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定義是:「佛教即是批判」或「唯有批判性的才是佛教。」其實,從整個佛教思想的發展史而言,就是一個「佛教批判史」。從原始佛教發展到部派佛教、大乘佛教,每個時期的思想都是對前一期的思想加上批判、反省、推演而成。再者,如中國佛教中,主張「空」或「有」、「叁乘」或「一乘」、「有性」或「無性」等的學派也是不斷彼此批判。既然如此,現代日本學者提出的「批判佛教」又有何新意呢?
基本上,谷和和松本的「批判佛教」有下列主要觀點:
1.如來藏思想(本覺思想)是一種「基體說」(dhatu-vada),類似有我論。
2.佛陀的真正教示在于「緣起說」(Pratityasamutpada),而非「基體說」。
251頁
3.因此,任何含有如來藏思想者(包括禅宗),均非佛教。
4.日本「和」的思想源自本覺思想,是造成日本社會中不平等、不正義的「差別待遇」(social discrimination), 注146甚至于是日本「軍國主義」的理論基礎。
如來藏被質疑爲神我思想由來已久,從《楞伽經》大慧菩薩質疑如來藏「同外道說我」,到中國佛教曆代性宗與相宗之爭,日本佛教最澄與德一的佛性論诤,及至十九世紀末唯識學派對《大乘起信論》、《圓覺經》的批判等等,都是對如來藏思想的挑戰。主張「如來藏爲佛說」的陣營也不斷地引經據典提出辯護,從《佛性論》、《寶性論》、《大乘起信論》到華嚴宗的「性起說」、天臺宗的「性具說」,禅宗的「如來(藏)禅」,日本天臺本覺說,及至現代一些西方佛教學者,都極力論證如來藏(佛性)思想的「合(佛)法性」。 注147兩個陣營立場分明,立論也都各有所據。不過,以往反對陣營通常將如來藏說判定爲不了義說,而不像現代的「批判佛教」的一樣,將如來藏思想,及其有關的學說和宗派都判定爲「非佛教」或「僞佛教」加以全盤否定。再者,「批判佛教」極力批判如來藏思想爲日本社會歧視和階級差別的禍首, 注148也是「批判佛教」的特點之一,雖然其立論很多地方有待商確和被「批判」。 注149
「批判佛教」對于道元思想批判的主要重點在于(1)道元的佛性思想是否屬于本覺思想,(2)道元的那些著作呈現本覺思想。根據[被-皮+誇]谷的看法,道元七十五卷本的《正法眼藏》中的佛性論並未完全擺脫天臺本覺思想,雖然他一再強調「無常佛性」的觀念。但是,[被-皮+誇]谷又認爲七十五卷《正法眼藏》
252頁
不能真正代表道元的思想,反而是十二卷本《正法眼藏》中道元強烈批判本覺思想,這才是道元最後的見解。對谷的這種看法,同屬「批判佛教」的松本提出批判。松木認爲既使十二卷本《正法眼藏》還是未能擺脫如來藏思想的影響。
十二卷本《正法眼藏》的手稿是在一九叁0年被永久嶽水博士于永光寺發現,然而,十二卷本早已爲人所熟知。《正法眼藏》有許多版本,其中最通行的是由大本山永平寺出版的九十五卷《本山版》,另外還有七十五卷本,八十四卷本等等。其中七十五卷本據說是道元在世時即已撰輯完成,六十卷本通稱爲「舊草」。道元本有意撰成一百卷,但未能如願。道元過世後,其首座弟子懷奘將道元晚年的撰述合集十二卷,成爲後來所謂十二卷的「新草」。 注150
十二卷本各卷的題名分別爲:(1)出家功德,(2)受戒,(3)袈裟功德,(4)發菩提心,(5)供養諸佛,(6)歸依佛法僧寶,(7)深信因果,(8)叁時業,(9)四馬,(10)四禅比丘,(11)一百八法明門,(12)八大人覺。從創作的時間上而言,十二卷本雖然居于後出,但是從內容而言,七十五卷顯然包含了道元的思想精華。十二卷本的內容則偏重佛教基本教義的教示,如因果、業力,以及強調出家、受戒等出家道的重要性。學術界有二種對十二卷本不同評價的看法,海因教授(steven Heine)把他們稱爲「倒退論」(Decline Theory)和「重興論」(Renewal Theory), 注151主張前者的學者包括 Carl Bielefeldt 注152和Heinrich Dumoulin, 注153傅偉勳等。這些學者都認爲十二卷本代表道元思想的倒退,就如傅偉勳所批評的:「十二卷本《正法眼藏》只顯示了道元有意回歸原始佛教的「開倒車」意願,且不說
253頁
他于此本明確采取(偏向小乘修行)的出家至上主義偏差」。 注154
主張「重興論」的學者是「批判佛教」陣營中的谷憲昭,他認爲十二卷《正法眼藏》才能代表道元思想的高峰,因爲道元于中強調困果觀,擺脫了前期七十五卷中的本覺思想。谷批評本覺思想沒有真正遵從佛教基本的因果思想,反而是造成平等的假相。他認爲如來藏、佛性等與本覺相關的思想,皆含有一種缺乏批判性的容受(Tolerence)和融會(Syncretism)思想,整體的和諧淹沒了個別的獨特性。從本體論而言,「批判佛教」認爲本覺思想的最大問題在于它不容許另一個「其他」(one other)的存在, 注155因爲本覺思想主張萬事萬物均起自一個單一的「基體」(dhatu),因此無法容受其他存在的差異性。如果將此理論運用在政治上,本覺思想就變成威權主義、民族主義等最好的理論依據。
[被-皮+誇]谷主張十二卷本代表道元真正思想的主要理由,在于它能擺脫本覺思想,何以見得道元能擺脫本覺呢?[被-皮+誇]谷認爲這是因爲道元在十二卷本中一再強調傳統因果觀的重要性。在〈深信因果〉篇中,道元引用一則禅宗公案:百丈懷海每次開示都有一位老人聽講。一日百丈問他是何人,老人答說:「某甲非人也,于過去迦葉佛時,曾住此山。因學人問:『大修行底人,還落因果也無?』某甲答曰:『不落因果。』後五百年生墮野狐身。今請和尚代一轉語,貴脫狐身。」老人隨即問百丈曰:「大修行底人,還落因果也無?」百丈回答說:「不昧因果。」老人于言下大悟,終于得脫野狐身, 注156對這個公案,道元做如下的評論:
參學輩不明因果道理,有徒撥無因果誤謬,可憐澆風一扇,而祖道陵替焉矣。不落因果,正是撥無因果也。由茲墮于惡趣。不昧因果,明是深信因果也。由茲聽者脫于惡趣,非可非可疑。近代參禅學道輩,多撥無因果焉。因何知撥無因果焉?謂所謂不落及不昧,一等不異也,由茲知撥無因果也矣。注157
道元引用禅宗公案強烈表達「深信因果」的重要。他認爲「不落因果」即「撥
254頁
無因果」,「不昧因果」即是「深信因果」,並且批評當時參禅學道之輩因爲誤認「不落因果」與「不昧因果」爲一等不異,所以落入「撥無因果」的邪見。道元批評的對象包括了宏智, 注158圜悟克勤, 注159大慧宗杲注160等大禅師,他指出這些禅師不是撥無因果,就是落入常見或外道的自然見。
道元同時又批判「人死必歸性海,歸大我」,「不修習佛法,而自然歸覺海」的見解,谷認爲這正是對「本覺思想」的一種批判。在七十五卷本《正法眼藏》中,處處可見道元含攝山河大地的本覺思想,但是在十二卷本的〈四禅比丘〉篇中,道元對此觀點顯然有所修正,他說:
或言諸佛廣證法界故,微塵法界皆諸佛所證,然依正二報共成如來所說故,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四倒叁毒皆如來所說,見山河則見如來,叁毒四倒無非佛法,見微塵齊見法界,造次顛沛皆叁菩提也,謂之大解脫,是名單傳直指祖道。如是謂輩如稻麻竹葦,遍滿于朝野……總不知佛祖道也。注161
在七十五卷本到處可見的不二思想,如上面引句所說的「叁毒四倒」,與佛法不二,依報與正報不二,「造次顛沛」與「叁菩提」不二等等,道元稱之爲「不知佛祖道」。這成爲谷認爲道元修正其前期本覺思想的最有力依據。再者,道元前期思想中含有與本覺思想相契的「泛自然主義」(animism)。例如在〈禮拜得髓〉篇中,道元曾說吾人應尊重「法」,無論它是顯現于露柱、燈籠、諸佛、野幹、鬼神或男女。道元又引佛言:「今日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然則應願若樹、若石,可說求若田、若裏,可說
255頁
應問取露柱、牆壁參究。」 注162在十二卷本中,道元則排斥這種思想,例如,他在〈歸依叁寶〉篇中就說:「衆生勿徒然怖于所逼,歸依山神鬼神等……如是等法能爲解脫因者,無有是處。」 注163這也是「批判佛教」的[被-皮+誇]谷憲昭認爲道元之舍離本覺思想的理由。
再者,「批判佛教」一直認爲本覺思想是日本社會中歧視和差別待遇的根源。[被-皮+誇]谷就特別對日本曹洞宗信衆奉行的基本典籍《修證儀》隱含的歧視性思想加以嚴厲的批判。《修證儀》是由大內青巒(1845-1918)依據道元的《正法眼藏》編輯而成,但是[被-皮+誇]谷認爲《修證儀》不但未能呈現真正道元的思想,反而包含道元所駁斥的理論,他舉一則《修證議》中有關因果報應的注解爲例:
元來宇宙之本源平等一如,微塵計隔無所差別。其平等一如之本身存在著一大靈力。此靈力古今一貫,乃天地定則,依之則妙用現前。此定則名爲因果道理,上至天地下至一草一木,其生生化育皆依此因果道理。 注164
[被-皮+誇]谷認爲這種將平等一如的宇宙本源,視爲産生千差萬別事物的根源,以及萬物又回歸本源的說法,不但不是道元的主張,而且是道元極力抨擊的觀點。例如,道元說:「無今世者,形在此處,性久歸悟,性即心也,心不等身故,如是解焉,便外道也。或曰人死則必歸性海,不修習佛法,而自然歸覺海,則更無生死輪轉………
《道元禅師的佛性思想(釋恒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