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正传云:不但初心,不离初心。为甚恁么?若但初心得道,菩萨初发心,便应是佛,是乃不可也。若无初心,云何得有第二、第三心,第二、第三法。然则,后以初为本,初以后为期。 注129
从以上对道元的诲示,可见如净不主张如《华严经》所说的菩萨初发心,即成正觉的说法,而强调修行的必要,亦即否定了因本觉故无须修行的天台本觉门的修证观,也否定了真言宗的「即身即佛,是身作佛,无经时劫修行」 注130的说法。
承袭如净的修证观,再加上自己整个「身心脱落」的开悟经验,使道元开展出修证不二的修证观。他在〈办道话〉篇说:「是法,虽人人分上丰具,而未修不现,不证无得,放则盈手,一多际乎。语则满口,纵横无穷。」 注131人人分上本具的佛性妙法,不像外道所妄执的自性天然,因此未修不现,不证无得。然而,这并不意谓道元认为修证是前后法。对道元而言,「修」是直下的加工,「证」是圆融的任运。在无穷的加工中,是「法」任运圆融。
246页
同时,在任运圆融的证悟中,妙修透体。这就是道元所谓的「证则行无懈时」,反过来说,亦即是「行则证任运时」。
道元在下列的引句更清楚阐释他修证一等的修证观:
夫谓修证非一,即外道见也。佛法修证是一等也。今证上修故,初心辨道,即本证全体也。故授修行用心,教无修外待证思,应直指本证也。既修之证,则证无际,证之修,则修无始也。是以释迦如来,迦叶尊者,共受用证上修,达磨大师,大鉴高祖,同引转让上修,佛法住持皆如是。既有不离证(的)修,我等幸单传一分妙修。初心辨道,即得一分本证于无为地,可识为令不离修证不染污,佛祖频教诲修行不可悠缓。放下妙修,则本证满手中,出身本证,则妙修行通身。 注132
引句中,最重要的观念是「证上修」,「修上证」。因为道元认为的修行不是与证悟对立的修行,而是「证之修」,如此与本证不二的妙修是无始的、超越时间的。再者,道元说「出身本证」的这种「妙修行通身」,即是所谓的加工直下任运圆融,是超越空间的。因为修证超越时间和空间,因此道元说「一人一时坐禅,诸法相冥,诸时圆通。」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修持坐禅三昧时,当下「遍法界皆为佛印,尽虚空悉为悟,乃至诸法皆证会正觉,万物共使用佛身。」 注133这样的结果即是建立在道元所强调的「佛性必与成佛同修、同证」、「修证一等」的前题上。
道元「修证一等」的修证观的最大意义,乃是它消除了修行与证悟,始觉与本觉之间二元对立的矛盾。在成佛的「进程」(process)中,佛性是不可或缺的「先天依据」,而修行是不可或缺的「条件」(condition)。从始觉论的观点看,在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修行是成佛过程的「基石」(ground),而佛性变成只是导引修行的「标地」(sign)。 注134换言之,它预设有一个从修行到证悟的过程。如此,则造成修行与证悟在时间上有前后二
247页
元之分别。再者,如果佛性仅被视为「标地」,就会产生成佛之必然性(先天依据)何在的问题。
相反地,从本觉论的观点看,超越时间的本觉(佛性)不但是成佛的「基石」(先天依据),更是证悟的实现,如此作为证悟条件的修行就失去了其必要性。显然地,始觉门和本觉门都可称为「修证两橛观」, 注135前者是修而待证,亦即「修必向证」的修证观,后者是证而待修,亦即「证必由修」。无论是由修向证证必待修,甚至于证不须修,都意味着修证之二元,因此产生本觉与始觉,证悟和修行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此即是困扰年青道元的问题所在。
道元打破此二元对立的方法是打通修行和证悟的时间因果关系,他把修行的出发点从因位转到果位,因此他可以说真正的修行「非但因地修证而已,乃是果位之修证也」, 注136同理,他把证悟的终点从果位转到因位,因此他可以说真正的证悟,非但是果位之证悟,亦是因位之证悟。如此互为因果的修证,不断地相互加强循环不断,修行和证悟不再是直线上前后的关系,而是圆圈无始无终「道环」的关系。因此道元说:
佛祖之大道必有无上之行持,道环而不断绝。发心、修行、菩提、涅槃,不少间隙,行持道环。 注137
这也就是他所谓的「既修之证,则证无际。证之修,则修无始」。这样道环的修证观解决了修行与证悟之间的矛盾和对立,因此道元才能把他自己所谓的「我常勤精进」,当做「我已得成菩提」,「我已得成菩提」之故,「我常勤精进」。 注138
道元修证不二的修证观的最大转折,来自把「既是本觉,何须修行」的疑团转化成「既已本觉,故须修行」,和「既已修行,于中必有证」, 注139于
248页
是修和证完全融会在一起,道元这种修证一等和修证道环之修证观的理论基础建立在他的「无常佛性」论上,因为佛性的无常、空、非实体性,才能使得原本不可环转的从修向证的「单行道」,变成有反转和道环的「双向道」。就像我们可以说「无常即佛性,佛性即无常」,我们亦可说「修行即证悟,证悟即修行」。
只要是建立在佛性论的修证观,不管是始觉间或本觉门,佛性、修行、证悟三者之间始终存在着理论上的矛盾和分立。中国禅宗许多祖师为解决理论上的困难,主张在理上采取本觉门,而在事上采取始觉门的修证观。在理事不二的前提下,对于中国禅师而言,这种说法并无所谓矛盾。但对道元而言,只要「图作佛」的由修向证的二元存在,即有矛盾对立,因为它还是预设有一个凡夫众生的世界,透过努力「图作佛」的修行方法,达到「作佛」的目的。而道元修证观的最大特点即是在根本上打破方法(means)和目的(end)的时空界线,使二者产生相互加强的互动。因此对道元而言,正确的修证不是「修而待悟」或「悟由修成」,而是「修中悟」和「悟中修」同时进行的无始无终的历程,这也就是为什么道元强调从众生观点,只要「只管打坐(修行)」,不必去追求证悟解脱,而对佛而言,即使在悟境,还是不断地行持道环地妙修。如此,不但可达到本证与妙修无差别,亦就是《华严经》所说的「心、佛、众生,是三无差别的境界。」
道元修证一等的修证观,不但成为佛教徒在修证的观念和方法上最佳的导引,而且,从广义的层面而言,对天天挣扎于「手段(means)和目的(end)」之间的一般人,修证一如的观念也很有适用性。 注140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为将来设定一个目标(end),而现在以各种手段和方法去追求那个未来的目标,这种从现在的方法趣向未来目标的过程,就像由现在的修行趣向未来的证悟(修待悟、图作佛)一样,永达存在着二元的分立,对这样的人生目的论,一方面由于一味地追求未来的目的,容易忽略「当下现成」的意义,另一方面在目的未达成之前,容易引起不安和烦恼。
249页
对治一般人这种追求目标所引起的烦恼,就是应用道元的修证一等的观念,把手段和目的(现在和未来)的二分,转变成手段和目的一等的人生观。如此,现在所作的每一个努力(手段或方法),当下即是未来目的的「现成」。「现在」的意义不再仅是为达到未来目的而存生。在时空无常的理论基础上,现在与未来(手段和目的)超越时空限制,产生道元所说的「道环」的作用。在方法和目的相即相入的互动中,每个人可以有一个更具活力、创造性和成就感的生命。
上面所说的理论可以更扩大应用在个人自己与万物的关系上。对道元而言,每个人与万事万物都处于不断的无常生灭变迁之中,因此虽然「一人一时坐禅」,却可同时「诸法相冥,诸时圆通」,换言之,某个人的修证(目的)可以作为其他人修证的因缘(方法),反之亦然。这种关系甚至可扩及有情与无情(自然)界。所以道元说:
作广大佛事,甚深微妙佛化,此化道所及草木土地,共放大光明,说深妙法无穷时,草木墙壁,能为凡圣含灵宣扬。凡圣含灵,还为草木墙壁演畅。 注141
只有在方法和目的一等的前提下,才能达到道元所说的草木墙壁和凡圣含灵为彼此说法(方法),又同时达到有情和非情同证佛道的境界(目的)。把自己的修证与万物的修证二分,就不是真正的修证。所以道元说:「运自己修证万法为迷,万法进修证自己则悟也。」 注142换言之,在运自己修证万法时,必须同时万法修证自己,而在万法修证自己时,也必须同时运自己修证万法,如此才能达到修证一等,自己与万法完全不二的境界。
以上所提到无论是将修证一等运用在个人的宗教生活、日常生活,或个人或万法的关系上,都是建立在无常无我的思想基础上,因此道元强调说「惯习佛道者,惯习自己也」。「惯习自己」是修习佛道或一般人建立人格自律的第一步骤。但是在惯习自己的同时,道元说要「坐忘自己」,这是进入空、无常、无我的体证。在坐忘自己的同时,即能「见证万法」,而见证万法即是「使自己身心,及它己身心脱落」的境界。但是这种自他皆身心脱落的境界,并非是「悟迹休歇」的消极状态,而是源源不断,时时刻刻「令休歇悟
250页
迹长长出」 注143的修证现成。
五、道元的佛性思想与「批判佛教」
日本佛教学术界自一九八0年代中期开始,由驹泽大学的谷宪昭和松本史朗二位教授发动了一个所谓「批判佛教」的运动, 注144在日本和北美佛教学术界都引起不小的反响。 注145整个「批判佛教」的内容和发展不是本文探讨的范围,然而,因为道元的佛性思想是「批判佛教」讨论的主要对像之一,故本文最后就「批判佛教」与道元思想之关系作一略论。
何谓「批判佛教」?根据谷自己…
《道元禅师的佛性思想(释恒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