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道元禅師的佛性思想(釋恒清)▪P5

  ..續本文上一頁較明確正面的定義。 注68《佛性論》中對佛性的定義和對外道的評破或可當爲參考。 注69

  道元駁斥另一個對佛性的誤解,即是將佛性視爲草木種子,他說﹕「有一類謂﹕佛性如草木種子,法雨潤時,有芽莖生長,枝葉華果茂,果實更懷于種子,如是見解,則凡夫情量」。 注70這種論調即是將佛性視爲「因中有果論」。《金七十論》中指出衛世師(Vaiwesika)主張因中定有果,其理由有五﹕1.無不可作故﹕若物「無造作不得成,如從沙出油,若物有作如壓麻出油」。2.必須取因故﹕求物必須取物因,如求酥酪,必須取自乳,若因(乳)中無果(酥酪)性,豈不取水亦可得酥酪?3.一切不生故﹕若因中無果,則一切物能生一切物,如草木沙石能生金銀等,事實非如此,故知因中有果。4.能作所作故﹕譬如陶師備足用具,將泥土(而不是草木)作成瓶等,不從草木作瓶盆,故自因中有自性。5.隨因有果故﹕譬如麥芽必隨麥種,若因中無果,果必不似因,則麥種可生豆芽,然事實不然,故知因中有果。 注71

  由于一般人理解佛正覺由佛性而生,因此誤以爲與外道的因中有果論一樣,《涅槃經》中就說如果有人說因中先定有果,此人爲「魔伴黨,系屬魔」,因爲諸法無自性,不但不可說因中定有果,亦不可說因中定無果、定有無果、定非有非無果。 注72

  3、佛性與時節

  在澄清佛性非能覺知的神我,亦非像因中有果論的草本種子之後,道元接著注釋了很重要的「佛性」與「時節」的關系。他說﹕

  231頁

  佛言﹕欲知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時節若至,佛性現前。 注73

  此段經文原出自《涅槃經》,佛陀對師子吼菩薩解釋佛性「叁因」(生因,緣因,了因)和「時節」(過去有,現在有,未來有)的關系時說﹕「欲見佛性,應當觀察時節形色,是故我說一切衆悉有佛性。」 注74百丈懷海禅師曾稍加引申。根據《景德傳燈錄》卷九〈大沩靈佑章〉所載,一日靈佑隨侍在百丈身旁,百丈問是誰,回曰﹕「靈佑」。百丈雲﹕「汝撥爐中有火否?」靈佑撥雲無火。百丈躬起,深撥得少火,舉示之雲﹕「此不是火?」靈佑于是發悟,並禮謝陳其所解,百丈說其乃暫時岐路,並且引《涅槃經》曰﹕

  經雲﹕欲見佛性,當觀時節因緣,時節既至,如迷忽悟,如妄忽憶方省己物,不從他得。故祖師雲﹕悟了同未悟,無心亦無法,只是無虛妄凡聖等心,本來心法元自備足。 注75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引文中的「時節既至」是用「既」字,但道元在〈佛性篇〉所引用的是「時節若至」的「若」字。道元可能引自《聯燈會要》的〈大沩靈佑章〉。雖然此章同樣是記載大沩靈佑,但用語與《景德傳燈錄》略不同﹕

  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時節「若」至,其理自彰。便知己物,不從外得。 注76

  道元在诠釋此引句時,除了將「其理自彰」,改爲「佛性現前」之外,還將時節「若」至,解釋成《景德傳燈錄》所用的時節「既」至, 注77以表達他自己對佛性存在之時間性的特有诠釋。他首先指出古今凡夫之輩往往妄想「時節若至」之道,認爲要證得佛性得向未來期待佛性現前之時節,「如是修行

  232頁

  來地,自然逢佛現前之時節。時節不至,則參師問法,辦道功夫焉,不現前也。」 注78道元指出如此之輩無論如何努力參究辦道,只能「突返紅塵,空守雲漢。」他還稱這些人屬天然外道之流類。

  道元認爲佛性不是存在于未來,等待適當的時節而現前,所以他說﹕「若至即既至之謂。時節若至,則佛性不至也」,而應該是「時節既至,則是佛性現前」,也就是「其理自彰」或所謂「現成公案」。對道元而言,每一剎那瞬間的「時」與萬法(每一事物事相)的「有」是相即現成的,所以他在〈辦道話〉就有如是說﹕

  一人一時坐禅,諸法相冥,諸時圓通故,無盡法界中去來現,作常恒佛化道事也。彼彼共一等同修也、同證也。 注79

  在道元「諸法相冥」、「諸時圓通」的空間和時間觀之中,一人(即人人)一時(即任何時節)坐禅修行時,即是等于在無盡法界中的過去、現在、未來,恒常作佛事,彼此一等同修同證。這樣的坐禅即是「修證一等」的坐禅、「本證妙修」的坐禅、「身心脫落」的坐禅。佛性就是在這種圓通的空間和時間中當下「既至現前」的,而不是等待未來某一時節若「至」才能現前的。換言之,佛性的體證是「有即時‧即時有」的現成公案,佛性與證悟的同時性,在當下的每時每刻由修證者「常恒」地經曆和實現著。

  因此,道元的「有」「時」是一體同時呈現的,而不是先有個「時」間的存在,然後在這個「時」間出現某種「有」,例如,並非有一個名爲「春天」的時間,然後花卉于此時間內開放。事實上,正確的暸解應該是花卉開放的當下即是春天。再者,離開變化不斷的世間相,即沒有「時間」的存在。 注80所以道元說﹕

  山(者)時也,海(者)時也。(若)不有「時」,不可有山海。(若)不可爲山海,而今不「有時」。時若壞,則山河壞,時若不壞,則山

  233頁

  河不壞也。 注81

  離開無常的萬法,時間即不存在,離開時間,萬法亦不存在,故道元強調「即時有也,有悉爲時也」,有與時成爲一體,這就是道元要表達的「時節既至,佛性現前」的意義,不但悉有即佛性,一切時間都是佛性,一切時間都是修行,因此,一切修行都是佛性(修證一如),故道元總結說﹕

  若至猶言既至,時節若至,則佛性不至也,然則時節既至,則佛性現前也。或理自彰也,大凡時節之不若至(的)時節未有也,佛性之不現前(的)佛性不有也。 注82

  道元把時間未來的「若至」視同時間當下的「既至」,每一時節都是當下現成的,因此他否認有不「若至」(既至)的時間,也沒有在每一時節不現前的佛性。

  道元的時間觀中,不但強調時間在每一時節的獨特性,也指出其圓通性,他說﹕

  有時有經曆功德,謂(自)今日經曆明日,今日經曆昨日,昨日經曆今日,今日經曆今日,明日經曆明日,「經曆」其「時」功德故。古今(之)時,非重非積。而青原(行思禅師)時也,黃檗(希運禅師)時也…自它既時故,修證則諸「時」也。 注83

  依據道元所說,「有時」有「經曆」的作用,但與一般人所暸解的自昨日至今日、自今日至明日的「單向流逝」 注84之時間觀不同。道元的「有時」可以圓通循環地「經曆」時間,即不但有單向流逝的經曆,而且有「雙向流轉」的作用,可自未來再經曆現在,自現在經曆過去,或自未來經曆未來,過去經曆過去等等,因此可以說這樣的「有時」是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都是當下現成的。

  在這種時間觀之下的佛性不是「靜態」(static)的實體性存在,而是「動

  234頁

  態」(dynamic)且一再現前的證悟曆程,也就是說修行與證悟(佛性)不斷地同時相互強化(reinforce)。所以道元說修行具足遍界現成力量,又說﹕「自他既時故,修證則諸時也。」 注85在道元圓通的時間觀中,物物不相礙,時時亦不相礙,因此,「有同時發心,有同心發時,修行成道亦複如是。」 注86

  4、有佛性

  佛性與衆生的關系一直是佛性論中非常重要的問題。有些經論或祖師很明確地主張一切衆生「有佛性」,有些則強調「無佛性」,道元在〈佛性篇〉中舉出十一位祖師爲例子。以下首先探討道元對其他祖師所主張的「有佛性」、「無佛性」的诠釋,然後再詳論道元自己提出的「無常佛性」義。

  馬鳴菩薩的「佛性海」和鹽官齊安的「一切衆生有佛性」屬于「有佛性」說的例子。依據《景德傳燈錄》卷一所載,一位名爲迦毗摩羅的外道,自恃其神通力,前來挑戰馬鳴尊者。馬鳴問他有多大神力。迦毗摩羅說﹕「我化巨海極爲小事」。馬鳴又問他﹕「汝化性海得否?」迦毗摩羅不知何謂性海,馬鳴解釋說﹕

  山河大地皆依(性海)建立,叁昧六通由茲發現。 注87

  道元將原典所載「性海」改成「佛性海」。原義是否有「佛性海」的意思,值得商榷。不過,道元將佛性與法性視爲同義語,因此他引申性海爲佛性海。他更進一步解釋說﹕

  然此山河大地,皆佛性海也。「皆依建立」者,建立(的)正當恁麼時,是山河大地也。既謂皆依建立,當知佛性海形如是。見山河則見佛性,見佛性則見驢腮馬嘴,非更可拘內外中間。恁麼則會取(或不會取),皆依「全依」也、「依全」也。 注88

  235頁

  道元的意思是依佛性海建立時的山河大地本身,即是佛性的現成,不僅「有」「時」不二,性相亦不二,所以見山河即見佛性。反之,見佛性即見山河,甚至于驢腮馬嘴等萬事萬物,完全突破了二元觀的對立,達到時間和空間、主體和客體、性和相的完全相即相入,而沒有所謂山河驢馬是外,佛性海是內,或佛性是中間的分別思量,亦超越了「全依」、「依全」的相對。「全依」指「所依」,即佛性所依歸的全體存在,此處亦可言「相」。「依全」指「能依」,即依歸全體存在的佛性。總之,在建立正當恁麼時,無能依、所依之分別對立。

  對「叁昧六通由茲發現」一句,道元解釋說﹕

  「叁昧六通由茲發現」者,應知諸叁昧發現、未現,同皆依佛性。全六通(之)由茲、不由茲,俱皆依佛性也。六神通者,非但阿笈摩教(阿含經)雲六神通。六者,前叁叁後叁叁,謂六神通波羅蜜。勿參究(六神通爲)「明明百草頭,明明祖師意」,如滯累六神通則罣礙佛性海朝宗者也。 注89

  由于挑戰馬鳴的迦毗摩羅執著神通力,所以馬鳴教示他,不管叁昧和六神通,在發現或未現時,都必須依佛性直探真谛,而不是如外道或阿含經中所講的神力…

《道元禅師的佛性思想(釋恒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