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念祖老居士的一段校经因缘
徐恒志
北京黄念祖老居士是一位显密双修、宗教俱通的大德。他经净宗大德夏莲居老居士的嘱咐,发心解释《大乘无量寿经》(会集本,后称《大经》),前后历时六年,遍览群籍、广引博征。一部《大经》把净宗心髓阐述无遗,真可谓冥心孤诣,饶益当来!近年他不顾年迈体弱,继续撰写《大经白话解》,为法忘身,悲愿无尽!老人家已于1992年3月27日安祥往生,遗体柔软,并发异香,荼毗后,获五色舍利数百余粒,瑞相昭著,叹为稀有。大德云亡,回忆往事,不胜感慨!
《无量寿经》是净土宗主要经典之一。根据清代沈善登居士的考证,此经由于世尊多次宣说,梵本不一,译本尤多,自汉至宋,凡有十二译,宋元以后,仅存五译。后来王龙舒、彭际清、魏承贯诸大德,鉴于五译互有优劣彰晦,又校辑、会译了三种,但或不依梵本,未顺译法,或去取旧文,不尽妥善;甚至不取原语,任意行文。夏莲居老居士为防后世因袭,甚至纂改经文,对译本、会本独多的《无量寿经》发愿重行会集。据黄念老所著的《大经解》说:夏老居士于1932年起,“掩关津门,阅时三载,遍探五种原译,洞察三家校本,无一语不详参,无一字不互校,虔恭敬慎,日祷佛前,千斟万酌,时萦梦寐。及其成也,四众欢喜。”梅光羲老居士赞叹说:“精当明确,凿然有据,无一义不在原译之中,无一句溢出本经之外。”这已为举世所公认,并将本经采入新印之《续藏》中。佛法如大海,深广无量,唯信能入,唯智能度。目前各地学习、读诵《大乘无量寿经》的热潮正在形成,《大经》放光,众生蒙庥!
约在1986年6月黄念老完成了《大乘无量寿经解》,当时上海佛教协会出版流通组负责人郑颂英老居士深为赞叹,发心付印流通,要我先作一番校阅,自念德薄慧浅,恐难胜任。继念夏公与黄老发愿会集与注解《大经》,十年辛苦,难能可贵,岂可任其搁置!于是将原稿,细为校阅,历时一年,校正七次,并与黄老居士往返通信二十次,慎思明辨,共同切磋。黄老教眼洞彻,行解相应,且处处卑以自牧,使我深受教益。1986年11月19日,黄老来信说:“拙著蒙大德发无上菩提之心,独力校对改正,既以所提之四项原则,修改印刷错误,复重审拙稿,亲校古籍……念祖赞佩感叹,无以复加,惟有顶礼、顶礼、再顶礼,以表感谢之忱……对念祖所下文,内中如有欠妥之处,敬祈一并校正,因当前正是良机。敬请大德把住此关……”至诚恳切,感人肺腑!在校经过程中,黄念老发现文中“念祖”二字,排印中并未向右缩进半格,坚决要求改进,以示谦卑,他的谦虚谨慎作风,于此可见一斑。感佩之余,我在1986年12月曾写信给他,对他的道德文章表示敬仰:“素闻大德乃久修大士,戒德严净,定慧圆明,显密融贯,宗说俱通,愍众生之沉溺,作苦海之慈航,发愿释经,冀广弘化,今复得郑颂英老居士之赞助,付之梨枣,时节因缘信不可思议也。行见《大经》重光,泽被含灵,莲公与大德剖心沥血,功在万世!后学德薄慧浅,难副厚望,爱语相摄,弥增惶恐!”
1987年8月1日,黄念老来信说:“现已办妥出国手续,静待美国维州莲华精舍派人伴同赴美。”并谓,“此行虽以传扬密法为主,但同时将弘讲净土法门。”他希望我在8月上旬先将《大经解》印刷清样寄去一份。在这封信中,他还自述修证过程说:“弟从南禅打开缺口后,以密法为基本修持,以宏净为根本愿力,美言之为圆融,质言之,则是个四不象,老老大大,罗啰嗦嗦,海外归来后,应知所自返矣。”一段谦光,尤使人肃然起敬!
他老人家在美国华盛顿,由于说话过多,特别在临走数日问道者络绎不绝,造成嗓音沙哑,几乎不能出声,中气大伤,劳顿不堪,归来后尽量休息,渐渐平复。来信说:“此行幸蒙上师三宝加被,超额完成任务。此次赴美之主要目的本为美国维州及台北两地莲华精舍之骨干传讲无上密乘,不料能与华盛顿之华府佛教会结一殊胜因缘。其会长净空法师早于今年四月到华府大讲夏师所会之《大乘无量寿经》,并引用弟为此经所写之跋语一小段,印为讲习之篇首,激发大众。”信中特别说明,所谓莲华精舍,是他的灌顶师贝麻布达金刚阿阇黎继承诺那祖师和贡噶上师所传之无上密乘而创建之红白教道场。并说:“先师示寂海南,预立之遗嘱经组织传到北京,命弟继承弘法。此事弟在国内始终保密,但在国外则流传甚广。”黄念老弘净土于国内,传密法于国外,随机施教,方便接引,他的悲愿与智慧,实不可限量!
据老人家告诉我,净空法师出家前是台北大德李炳南老居士的弟子。李老对于内典及《易经》都有很深造诣,德高望重,为台人所敬仰,李炳老是黄念老导师北夏(夏莲居老居士)南梅(梅光羲老居士)的弟子。后来黄老与净空法师两位大德都发愿弘扬净土法门,广度群萌,可见因缘和合,都非偶然。黄老在1987年10月的一封信中告我:“李氏前岁往生,寿九十余(九十七岁),据净空法师云:李氏生前念佛时,曾亲至极乐世界。至于先师夏老在天津闭关时,如是境界,当属初步,当念佛功纯之时,其妙境实不可说。”两位尊宿皆以专一念佛,亲得受用,足证我佛慈悲,开此超情离见、广大微妙法门,导三根出火宅,济群盲于衽席,大恩大德,真是粉身难报!
现在黄老居士西归已逾半年,捧读遗书,回忆前尘,使人仰止弥深!但愿他老人家分身尘刹,乘愿再来,广济含灵,同登彼岸,圆满成就无上菩提。
(原载于一九九二年《法音》杂志)
三、《观经白话译义》序
释迦如来说了无量法门,以适应不同根性,其中念佛求生极乐净土,是一种特别法门。念佛法门又可分为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观无量寿佛经》是佛过去在中印度摩竭陀国王舍城的王宫内,应国王夫人韦提希的要求所说。当时太子阿阇世把父亲频婆娑罗王囚禁在牢房内,并把母后韦提希也在深宫里禁闭起来,使不能接济王的饮食。韦提希忧愁万分,无可奈何,便遥礼佛陀,哀求指示清静生处,不愿再住此五浊恶世。佛便以威神力详细开示了十六种观法,以便韦提希及后世的一切凡夫,修此净业,往生乐土。经中所说虽以观想为主,但也包含了其他三种法门:前十二观是观想念佛,第十三观是观像念佛,后三观是持名念佛;如果了知能观所观都不离自性,都不可思议,便是实相念佛了。所以此经可以说是念佛法门的综合性经典。
十六种妙观包括观佛、菩萨的身相和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学人通过观想,一心清净,诸佛法身,便入众生心想中,含融互通,“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生佛不二的性体,便可彻证。但观境深细,凡夫障重,可能心力不及,佛又慈悲开示三根普被的持名念佛法门,这是转凡成圣的洪炉,畅佛本怀的大法,使下根人可以可以带业往生,中根人可以断见思惑往生,上根人可以破无明往生。如果没有持名念佛的善行方便,一切苦恼众生,怎能出火海而登彼岸!?目前,有些学人认为经中并未提及“带业往生”,因此觉得非消尽惑业,不能往生,这是执着文字,未查经义,把横超妙法,视同竖出行门,不知他力法门的殊胜,不免辜负佛慈了。至于如何行持观想,有一定的层次和方法,最好要在善知识的指导下进行,以免出现偏差。
佛经文字很深,义理深奥、微妙,不易被人们所理解,故“佛经白话化”已成为越来越多学人的需要,也是时代文化所提出的要求。但佛经译白,要做到在义理上不增减,不失真;在文字修养和表达能力上,也能达到高水平,这是有一定难度的。林凡音居士有鉴于此,在编写《佛陀的遗教》以后,又以语体编译了此经,使之通俗易懂。为了理顺前后文句,根据经义采取了“译义”的方法——适当地作了一些演绎和补充,这是一种介乎“白化佛经”和“白化解释”二者之间的另一种类型,也是一种合乎当前需要的尝试,希望大家阅读后不吝指教。因此,略序缘起,普愿读到此书的善信,同修净业,共出苦海。同时,也希望把通俗化的弘法工作,不断地推向前进,为完成续佛慧命的历史使命而努力!
徐恒志
1987年4月
(原载于《书简吟草》)
四、《明理念佛论》序
佛法汪洋浩瀚,博大精深,世出世间大无不包,细无不举;在修行法门上,也是禅、净、律、密教,各宗具备;尤以净土持名法门,被普遍受持,使业海众生,得以出水火而登衽席,功德巍巍。所以释迦如来无问自说,十方诸佛同声赞叹,真是不可思议的大事因缘!
佛法以般若为先导,以般若为佛母,若不以般若观照,明悟理体,难免着相粘境,心外取法,这样舍本逐末,岂不成为外道?净土法门是特别法门,教内别传,下手易而成功高,三根普被:上根人破无明,见法性,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心佛不二,能所双忘,理上念到一心不乱的,生实报庄严土;中根人断见思惑,出三界狱,念到事一心不乱的,生方便有余土。下根人虽惑业未断,但至诚恳切,十念一念,即生成就,也可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若无净土法门,广大罪苦众生实无从出离生死大海,登菩提彼岸。虽然如此,但从佛法的根本上说,明理体,悟实相,实为修证的要领,成道的关键,净土法门并不例外,念佛而明理,明理而念佛,成就自不一样。
满树声居士,攻《易经》、习科学、学中医、修密法,融会贯通,终于领悟“明理念佛”的重要性,常悯知识分子中,“以有思维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著”(《圆觉经》)。甚…
《净土眼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