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系的经典之后,宝积、华严、法华、维摩、及净土经典也先后出现了。
而在西元三、四世纪间,以龙树菩萨创立的 "中观学派" 为大乘佛教的主流。中期大乘,约当西元五、六世纪二百间,涅槃、胜鬟、菩萨藏、解深密等经先后出现,无着、世亲的 "瑜伽行学派" 成为此一时期的主流。晚期大乘,约当西元七至十世纪,此时期内密教经典出世,密宗盛行,到了西元十一世纪末期,印度佛教就灭亡了。
印度一代大哲龙树,住世年代约在西元一五零至二五零年之间,他是南印度婆罗门种姓,自幼受婆罗门传统教育,后来皈依佛教。当时南印度已有大乘经典流行,他读之不以为走足,传说他游行北印度时,自雪山地区一个老比丘处得到一部分大乘经典,又在大龙族聚居之地得到许多大乘经典,这样就更充实了他的大乘理论。他回到南印度,把早期的般若思想组织起来,完成了 "缘起性空" 的宗教哲学体系。
原来龙树住世时代,印度思想界的潮流,一方面是外道的诸法或常或断思想,一方面是小乘有部的 "我空法有" ,且 "三世实有,法体恒有" 思想。他造诸论典, "破邪显正" ,这种思想表现在< 中观论 >一书中。如 [八不偈] 所称: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八不,其实就是全盘否定----自诸法空性上,否定小乘、外道的生灭、常断、一异、来出诸戏论。诸法空性,亦表现在 [三是偈] 上。即所谓:
诸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关于缘起,见本文第五讲,此处不赘。龙树的着作很多,有千部论主之称,除 <中观论外,主要的尚有 <十二门论> , <大智度论> 等。继承龙树学说的,是他的弟子提婆。提婆所着的 <百论> ,与龙树的 <中论> 及 <十二门论> ,合称三论。是后来我国三论宗所依论典。而龙树、提婆这一系的理论,在印度被称为 "中观学派" ,亦称 "空宗"。
车龙树、提婆的空观,是以诸法无自性立论,并非徒持空见,妄计一切皆空。惟传至后世,则流为 "顽空" ----学者执一切皆空,于世俗谛,不施设有; 于胜义谛,真理亦无。此谓之 "恶取空" ,亦称 "沉空" 。佛灭后九百年倾,无着、世亲两大论师出世,为矫治当时沉空之弊,而标示 "有" 义。此有,非是小乘外道之诸法实有,而是破我法二执后所显示的 "真空妙有" 。这在印度称为 "有宗" ,亦称 "瑜伽行学派" 。
无着住世年代,约为西三九五至四七零年之间。据说天宫兜率内院的弥勒菩萨,应无着之请,在中印度阿瑜遮那国,为无着说 <瑜伽师地论>、<分别瑜伽论> 、<大乘庄严论>、<辩中边论> 、<金刚般若论> 五部大论,无着承弥勒之说,与其弟世亲把五部大论做了一番综合整理工做,依此建立 "瑜伽行学派" 。但弥勒不是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也许世间另有一个名叫弥勒的人。或者,五部大论根本是无着的着作,假托弥勒之名行世的。更可能的是,早在无着之前,就有许多无名的饱学的瑜伽师,而无着是继承他们学说而加以发扬的。
公元七世纪,玄奘大师游学印度,带回此学派经典,依此建立了中国的法相唯识宗。印度的大乘佛教,以此中观、瑜伽二派为代表。唐代义净于 <南海寄归内法传>称:
[ 所云大乘,无过二种,一则中观,二乃瑜伽。中观则俗有真空,体虚如幻; 瑜伽则外无内有,事皆唯识。]
五, 南传佛教与北传佛教
近代欧洲的佛学研究者,以印度为中心,把佛教区分为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南传佛教,最早是以锡兰为中心,包括以后传布的缅甸、泰国、柬埔寨、寮国等地区; 北传佛教最早是以中国为中心,包括着以后的西藏、日本、朝鲜等地区。所谓南传北传,只是地理上的区别,并不以大小乘佛教为区分,大致上说,南传者为小乘佛教----他们自己则称为上座部佛教; 而北传者则均为大佛教。
南传佛教中心锡兰之有佛教,始于西元前三世纪中叶,阿育王在位时代。阿育王时代曾有第三次结集,结集之后,阿育王派遗了九组传教师赴国内外各地传布佛教,其中派往师子国 (锡兰古名) 的一组,是摩泗陀长老。摩泗陀是阿育王之子,在上座部出家,所以传入师子国的是上座部经典。当时也是以口传口的说诵,并没有文字记录。到两百余年后,才以文字记录下了摩泗陀长老口的三藏。到西元五世纪中叶,中印度大学者佛音到了锡兰,把原来的三藏经典译为巴利文,并加以注释,就是流传到现在的 "巴利文圣典" 。
加巴利文下圣典
巴利文圣典,也分为经、律、论三藏,其内容如下:
律藏: (一) 戒本篇: 1、波罗夷----破门罪。 2、波逸提----赎罪。
(二) 戒因缘篇: 1、大品----大集。 2、小品----小集。
(三) 律藏后篇: 附属。
经藏: 又称巴利五部。
(一) 长部经典: 三十四种。
(二) 中部经典: 一五二经
(三) 相应部经典: 七七六二经。
(四) 增支部经典: 十一集,九五九七经。
(五) 小部经典: 含< 法句经 >等十五分。
论藏: 含< 法集论 >、<分别论 >、< 界论 >、< 双论 >、< 发趣论 >、< 人设论 >、< 论事 >等七种。
藏外: 含< 弥兰王问经 >、< 大王统史 >、< 小王统史 >、< 岛王统史 >、< 净道论 >、< 善见律注 >等六种。
北传佛教,最早是经由西域诸国传到中国,时间约在西汉末年----西元世纪开始之初。
而佛经的翻译,一般是认为东桓帝时代,安息国沙门安世高抵洛阳 (西元一四八年) 后开始的。自此之后,历经魏晋时代佛经的翻译,南北朝时代法义的传播,到隋唐两代开花结果。大乘八宗次第建立,教理宗义灿然大备,完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
惟自唐武宗会昌法难以后,佛教盛极而衰。唐代末年,沈镇割据,烽火四起; 五代十国,王朝交迭,战乱频仍。这时佛寺荒废,经籍散逸,隋唐两代鼎盛三百年的教,至此零落殆尽。宋代建国,太祖有意复兴佛教,唯此时 (西元九六八年以后) 印度可供传译的经典已少,中土弘扬法义的高僧渐稀,以致后继乏力,成就有限。宋室南渡,佛教益发不振。元人入主中国,崇奉喇嘛教,中土僧侣,唯有抠亦接足,丐其按颅摩顶而已。
明季以民间秘密宗教盛行,政府为镇压邪教,法令严苛,以此也限制了佛教的发展。
满清入关,继元人作风,崇奉喇嘛教以
#092;络边疆民族,中土佛教益发衰微。清季乾嘉之世,北方有川陕楚三省教匪之乱、天理教之乱; 咸同年间,南方有太平天国之乱,兵连祸结,举国荡然,佛教亦受到无情摧残,不绝如缕,几到了濒于灭绝境地。
清末民初,缁素两众中人才辈出,法义之学重见弘扬,僧侣教育蓬勃日上,佛教重见复兴之望。磶装四昕筅鸨l,继之内战复起,以至大陆变色,佛教遭遇空前浩劫,迄今尚未复原。
近二十年来,台湾佛教隆盛,堪比盛唐,然亦不无若干隐忧存在。如何护持正法,延佛慧命,就有待于我们佛们弟子共同努力了。
《佛经结集与佛教流传》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