怀于种子,如是见解,则凡夫情量」。 注70这种论调即是将佛性视为「因中有果论」。《金七十论》中指出卫世师(Vaiwesika)主张因中定有果,其理由有五﹕1.无不可作故﹕若物「无造作不得成,如从沙出油,若物有作如压麻出油」。2.必须取因故﹕求物必须取物因,如求酥酪,必须取自乳,若因(乳)中无果(酥酪)性,岂不取水亦可得酥酪?3.一切不生故﹕若因中无果,则一切物能生一切物,如草木沙石能生金银等,事实非如此,故知因中有果。4.能作所作故﹕譬如陶师备足用具,将泥土(而不是草木)作成瓶等,不从草木作瓶盆,故自因中有自性。5.随因有果故﹕譬如麦芽必随麦种,若因中无果,果必不似因,则麦种可生豆芽,然事实不然,故知因中有果。 注71

  由于一般人理解佛正觉由佛性而生,因此误以为与外道的因中有果论一样,《涅槃经》中就说如果有人说因中先定有果,此人为「魔伴党,系属魔」,因为诸法无自性,不但不可说因中定有果,亦不可说因中定无果、定有无果、定非有非无果。 注72

  3、佛性与时节

  在澄清佛性非能觉知的神我,亦非像因中有果论的草本种子之后,道元接着注释了很重要的「佛性」与「时节」的关系。他说﹕

  231页

  佛言﹕欲知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时节若至,佛性现前。 注73

  此段经文原出自《涅槃经》,佛陀对师子吼菩萨解释佛性「三因」(生因,缘因,了因)和「时节」(过去有,现在有,未来有)的关系时说﹕「欲见佛性,应当观察时节形色,是故我说一切众悉有佛性。」 注74百丈怀海禅师曾稍加引申。根据《景德传灯录》卷九〈大沩灵佑章〉所载,一日灵佑随侍在百丈身旁,百丈问是谁,回曰﹕「灵佑」。百丈云﹕「汝拨炉中有火否?」灵佑拨云无火。百丈躬起,深拨得少火,举示之云﹕「此不是火?」灵佑于是发悟,并礼谢陈其所解,百丈说其乃暂时岐路,并且引《涅槃经》曰﹕

  经云﹕欲见佛性,当观时节因缘,时节既至,如迷忽悟,如妄忽忆方省己物,不从他得。故祖师云﹕悟了同未悟,无心亦无法,只是无虚妄凡圣等心,本来心法元自备足。 注75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引文中的「时节既至」是用「既」字,但道元在〈佛性篇〉所引用的是「时节若至」的「若」字。道元可能引自《联灯会要》的〈大沩灵佑章〉。虽然此章同样是记载大沩灵佑,但用语与《景德传灯录》略不同﹕

  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时节「若」至,其理自彰。便知己物,不从外得。 注76

  道元在诠释此引句时,除了将「其理自彰」,改为「佛性现前」之外,还将时节「若」至,解释成《景德传灯录》所用的时节「既」至, 注77以表达他自己对佛性存在之时间性的特有诠释。他首先指出古今凡夫之辈往往妄想「时节若至」之道,认为要证得佛性得向未来期待佛性现前之时节,「如是修行

  232页

  来地,自然逢佛现前之时节。时节不至,则参师问法,办道功夫焉,不现前也。」 注78道元指出如此之辈无论如何努力参究办道,只能「突返红尘,空守云汉。」他还称这些人属天然外道之流类。

  道元认为佛性不是存在于未来,等待适当的时节而现前,所以他说﹕「若至即既至之谓。时节若至,则佛性不至也」,而应该是「时节既至,则是佛性现前」,也就是「其理自彰」或所谓「现成公案」。对道元而言,每一剎那瞬间的「时」与万法(每一事物事相)的「有」是相即现成的,所以他在〈办道话〉就有如是说﹕

  一人一时坐禅,诸法相冥,诸时圆通故,无尽法界中去来现,作常恒佛化道事也。彼彼共一等同修也、同证也。 注79

  在道元「诸法相冥」、「诸时圆通」的空间和时间观之中,一人(即人人)一时(即任何时节)坐禅修行时,即是等于在无尽法界中的过去、现在、未来,恒常作佛事,彼此一等同修同证。这样的坐禅即是「修证一等」的坐禅、「本证妙修」的坐禅、「身心脱落」的坐禅。佛性就是在这种圆通的空间和时间中当下「既至现前」的,而不是等待未来某一时节若「至」才能现前的。换言之,佛性的体证是「有即时‧即时有」的现成公案,佛性与证悟的同时性,在当下的每时每刻由修证者「常恒」地经历和实现着。

  因此,道元的「有」「时」是一体同时呈现的,而不是先有个「时」间的存在,然后在这个「时」间出现某种「有」,例如,并非有一个名为「春天」的时间,然后花卉于此时间内开放。事实上,正确的暸解应该是花卉开放的当下即是春天。再者,离开变化不断的世间相,即没有「时间」的存在。 注80所以道元说﹕

  山(者)时也,海(者)时也。(若)不有「时」,不可有山海。(若)不可为山海,而今不「有时」。时若坏,则山河坏,时若不坏,则山

  233页

  河不坏也。 注81

  离开无常的万法,时间即不存在,离开时间,万法亦不存在,故道元强调「即时有也,有悉为时也」,有与时成为一体,这就是道元要表达的「时节既至,佛性现前」的意义,不但悉有即佛性,一切时间都是佛性,一切时间都是修行,因此,一切修行都是佛性(修证一如),故道元总结说﹕

  若至犹言既至,时节若至,则佛性不至也,然则时节既至,则佛性现前也。或理自彰也,大凡时节之不若至(的)时节未有也,佛性之不现前(的)佛性不有也。 注82

  道元把时间未来的「若至」视同时间当下的「既至」,每一时节都是当下现成的,因此他否认有不「若至」(既至)的时间,也没有在每一时节不现前的佛性。

  道元的时间观中,不但强调时间在每一时节的独特性,也指出其圆通性,他说﹕

  有时有经历功德,谓(自)今日经历明日,今日经历昨日,昨日经历今日,今日经历今日,明日经历明日,「经历」其「时」功德故。古今(之)时,非重非积。而青原(行思禅师)时也,黄檗(希运禅师)时也…自它既时故,修证则诸「时」也。 注83

  依据道元所说,「有时」有「经历」的作用,但与一般人所暸解的自昨日至今日、自今日至明日的「单向流逝」 注84之时间观不同。道元的「有时」可以圆通循环地「经历」时间,即不但有单向流逝的经历,而且有「双向流转」的作用,可自未来再经历现在,自现在经历过去,或自未来经历未来,过去经历过去等等,因此可以说这样的「有时」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是当下现成的。

  在这种时间观之下的佛性不是「静态」(static)的实体性存在,而是「动

  234页

  态」(dynamic)且一再现前的证悟历程,也就是说修行与证悟(佛性)不断地同时相互强化(reinforce)。所以道元说修行具足遍界现成力量,又说﹕「自他既时故,修证则诸时也。」 注85在道元圆通的时间观中,物物不相碍,时时亦不相碍,因此,「有同时发心,有同心发时,修行成道亦复如是。」 注86

  4、有佛性

  佛性与众生的关系一直是佛性论中非常重要的问题。有些经论或祖师很明确地主张一切众生「有佛性」,有些则强调「无佛性」,道元在〈佛性篇〉中举出十一位祖师为例子。以下首先探讨道元对其他祖师所主张的「有佛性」、「无佛性」的诠释,然后再详论道元自己提出的「无常佛性」义。

  马鸣菩萨的「佛性海」和盐官齐安的「一切众生有佛性」属于「有佛性」说的例子。依据《景德传灯录》卷一所载,一位名为迦毗摩罗的外道,自恃其神通力,前来挑战马鸣尊者。马鸣问他有多大神力。迦毗摩罗说﹕「我化巨海极为小事」。马鸣又问他﹕「汝化性海得否?」迦毗摩罗不知何谓性海,马鸣解释说﹕

  山河大地皆依(性海)建立,三昧六通由兹发现。 注87

  道元将原典所载「性海」改成「佛性海」。原义是否有「佛性海」的意思,值得商榷。不过,道元将佛性与法性视为同义语,因此他引申性海为佛性海。他更进一步解释说﹕

  然此山河大地,皆佛性海也。「皆依建立」者,建立(的)正当恁么时,是山河大地也。既谓皆依建立,当知佛性海形如是。见山河则见佛性,见佛性则见驴腮马嘴,非更可拘内外中间。恁么则会取(或不会取),皆依「全依」也、「依全」也。 注88

  235页

  道元的意思是依佛性海建立时的山河大地本身,即是佛性的现成,不仅「有」「时」不二,性相亦不二,所以见山河即见佛性。反之,见佛性即见山河,甚至于驴腮马嘴等万事万物,完全突破了二元观的对立,达到时间和空间、主体和客体、性和相的完全相即相入,而没有所谓山河驴马是外,佛性海是内,或佛性是中间的分别思量,亦超越了「全依」、「依全」的相对。「全依」指「所依」,即佛性所依归的全体存在,此处亦可言「相」。「依全」指「能依」,即依归全体存在的佛性。总之,在建立正当恁么时,无能依、所依之分别对立。

  对「三昧六通由兹发现」一句,道元解释说﹕

  「三昧六通由兹发现」者,应知诸三昧发现、未现,同皆依佛性。全六通(之)由兹、不由兹,俱皆依佛性也。六神通者,非但阿笈摩教(阿含经)云六神通。六者,前三三后三三,谓六神通波罗蜜。勿参究(六神通为)「明明百草头,明明祖师意」,如滞累六神通则罣碍佛性海朝宗者也。 注89

  由于挑战马鸣的迦毗摩罗执着神通力,所以马鸣教示他,不管三昧和六神通,在发现或未现时,都必须依佛性直探真谛,而不是如外道或阿含经中所讲的神力…

《道元禅师的佛性思想(释恒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