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道元禅师的佛性思想(释恒清)▪P9

  ..续本文上一页的定义是:「佛教即是批判」或「唯有批判性的才是佛教。」其实,从整个佛教思想的发展史而言,就是一个「佛教批判史」。从原始佛教发展到部派佛教、大乘佛教,每个时期的思想都是对前一期的思想加上批判、反省、推演而成。再者,如中国佛教中,主张「空」或「有」、「三乘」或「一乘」、「有性」或「无性」等的学派也是不断彼此批判。既然如此,现代日本学者提出的「批判佛教」又有何新意呢?

  基本上,谷和和松本的「批判佛教」有下列主要观点:

  1.如来藏思想(本觉思想)是一种「基体说」(dhatu-vada),类似有我论。

  2.佛陀的真正教示在于「缘起说」(Pratityasamutpada),而非「基体说」。

  

  251页

  3.因此,任何含有如来藏思想者(包括禅宗),均非佛教。

  4.日本「和」的思想源自本觉思想,是造成日本社会中不平等、不正义的「差别待遇」(social discrimination), 注146甚至于是日本「军国主义」的理论基础。

   如来藏被质疑为神我思想由来已久,从《楞伽经》大慧菩萨质疑如来藏「同外道说我」,到中国佛教历代性宗与相宗之争,日本佛教最澄与德一的佛性论诤,及至十九世纪末唯识学派对《大乘起信论》、《圆觉经》的批判等等,都是对如来藏思想的挑战。主张「如来藏为佛说」的阵营也不断地引经据典提出辩护,从《佛性论》、《宝性论》、《大乘起信论》到华严宗的「性起说」、天台宗的「性具说」,禅宗的「如来(藏)禅」,日本天台本觉说,及至现代一些西方佛教学者,都极力论证如来藏(佛性)思想的「合(佛)法性」。 注147两个阵营立场分明,立论也都各有所据。不过,以往反对阵营通常将如来藏说判定为不了义说,而不像现代的「批判佛教」的一样,将如来藏思想,及其有关的学说和宗派都判定为「非佛教」或「伪佛教」加以全盘否定。再者,「批判佛教」极力批判如来藏思想为日本社会歧视和阶级差别的祸首, 注148也是「批判佛教」的特点之一,虽然其立论很多地方有待商确和被「批判」。 注149

  「批判佛教」对于道元思想批判的主要重点在于(1)道元的佛性思想是否属于本觉思想,(2)道元的那些著作呈现本觉思想。根据[被-皮+夸]谷的看法,道元七十五卷本的《正法眼藏》中的佛性论并未完全摆脱天台本觉思想,虽然他一再强调「无常佛性」的观念。但是,[被-皮+夸]谷又认为七十五卷《正法眼藏》

  252页

  不能真正代表道元的思想,反而是十二卷本《正法眼藏》中道元强烈批判本觉思想,这才是道元最后的见解。对谷的这种看法,同属「批判佛教」的松本提出批判。松木认为既使十二卷本《正法眼藏》还是未能摆脱如来藏思想的影响。

  十二卷本《正法眼藏》的手稿是在一九三0年被永久岳水博士于永光寺发现,然而,十二卷本早已为人所熟知。《正法眼藏》有许多版本,其中最通行的是由大本山永平寺出版的九十五卷《本山版》,另外还有七十五卷本,八十四卷本等等。其中七十五卷本据说是道元在世时即已撰辑完成,六十卷本通称为「旧草」。道元本有意撰成一百卷,但未能如愿。道元过世后,其首座弟子怀奘将道元晚年的撰述合集十二卷,成为后来所谓十二卷的「新草」。 注150

  十二卷本各卷的题名分别为:(1)出家功德,(2)受戒,(3)袈裟功德,(4)发菩提心,(5)供养诸佛,(6)归依佛法僧宝,(7)深信因果,(8)三时业,(9)四马,(10)四禅比丘,(11)一百八法明门,(12)八大人觉。从创作的时间上而言,十二卷本虽然居于后出,但是从内容而言,七十五卷显然包含了道元的思想精华。十二卷本的内容则偏重佛教基本教义的教示,如因果、业力,以及强调出家、受戒等出家道的重要性。学术界有二种对十二卷本不同评价的看法,海因教授(steven Heine)把他们称为「倒退论」(Decline Theory)和「重兴论」(Renewal Theory), 注151主张前者的学者包括 Carl Bielefeldt 注152和Heinrich Dumoulin, 注153傅伟勋等。这些学者都认为十二卷本代表道元思想的倒退,就如傅伟勋所批评的:「十二卷本《正法眼藏》只显示了道元有意回归原始佛教的「开倒车」意愿,且不说

  253页

  他于此本明确采取(偏向小乘修行)的出家至上主义偏差」。 注154

  主张「重兴论」的学者是「批判佛教」阵营中的谷宪昭,他认为十二卷《正法眼藏》才能代表道元思想的高峰,因为道元于中强调困果观,摆脱了前期七十五卷中的本觉思想。谷批评本觉思想没有真正遵从佛教基本的因果思想,反而是造成平等的假相。他认为如来藏、佛性等与本觉相关的思想,皆含有一种缺乏批判性的容受(Tolerence)和融会(Syncretism)思想,整体的和谐淹没了个别的独特性。从本体论而言,「批判佛教」认为本觉思想的最大问题在于它不容许另一个「其他」(one other)的存在, 注155因为本觉思想主张万事万物均起自一个单一的「基体」(dhatu),因此无法容受其他存在的差异性。如果将此理论运用在政治上,本觉思想就变成威权主义、民族主义等最好的理论依据。

    [被-皮+夸]谷主张十二卷本代表道元真正思想的主要理由,在于它能摆脱本觉思想,何以见得道元能摆脱本觉呢?[被-皮+夸]谷认为这是因为道元在十二卷本中一再强调传统因果观的重要性。在〈深信因果〉篇中,道元引用一则禅宗公案:百丈怀海每次开示都有一位老人听讲。一日百丈问他是何人,老人答说:「某甲非人也,于过去迦叶佛时,曾住此山。因学人问:『大修行底人,还落因果也无?』某甲答曰:『不落因果。』后五百年生堕野狐身。今请和尚代一转语,贵脱狐身。」老人随即问百丈曰:「大修行底人,还落因果也无?」百丈回答说:「不昧因果。」老人于言下大悟,终于得脱野狐身, 注156对这个公案,道元做如下的评论:

  参学辈不明因果道理,有徒拨无因果误谬,可怜浇风一扇,而祖道陵替焉矣。不落因果,正是拨无因果也。由兹堕于恶趣。不昧因果,明是深信因果也。由兹听者脱于恶趣,非可非可疑。近代参禅学道辈,多拨无因果焉。因何知拨无因果焉?谓所谓不落及不昧,一等不异也,由兹知拨无因果也矣。注157

  道元引用禅宗公案强烈表达「深信因果」的重要。他认为「不落因果」即「拨

  254页

  无因果」,「不昧因果」即是「深信因果」,并且批评当时参禅学道之辈因为误认「不落因果」与「不昧因果」为一等不异,所以落入「拨无因果」的邪见。道元批评的对象包括了宏智, 注158圜悟克勤, 注159大慧宗杲注160等大禅师,他指出这些禅师不是拨无因果,就是落入常见或外道的自然见。

  道元同时又批判「人死必归性海,归大我」,「不修习佛法,而自然归觉海」的见解,谷认为这正是对「本觉思想」的一种批判。在七十五卷本《正法眼藏》中,处处可见道元含摄山河大地的本觉思想,但是在十二卷本的〈四禅比丘〉篇中,道元对此观点显然有所修正,他说:

  或言诸佛广证法界故,微尘法界皆诸佛所证,然依正二报共成如来所说故,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四倒三毒皆如来所说,见山河则见如来,三毒四倒无非佛法,见微尘齐见法界,造次颠沛皆三菩提也,谓之大解脱,是名单传直指祖道。如是谓辈如稻麻竹苇,遍满于朝野……总不知佛祖道也。注161

  在七十五卷本到处可见的不二思想,如上面引句所说的「三毒四倒」,与佛法不二,依报与正报不二,「造次颠沛」与「三菩提」不二等等,道元称之为「不知佛祖道」。这成为谷认为道元修正其前期本觉思想的最有力依据。再者,道元前期思想中含有与本觉思想相契的「泛自然主义」(animism)。例如在〈礼拜得髓〉篇中,道元曾说吾人应尊重「法」,无论它是显现于露柱、灯笼、诸佛、野干、鬼神或男女。道元又引佛言:「今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则应愿若树、若石,可说求若田、若里,可说

  255页

  应问取露柱、墙壁参究。」 注162在十二卷本中,道元则排斥这种思想,例如,他在〈归依三宝〉篇中就说:「众生勿徒然怖于所逼,归依山神鬼神等……如是等法能为解脱因者,无有是处。」 注163这也是「批判佛教」的[被-皮+夸]谷宪昭认为道元之舍离本觉思想的理由。

  再者,「批判佛教」一直认为本觉思想是日本社会中歧视和差别待遇的根源。[被-皮+夸]谷就特别对日本曹洞宗信众奉行的基本典籍《修证仪》隐含的歧视性思想加以严厉的批判。《修证仪》是由大内青峦(1845-1918)依据道元的《正法眼藏》编辑而成,但是[被-皮+夸]谷认为《修证仪》不但未能呈现真正道元的思想,反而包含道元所驳斥的理论,他举一则《修证议》中有关因果报应的注解为例:

  元来宇宙之本源平等一如,微尘计隔无所差别。其平等一如之本身存在着一大灵力。此灵力古今一贯,乃天地定则,依之则妙用现前。此定则名为因果道理,上至天地下至一草一木,其生生化育皆依此因果道理。 注164

  [被-皮+夸]谷认为这种将平等一如的宇宙本源,视为产生千差万别事物的根源,以及万物又回归本源的说法,不但不是道元的主张,而且是道元极力抨击的观点。例如,道元说:「无今世者,形在此处,性久归悟,性即心也,心不等身故,如是解焉,便外道也。或曰人死则必归性海,不修习佛法,而自然归觉海,则更无生死轮转………

《道元禅师的佛性思想(释恒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