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道元禅師的佛性思想(釋恒清)▪P8

  ..續本文上一頁正傳雲:不但初心,不離初心。爲甚恁麼?若但初心得道,菩薩初發心,便應是佛,是乃不可也。若無初心,雲何得有第二、第叁心,第二、第叁法。然則,後以初爲本,初以後爲期。 注129

  從以上對道元的誨示,可見如淨不主張如《華嚴經》所說的菩薩初發心,即成正覺的說法,而強調修行的必要,亦即否定了因本覺故無須修行的天臺本覺門的修證觀,也否定了真言宗的「即身即佛,是身作佛,無經時劫修行」 注130的說法。

  承襲如淨的修證觀,再加上自己整個「身心脫落」的開悟經驗,使道元開展出修證不二的修證觀。他在〈辦道話〉篇說:「是法,雖人人分上豐具,而未修不現,不證無得,放則盈手,一多際乎。語則滿口,縱橫無窮。」 注131人人分上本具的佛性妙法,不像外道所妄執的自性天然,因此未修不現,不證無得。然而,這並不意謂道元認爲修證是前後法。對道元而言,「修」是直下的加工,「證」是圓融的任運。在無窮的加工中,是「法」任運圓融。

  246頁

  同時,在任運圓融的證悟中,妙修透體。這就是道元所謂的「證則行無懈時」,反過來說,亦即是「行則證任運時」。

  道元在下列的引句更清楚闡釋他修證一等的修證觀:

  夫謂修證非一,即外道見也。佛法修證是一等也。今證上修故,初心辨道,即本證全體也。故授修行用心,教無修外待證思,應直指本證也。既修之證,則證無際,證之修,則修無始也。是以釋迦如來,迦葉尊者,共受用證上修,達磨大師,大鑒高祖,同引轉讓上修,佛法住持皆如是。既有不離證(的)修,我等幸單傳一分妙修。初心辨道,即得一分本證于無爲地,可識爲令不離修證不染汙,佛祖頻教誨修行不可悠緩。放下妙修,則本證滿手中,出身本證,則妙修行通身。 注132

  引句中,最重要的觀念是「證上修」,「修上證」。因爲道元認爲的修行不是與證悟對立的修行,而是「證之修」,如此與本證不二的妙修是無始的、超越時間的。再者,道元說「出身本證」的這種「妙修行通身」,即是所謂的加工直下任運圓融,是超越空間的。因爲修證超越時間和空間,因此道元說「一人一時坐禅,諸法相冥,諸時圓通。」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修持坐禅叁昧時,當下「遍法界皆爲佛印,盡虛空悉爲悟,乃至諸法皆證會正覺,萬物共使用佛身。」 注133這樣的結果即是建立在道元所強調的「佛性必與成佛同修、同證」、「修證一等」的前題上。

  道元「修證一等」的修證觀的最大意義,乃是它消除了修行與證悟,始覺與本覺之間二元對立的矛盾。在成佛的「進程」(process)中,佛性是不可或缺的「先天依據」,而修行是不可或缺的「條件」(condition)。從始覺論的觀點看,在時間和空間範圍內的修行是成佛過程的「基石」(ground),而佛性變成只是導引修行的「標地」(sign)。 注134換言之,它預設有一個從修行到證悟的過程。如此,則造成修行與證悟在時間上有前後二

  247頁

  元之分別。再者,如果佛性僅被視爲「標地」,就會産生成佛之必然性(先天依據)何在的問題。

  相反地,從本覺論的觀點看,超越時間的本覺(佛性)不但是成佛的「基石」(先天依據),更是證悟的實現,如此作爲證悟條件的修行就失去了其必要性。顯然地,始覺門和本覺門都可稱爲「修證兩橛觀」, 注135前者是修而待證,亦即「修必向證」的修證觀,後者是證而待修,亦即「證必由修」。無論是由修向證證必待修,甚至于證不須修,都意味著修證之二元,因此産生本覺與始覺,證悟和修行之間的對立和矛盾,此即是困擾年青道元的問題所在。

  道元打破此二元對立的方法是打通修行和證悟的時間因果關系,他把修行的出發點從因位轉到果位,因此他可以說真正的修行「非但因地修證而已,乃是果位之修證也」, 注136同理,他把證悟的終點從果位轉到因位,因此他可以說真正的證悟,非但是果位之證悟,亦是因位之證悟。如此互爲因果的修證,不斷地相互加強循環不斷,修行和證悟不再是直線上前後的關系,而是圓圈無始無終「道環」的關系。因此道元說:

  佛祖之大道必有無上之行持,道環而不斷絕。發心、修行、菩提、涅槃,不少間隙,行持道環。 注137

  這也就是他所謂的「既修之證,則證無際。證之修,則修無始」。這樣道環的修證觀解決了修行與證悟之間的矛盾和對立,因此道元才能把他自己所謂的「我常勤精進」,當做「我已得成菩提」,「我已得成菩提」之故,「我常勤精進」。 注138

  道元修證不二的修證觀的最大轉折,來自把「既是本覺,何須修行」的疑團轉化成「既已本覺,故須修行」,和「既已修行,于中必有證」, 注139于

  248頁

  是修和證完全融會在一起,道元這種修證一等和修證道環之修證觀的理論基礎建立在他的「無常佛性」論上,因爲佛性的無常、空、非實體性,才能使得原本不可環轉的從修向證的「單行道」,變成有反轉和道環的「雙向道」。就像我們可以說「無常即佛性,佛性即無常」,我們亦可說「修行即證悟,證悟即修行」。

  只要是建立在佛性論的修證觀,不管是始覺間或本覺門,佛性、修行、證悟叁者之間始終存在著理論上的矛盾和分立。中國禅宗許多祖師爲解決理論上的困難,主張在理上采取本覺門,而在事上采取始覺門的修證觀。在理事不二的前提下,對于中國禅師而言,這種說法並無所謂矛盾。但對道元而言,只要「圖作佛」的由修向證的二元存在,即有矛盾對立,因爲它還是預設有一個凡夫衆生的世界,透過努力「圖作佛」的修行方法,達到「作佛」的目的。而道元修證觀的最大特點即是在根本上打破方法(means)和目的(end)的時空界線,使二者産生相互加強的互動。因此對道元而言,正確的修證不是「修而待悟」或「悟由修成」,而是「修中悟」和「悟中修」同時進行的無始無終的曆程,這也就是爲什麼道元強調從衆生觀點,只要「只管打坐(修行)」,不必去追求證悟解脫,而對佛而言,即使在悟境,還是不斷地行持道環地妙修。如此,不但可達到本證與妙修無差別,亦就是《華嚴經》所說的「心、佛、衆生,是叁無差別的境界。」

  道元修證一等的修證觀,不但成爲佛教徒在修證的觀念和方法上最佳的導引,而且,從廣義的層面而言,對天天掙紮于「手段(means)和目的(end)」之間的一般人,修證一如的觀念也很有適用性。 注140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往往爲將來設定一個目標(end),而現在以各種手段和方法去追求那個未來的目標,這種從現在的方法趣向未來目標的過程,就像由現在的修行趣向未來的證悟(修待悟、圖作佛)一樣,永達存在著二元的分立,對這樣的人生目的論,一方面由于一味地追求未來的目的,容易忽略「當下現成」的意義,另一方面在目的未達成之前,容易引起不安和煩惱。

  249頁

  對治一般人這種追求目標所引起的煩惱,就是應用道元的修證一等的觀念,把手段和目的(現在和未來)的二分,轉變成手段和目的一等的人生觀。如此,現在所作的每一個努力(手段或方法),當下即是未來目的的「現成」。「現在」的意義不再僅是爲達到未來目的而存生。在時空無常的理論基礎上,現在與未來(手段和目的)超越時空限製,産生道元所說的「道環」的作用。在方法和目的相即相入的互動中,每個人可以有一個更具活力、創造性和成就感的生命。

  上面所說的理論可以更擴大應用在個人自己與萬物的關系上。對道元而言,每個人與萬事萬物都處于不斷的無常生滅變遷之中,因此雖然「一人一時坐禅」,卻可同時「諸法相冥,諸時圓通」,換言之,某個人的修證(目的)可以作爲其他人修證的因緣(方法),反之亦然。這種關系甚至可擴及有情與無情(自然)界。所以道元說:

  作廣大佛事,甚深微妙佛化,此化道所及草木土地,共放大光明,說深妙法無窮時,草木牆壁,能爲凡聖含靈宣揚。凡聖含靈,還爲草木牆壁演暢。 注141

  只有在方法和目的一等的前提下,才能達到道元所說的草木牆壁和凡聖含靈爲彼此說法(方法),又同時達到有情和非情同證佛道的境界(目的)。把自己的修證與萬物的修證二分,就不是真正的修證。所以道元說:「運自己修證萬法爲迷,萬法進修證自己則悟也。」 注142換言之,在運自己修證萬法時,必須同時萬法修證自己,而在萬法修證自己時,也必須同時運自己修證萬法,如此才能達到修證一等,自己與萬法完全不二的境界。

  以上所提到無論是將修證一等運用在個人的宗教生活、日常生活,或個人或萬法的關系上,都是建立在無常無我的思想基礎上,因此道元強調說「慣習佛道者,慣習自己也」。「慣習自己」是修習佛道或一般人建立人格自律的第一步驟。但是在慣習自己的同時,道元說要「坐忘自己」,這是進入空、無常、無我的體證。在坐忘自己的同時,即能「見證萬法」,而見證萬法即是「使自己身心,及它己身心脫落」的境界。但是這種自他皆身心脫落的境界,並非是「悟迹休歇」的消極狀態,而是源源不斷,時時刻刻「令休歇悟

  250頁

  迹長長出」 注143的修證現成。

  五、道元的佛性思想與「批判佛教」

  日本佛教學術界自一九八0年代中期開始,由駒澤大學的谷憲昭和松本史朗二位教授發動了一個所謂「批判佛教」的運動, 注144在日本和北美佛教學術界都引起不小的反響。 注145整個「批判佛教」的內容和發展不是本文探討的範圍,然而,因爲道元的佛性思想是「批判佛教」討論的主要對像之一,故本文最後就「批判佛教」與道元思想之關系作一略論。

  何謂「批判佛教」?根據谷自己…

《道元禅師的佛性思想(釋恒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