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道元禅师的佛性思想(释恒清)▪P6

  ..续本文上一页。 注90道元指出真正的六神通是六神通波罗蜜, 注91而「六」者,指「前三三后三三」,此句出自《联灯会要》卷二十九的〈无着文喜章〉中文殊与无着之对话。 注92道元也提示六神通非「明明百草头,明明祖师意」 注93的境界。

  236页

  「明明百草头」喻指物质世界的个别事物,「明明祖师意」则是指祖师证悟到的真如,两者相即相入,如同山河大地与佛性海的性相不二一样,如此的佛性义,不是一般的神通力或三昧可比拟的。

  道元所举的「悉有佛性」的另一个例子是盐官齐安国师,齐安国师为马祖道一门下的尊宿,曾示众曰﹕「一切众生有佛性」。其实,许多经论和祖师都主张「有佛性」论,道元为何特别举齐安为例,不得而知。不过,显然的是他借用齐安为例,再次解释他对「一切众生有佛性」的看法。道元特别解释「一切众生」的意义﹕

  今佛道云「一切众生」者,有心者皆众生,心是众生故。无心者应同众生,众生是心故。然心皆是众生也,众生皆是有佛性也。草木国土是心也,心故众生也,(既为)众生故,有佛性也。日月星辰是心也,(既为)心故(即)众生也,众生故有佛性也。国师道取「有佛性」,其如是矣。 注94

  传统上「众生」指有生命或有情识的「有情」,而道元把「一切众生」包括草木国土、日月星辰等物质世界的「无情」。对道元而言,既然一切众生有佛性,无情自然亦有佛性。至于为何「无情」也是「众生」,道元认为一切有「心」者都是众生固然理所当然,但无心者也应是「众生」,因为「心是众生,众生是心」。道元所指的「心」不是一般凡夫、外道、三乘、五乘所说的「道业依正不一」的个体的心识作用,而是一切存在(悉有)的全体显现,所以道元才能说「今佛道(一乘道)云一切众生(有情、非情)有佛性」。若非如是,「则非佛道道取有佛性义」。道元对「心」的这样解释,把「心」、「悉有」、「佛性」、「法性」全融会在身心脱落的自然现成中,于是一众生发心时,即全体众生发心,一众生成道,全体有情、无情同时成道,这也就是他在《正法眼藏‧即心是佛篇》所说的「一心一切法,一切法一心。」 注95

  道元把主体(修行的有情)与客体(无情的世界)的相即不二再与其不二的「有时」观融合,完全达到了时间和空间的圆融不二,他说﹕

  设使一剎那(时间),发心修行,即心是佛。设使一极微(空间),发心修证,即心是佛也。设使无量劫,发心修证,即心是佛也。设使

  237页

  一念中,发心修证,即心是佛也。设使半拳里发心修证,即心是佛也。 注96

  道元扩展众生(包括一切有情和无情)的含义,再与佛性相结合,即成为他特有的「悉有即佛性」论,这也就是他说的悉有之一悉即称作众生,「正当恁么时,众生内外,即为佛性之悉有。」 注97

  然而,「无情有性」、「无情成佛」并非道元的创见,而是渊源于中国佛教。中国佛性论的发展自大乘《大般涅槃经》传入后,从道生高唱一阐提成佛开始,及至唐代天台宗湛然(711-782)主张「无情有性」,可谓发展到极点。在中国宗派中,最早提出无情有性的是三论宗的吉藏(549-623)。他在《大乘玄论》中,以理内理外、通门别门等不同层次论证有情和无情的佛性的有无问题。吉藏认为真如理内「一切诸法依正不二,以依正不二故,众生有佛性,则草木亦有佛性……若众生成佛时,一切众生亦得成佛。」 注98不过,吉藏称这种说法是就「通门」而言,若就「别门」而言,则不然,他说﹕「众生有心迷故,得有觉悟之理,草木无心故不迷,宁得有觉悟之义?」 注99从真如理的「理佛性」而言,吉藏认为草木成佛说,自然毫问题,但是就「行佛性」而言,因草木无心,故不迷,不迷则无觉,犹如有睡梦才有梦醒,无睡梦则无梦醒也。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吉藏和道元都主张无情有性,但吉藏的理由是在真如理中,诸法平等、依正不二,而道元的理由是「无情有心」。吉藏认为无情一定要有「心」才能有佛性。换言之,他主张无情虽无心,但仍有佛性,但是因为无心,无情不能觉悟成佛。吉藏和道元二人在此所指的「心」,意义显然有所不同。吉藏所指「草木无心」的「心」显然偏重一般虚妄知觉的心识作用(因此他说「草木无心故不迷」),而道元所指的「心」是指一切万法当下的现成、身心脱落作佛的心、即心是佛的真心。不过,道元在〈佛性篇〉中,对于无情是否能成佛,没有特别加以着墨。

  吉藏之后,许多的祖师也都主张无情有性。例如法藏在《探玄记》说﹕「若三乘教,真如之性,在情非情,开觉佛性,唯局有情」。 注100法藏是根据《涅槃经》中所说的「非佛性者,所谓一切墙壁瓦石无情之物,离如是无情

  238页

  之物,是名佛性」, 注101但是若依圆教而言,则法藏认为「佛性及性起,皆通依正」,因此,无情应有佛性。法藏的佛性看法,并非全然否定无情有性,不过,法藏的色心互融的圆教境界中,虽然许佛性通于有情及无情,但是若就积极性的缘因,了因二觉佛性而言,还是不许「无情成佛」的。

  全力提倡无情成佛,并加以哲理性论证的是天台中兴祖师荆溪湛然。他在《金刚錍》中,根据天台宗一念三千的性具思想,于性具中点示「三因(正因、缘因、了因)体遍」的圆融佛性义,即他说的「本有三种,三理元遍,达性成修,修三亦遍」, 注102这意思是说众生心中本具足三因佛性,此三因能生果上的三德(性德 、智德、断德),故名为「种」,然而无始以来众生处于无明烦恼业苦中,因此三因佛性只能说是理性三因,而非觉性三因。不过,此三理佛性,元遍一切,当众生达性成修时,修三亦遍。换言之,在性则全修成性,起修则全性成修,性三既遍,修三亦应如此。由于「性遍」,三千大千世界无不在理,故言无情有性;由于「修遍」,三千果成,故可以说无情亦能成佛,也就是说缘、了二因亦应遍及无情,所以湛然说﹕「一草一本一砾一尘,各一佛性,各一因果,具足缘了」。 注103

  总之,道元的一切众生、(包括有情及无情)有佛性的主张,基本上乃延续中国佛教的佛性论,不过在论证上的强调点有所不同。中国佛教祖师们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时,除了定义「一切众生」之外,都着重在「一切众生」与「佛性」的关系,也就是将重点放在述语「有」,以说明为什么一切众生「有」佛性,如此则无形中将一切众生与佛性二分。道元的论证方式则不然,他的佛性论的前题是将一切众生(悉有)与佛性融合在一起,因此对道元而言,并不是一切众生「有」佛性,而是一切众生「即」佛性。所以他说「道一切众生有佛性,有佛性之有,当脱落。」 注104换言之,必须超越二元的互属关系,而使之完全相即不二,才能达到悉有即佛性,佛性即悉有。

  5、无佛性

  相对于一切众生有佛性,有些祖师却称一切众生无佛性,而无佛性意义为何呢?道元举了四个例子,并加上自己的诠释。第一和第二个例子是四祖

  239页

  道信和五祖弘忍、弘忍和六祖惠能之间有关佛性问答﹕

  祖(道信)见师(弘忍),问曰﹕「汝何姓?」

  师答曰﹕「姓即有,不是常姓。」

  祖 云﹕「是何姓?」

  师答曰﹕「是佛姓。」

  祖 云﹕「汝无佛性。」

  师答曰﹕「佛性空故,所以言无。」 注105

  对五祖弘忍的回答「姓即有,不是常姓」,道元解读为「有即姓,非常姓,常姓不是即有也。」他很有创意地将「姓即有」反转成「有即姓」(悉有即佛性),但是此「姓」(性)当然不是一般所说的李、陈、王等姓氏,所以道元又将弘忍的回答倒转过来说﹕「常姓」不是「即有」。对弘忍的回答「是佛性」,道元解释说不但「是」即「佛性」,「不是」之时也是「佛性」,再次强调佛性的超越时间性。至于道信对弘忍说「汝无佛性」的意义如何?道元加以注解说:

  四祖云﹕「汝无佛性。」谓道取者,开演汝非谁。一任汝,而无佛性也,应知当学,而今如何时节无佛性也?佛头无佛性也乎?佛向上无佛性乎?勿逼塞七通,勿摸索八达,或修习无佛性者,一时三昧也。应问取﹕佛性成佛时,无佛性也乎?佛性发心时,无佛性也乎? 注106

  道元认为四祖对弘忍说「汝无佛性」的意思是﹕汝不是特定的某个谁,虽说任汝为汝,却无佛性。对这样的说法,道元认为修学者应参究的是「究竟于什么时节而无佛性?」是否在登「佛头」顶时(喻证悟时),无佛性?或是更在超越佛时,无佛性呢?无佛性的含义是「七通八达」的,切勿逼塞或胡乱摸索,应修习能体证无佛性意义的三昧,更应问取、道取佛性是在成佛时无佛性,或是在发菩提心时无佛性?此处道元再度把佛性的存在与他特有的时间观配合在一起,而要修学者参究佛性的时节。

  至于对五祖的回答﹕「佛性空故,所以言无」,道元解释说「空非是无」,换言之,佛性真空的意义,并非一般人所暸解的与「有」相对的断灭「无」,

  240页

  所以他说真正的「空」,不是「色即是空」的空,因为它是与色对立的空。真正的佛性空是《涅槃经》中所说﹕「佛性者,即是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智慧…中道者名为佛性」。 注107如此的第一义空「非强硬要色为空,非分别空而造作为色,应空是空之空。所谓空是空之空者,乃是空里一片石也 注108」。 注109空虽是真空而终不离色,故言「空里一片石」,即所谓的「真空妙有」,也就是道元所说的「空故不云空,无故不云无。」

  第二个道元所举言「无佛性」的例子是五祖弘忍与六祖惠能之间的问答﹕

  第六祖曹溪大鉴(惠能)禅师,昔年参黄梅山。

  五祖问﹕「汝自何处来?」 …

《道元禅师的佛性思想(释恒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