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行深般若的第一步

  行深般若的第一步

  周叔迦

  佛教所说的义理,是不能用世智聪明从文字上得到真实了解的,唯有运用般若在事实上观照,才能有所体会。因此,修行般若是佛教徒必须的条件。在佛教中又有大乘和小乘的分别。小乘行人即所谓声闻,大乘行人在因地时称为菩萨,在果位时称之为佛。而声闻、菩萨、佛都必须依靠般若才能有所进修,有所证人。于是般若也就有三种之不同,就是所谓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相智的三智。从三乘来说,一切智是声闻观空的智,道种智是菩萨照有的智,一切相智是佛的圆满智。声闻由于一切智而能解脱生死,菩萨由于道种智而能具足万行,诸佛由于一切相智而能圆满菩提。另一方面从菩萨的修学来说,菩萨又必须具足通达三智。菩萨由一切智观察事物而悟空性,才能不住于生死,不滞于涅槃;由道种智而能了解声闻、缘觉、菩萨的见道和修道;由一切相智而能通达自初发心乃至成佛中的一切正行,然后才能下不堕于二乘地,上直趣于菩提。由此可知,般若是概括了一切佛法,是佛法中最根本、最深奥、最繁难的部分,而在这最繁难深奥之中又有一以贯之的平淡简易的义理。学者是必须结合这以简御繁的方法来修学的。如若不从深奥繁难处着手而只求其平淡简易,以为般若只是谈空,只要能扫荡一切便是般若,那就易于流为满旰笼统之谈,是无俾于实际的。有人好高骛远,自以为修学大乘,便鄙视声闻的一切智,以为不足观修,其结果成为无本之学,退堕于声闻而不自知。

  般若是用来观照事实的,而事实的发展不外乎因果的规律;佛教的根本*轮也就是说明世间和出世间的因果规律,这就是四谛。所以三智又都是建立在四谛的基础之上的。如若不通达四谛的道理,那所修行的般若必定是落了空。四谛是声闻和菩萨所须要共同修学的。声闻以一切智观察世间和出世间的因果,通达四谛十六行相,而能解脱生死证得涅槃。菩萨便必须比声闻所通达的更深人一层,才能不住于生死,也不滞于涅槃。因此在说明如何修习般若之前,先要简单概略地叙述四谛的道理。

  世人以为人生在一定时期之内可以是永恒的,是快乐的,是真实的,是有自体的。佛教说明人生——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是刹那变幻无常的,是苦痛的,是空虚的,是无自体的。这便是苦谛的无常、苦、空、无我四行相。而这世间之苦是真实不虚,所以称为苦谛。有人感觉到人生的苦痛,因而相信佛教,便想从信仰佛教中能逃避了苦,或者想佛教能将自己从苦中拯救出来。这种逃避思想和依赖思想都是错误的,而这种希望也是不可能达到的。佛教只说苦谛应知而不曾说苦谛应断,因为当前的苦果不是从逃避中能获得解脱的,也不是依赖他人能将自己从苦痛中拯救出来的。唯有真实明白了世间之苦,然后进一步搜寻出苦的因由,用自己的力量来断除苦因,才能获得解脱。佛教说人生苦痛的因由是在于有能招集苦痛的不合理的思想(烦恼)和行动(业)。人们认为人生是永恒的而贪爱这永恒的人生(后有爱),这便是苦的生因;认为人生是快乐的而贪爱这快乐的人生(喜贪俱行爱),这便招集了种种的苦;认为人生是美满的而贪爱这美满的人生(彼彼希乐爱),这便能令种种苦痛生起;认为人生有其自我的实体而贪爱这实体的自我(我爱),这便是未来苦痛的缘由。这便是集谛的因、集、生、缘四行相。由于贪爱便招集苦果,真实不虚,所以称为集谛。这集谛是应当断的,只有断除了种种爱和因爱而生的一切非理的思想和行动,才能解脱苦痛。贪爱断除了名为灭相,苦痛息止了名为静相,此灭静相第一无上名为妙相,此灭静相永恒不改,究竟出世名为离相。这便是灭谛的灭、静、妙、离四行相。这出世间果的寂灭是真实不虚,所以称为灭谛。这灭谛是佛教徒所应当证人的,而证灭的方法是修道。佛所指示修道的方法是真能达到所寻求的目的名为道相,是符合于所寻求的目的名为出相,是以因果四谛道理为依据的名为行相。是趣向涅槃的名为出相,这便是道谛的道、如、行、出四行相。而这道决定通向涅槃,真实不虚,所以称为道谛。这道谛是应当修的。佛教徒能明了通达四谛十六行相,辨清是非,这称为见道。依据四谛的道理,应断的断,应修的修,这称为修道。这就是声闻和菩萨所共同修学的基础。

  声闻和菩萨虽同以四谛为基础,然而菩萨要经历无量生死,修学无量法门,救度无边众生,断除无尽烦恼和习气而最终要求成佛的,因此不同于声闻仅仅急于求解脱个人的生死而希证涅槃。这就必须对于四谛有进一步更深入的认识,才能担当起这广大深重的菩提心和大悲心而无所畏难,无所怯弱,无所惊怖。这就是般若的力量和作用。如若以为般若的道理是排斥了四谛的道理而只是谈空,那就大错而特错了。惟有坚定的在如上所述的四谛的体会上更进一步通达空性,才能任重而道远的为广大有情的利乐而精进不息,无有退堕。佛说的般若经中正是如此教示的。

  佛教中重要的经典内容,大致都是谈“境、行、果”三科。境是说明智所照境的真实情况,行是依据实境而修行的方法,果是修行成就所得的果证。姚秦鸠摩罗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密经》既是般若经典的重要经典,也是佛藏中重要经典之一,其中正宗分所说当然也是境、行、果三科。自《奉钵品》第二至《无作品》第四十三,凡有四十二品是说境,从《诸波罗密品》第四十四至《六喻品》第七十七,凡有三十四品是说行,此后有十品是说果。修行般若就是要学习三智;经中所说的境就是三智所照的真实情况,所说的行就是修习三智的方法,所说的果就是修习三智所得的果证。修行般若是大乘行人所必须,因此就必须对于三智有概括的、根本的、正确的体会,特别是经中所说修习三智的方法,方能免于流入歧途。

  弥勒菩萨所着的《现观庄严论》就是解释《摩诃般若经》的,其中对于修习般若的方法建立了四种现观:第一圆满一切现观,是包括全部进修般若的过程,第二顶现观,是说明在进修般若中每一阶段的成就,第三次第现观,是从次第修行上重复来谈修行般若中主要的、根本的问题,第四刹那现观,是说修习般若圆满最后刹那转成佛智的问题。从修行般若方面来说,第一现观中所谈是最全面的、基础的,这就是从《诸波罗密品》第四十四至《学空不证品》第六十,这十七品经文所说的。在这段经文中说明五个问题:一所修般若相,二能修般若相,三修行般若相,四修般若的得失,五修行般若的进度。譬如有人要将良木作成美好的器具,必定要找良匠用精巧的工具来施工。此中最基本的问题是要有良木。良木是所修,良匠和巧具是能修,施工是修行。修习般若也是如此。必须先明白所修般若相,然后才能运用能修般若来修行。此中所应注意的是般若就是三智,因此所修是三智,能修也是三智,而修行还是三智,也可以说是从三种不同的角度来说明三智而已。所修般若就是《诸波罗密品》(《摩诃般若波罗密经》卷十二)全章所说,所以这一品是修习般若的最初下手处,是全经最根本的部分。

  在《诸波罗密品》中列举了九十波罗密来说明般若所该摄的三智。前二十八波罗密是从四谛十六行相中说明所修一切智相,于道谛中别说菩萨所修对治所知障的智相;次有三十七波罗密是从四谛十六行相中说明所修道种智相。因为道种智是菩萨智,所以先谈世、出世间的因——集、道二谛,后谈世、出世间的果——苦、灭二谛;后有二十五波罗密是从声闻、菩萨、佛的基本行证中说明所修的一切相智。如若对这九十波罗密的意义能有深刻的体会,那就可以说了解修行般若的入门途径了。现在依据《现观庄严论》解释经文的大意叙述如下。

  一所修一切智相

  这是修行般若的第一点,菩萨由此能正确认识世间和出世间的因果而证人空性。世间生死的果就是苦谛,其因就是集谛;出世间涅槃的果就是灭谛,其因就是道谛。四谛是有内在的和外在的矛盾的。外在的矛盾是生死和涅槃的矛盾,所以苦集二谛是俗谛,灭道二谛是真谛。内在的矛盾是四谛各各具有真俗两方面的义理。声闻只通达四谛外在的矛盾而解脱生死,住于涅槃。菩萨必须通达四谛外在和内在的矛盾,才能不住生死,不滞涅槃而成熟有情,严净佛土。经中说: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无边波罗密是般若波罗

  密。佛言:如虚空无边故。世尊,等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

  佛言:诸法等故。世尊,离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毕

  竟空故。世尊,不坏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一切法不

  可得故。

  这四句是次第说明菩萨所通达的苦谛的无常、苦、空、无我四相。一、无常相。菩萨观察世间的一切确实是刹那变幻无常的,然而这刹那的生灭不是孤立的而是关联一切、包罗一切,如虚空之无边。二、苦相。菩萨观察世间一切确实的苦痛逼迫,然而应当体会苦乐的平等性,才能忍爱世间苦来作饶益众生的事业。三、空相。菩萨观察世间一切确实是由众缘集合而成,无其实体,然而一一众缘又还是众缘所生,穷源到底,毕竟无其实体。于是远离一切人见、法见的分别。四、无我相。菩萨观察世间一切确实是无主宰、无自性,然而这无我相也无定相,不可执着,才能精进不退地利益众生。经云:

  世尊,无彼岸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无名无身

  故。世尊,空种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入出息不可得

  故。世尊,不可说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觉观不可得

  故。世尊,无名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受想行识不可

  得故。

  这四句是次第说明菩萨所通达的集谛的因、集、生、缘四行相。一、因相。菩萨观察贪爱于永恒的人生(此岸)确实是苦因,然而进一步体会到涅槃(彼岸)无名无色而生死涅槃一如无二,本未住于生死,又何住于涅槃。二集相。菩萨观察贪爱于快乐的人生确实是招集了苦,然而进一步体会到人生苦乐是…

《行深般若的第一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新唯识论三论判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