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眼藏▪P3

  ..续本文上一页为可惜!于是广引博征,采撷古今大德著述,附以己意,编写成文,不仅冥符佛旨,且以善巧方便,应机施教,功德不可思议!

   此书的出版,实有助于加强净业修持,提高修持层次;有助于知识分子破除我见法执,涵泳真理,庆快平生!因此,略序缘起,深愿见者闻者,同发菩提心,共成无上道,庶不辜负满居士的一番苦心。

   徐恒志

   2000年12月

   (原载于《书简吟草》)

   五、《净宗心要》序

  释迦世尊成道以后,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以无量法门,对治众生种种烦恼,善巧方便地引导众生息妄显真,背尘合觉,开示悟入佛知佛见;净土念佛法门更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易学易修的殊胜法门;同时也是超情离见,不可思议难信之法。一句弥陀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能使因心,顿同果觉,只要蓦直念去,便可由生灭入于不生灭,暗合道妙,巧入无生。所以佛曾指出:“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惟依念佛,得度生死。”进一步说,一句弥陀正是自心实相,正是法界全体,“一声弥陀一声心”,所以古德偈云:“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我今念佛心,全体是法界。”

   近世修净土法门的人,非常普遍,但大都着眼于下品带业往生,对念佛明心这一要领,很少注意。实际上,一切佛法都要求息妄显真,明悟自心,净土念佛虽是特别法门,也并不例外,离开心地法门,往往着相粘境,心外取法,难免成为外道。总之,若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逐步能所双忘,根尘脱落,自能证入念佛三昩,而满九品往生的本愿。

   元音老人,根据切身体会,曾对净宗有关义理,进行阐释,道前人所未道,释前人所未释,可谓慧眼独具,妙契心宗,有助于净业学人的加深理解,各如法修持。老人于2000年2月5日圆寂后,由其门人金慨夫居士发心根据遗着,加以编集,方便学人,并志纪念,功德不可思议!其中除《谈谈往生西方的关键问题》曾刋载于1993年《法音》月刋、《消业往生与带业往生》曾刋于《广化文选》、《净土宗之证成》曾刋载于1991年《禅》刋外,《净宗修证语录》则摘自老人所著的《心经抉隐》、《中有成就秘籍》、《恒河大手印.安心法要》、《佛法修证心要》等,《净土修证要义》也为老人悲愿之体现。敬祈净业同修,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莲开九品,果证无生,愿与天下道侣共勉之。

   徐恒志

   2000年8月25日

   (原载于《书简吟草》)

  六、最后的一次救度-------《中有成就秘笈》序

  人生百年,弹指而过,生死大事,岂可草率!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释迦如来觉於众生无始以来六道流转,生生死死,轮回不已,因此发大悲心,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对机施教,因病与药,使众生就路还家,各各回头,复本心性,直证菩提。

  从根本上说,自性本来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动不摇,离念灵知,原无生死。但因一切众生无始以来,业重障深,不能解脱。正像普贤行愿品说:“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因此必须剔垢磨光,勤加修持。释迦如来,针对不同根性,说了禅、净、律、密种种法门。其中禅宗适宜上乘根性,净、密两门,则普被三根;尤其是净土法门,把一句洪名作为系心之境,心念耳闻,简单易行,由清静念,入清静心,由都摄六根,而净念相继,念佛三昧和实相正定,法尔现前。但末世学人,往往不务实修,故古来大德有念佛者多,生西者少之叹!

  这本《中有成就秘笈》,原名《中有教授听闻解脱密法》。凡生前修不得力,未能解脱,只有依靠本法,在中阴时期得度,作为人生最后一次救度。这本书是西藏秘密部中宝典之一,是红教初祖莲花生大士心印传承,写后藏在洞中,后经大士化身持明羯磨洲大师取出流通,并由英国牛津大学教授伊文思博士和喀齐达瓦桑杜喇嘛将藏文译成英文,再由妙定居士转译成汉文。以后又经孙景风居士觅得藏文原本。多次修正成为现行的译本。心密三祖元音老人,悲心肯切,在九十四岁时,应门人之请,将此书加以演释,广徵博引,充分发挥,实为难得因缘,希望有缘得此作难遭想;如能于生前奉为日课,明记勿忘,对书中文字语句涵泳玩味,通达了解,更将灭罪消业,获得解脱。谨略序缘起,愿法界有情同沾法益。

   徐恒志

   2000年3月

   (原载于《书简吟草》)

  七、《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大旨试释

   ( 2000年5月)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文字不多,而内容丰富,妙义无尽,谨将大旨略予试释,尚祈诸方大德指正。

  佛在楞严会上,普问诸大菩萨及大阿罗汉:“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当时大势至菩萨与他的同伦五十二位菩萨,都从座起,顶礼佛足,恭敬地说:“我回忆过去恒河沙劫之前,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位如来在一劫中相继出世;最后佛名超日月光,曾教我念佛三昧。” 

  念佛法门有四种方便:一、持名念佛;二、观像念佛;三、观想念佛;四、实相念佛。其中持名念佛可分为事念和理念。

  一、所谓事念,就是系念于佛,好像有要事待做,忆念不忘。大势至菩萨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忆佛念佛是与持名念佛密切联系的。念时必须字字从心起,字字从口出,字字从耳入,使心念、唇动、耳闻三者打成一片,摄心专注而念。大势至菩萨比作母子相忆:“子若忆母,如母忆子,母子历生不相违远。”因母子天性相关,自然忆念不忘。一切妄想随来随扫,随扫随空;即使有较强境界现前,也不取不舍,只管念佛。由于信真愿切,久久用功,自能折伏现行烦恼,带未断的惑业,出三界的牢笼。这种带业往生,正是“净土法门”的特点所在,命终便生凡圣同居净土;如能念至见惑、思惑(粗惑)逐步断除,证入事一心不乱,命终便生方便有余净土。

  二、所谓理念,就是在事念基础上,即念返观,能念心外,别无所念之佛;所念佛外,别无能念之心,心佛不二,能所双忘。正像印光大师说:“事持佛名,久久可通入理性。”大势至菩萨说:“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所谓“心开”,即心得开悟,见本性佛,心既开悟,不得少为足,悟后起修,于一切时,一切处,不稍放逸,保养自性,“一念万年,万年一念”,忽然妄想脱落,寂照现前。这正是由执持名号而任运证人无相、无住、无念的清净心态。当此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之际,灵光独耀,迥脱根尘;心性无染,但不同木石,逐步证人理一心不乱,命终便生实报庄严土,也分证常寂光土。大势至菩萨还在佛前陈述了自己的修证过程:“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菩萨依念佛之因,感得无生忍之果。“无生忍”也叫“无生法忍”心体离念,得无生忍力,名“无生忍”;也即远离生灭的实相理体,破尘沙惑(细惑)后,进破无明(微细惑)、见法性的圆教初住、别教初地和七、八、九地菩萨都证此忍,因理体虽同,功行不无深浅。大势至菩萨位居等觉,所证当然非浅。同时,菩萨不但自利,而且“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接引、摄取念佛之人,往生极乐国土。

  最后,大势至菩萨总结说:“佛问我们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我在六根、六尘、六识的十八界中,并无选择,唯仗一句佛号,都摄六根,使不逐妄迷真,净念相继。”所谓净念,即是正念,也即是无念,久久持名自然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无相净念,相继现前;实相妙理,彻底呈露。总的说来,菩萨极力赞叹念佛摄心为“得三摩地第一法门”,给我们业苦众生指出了即浅即深、三根普被、简易直捷、至圆至顿的持名念佛妙法。普愿同修,共同砥砺,横超三界,速证菩提。

   (原载于《徐恒志佛学文集》)

  八、念佛大圆满

  1、净 宗 讲 话

  又名:浅谈持名念佛法门

   (1990年6月)

  一、念佛往生是怎么一回事

  二、持名法门的三大特点

  (一)下手简单,不碍众务

  (二)可浅可深,三根普利

  (三)即生成办,圆证不退

  三、持名法门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一)积储三种资粮

  (二)具足正助二行

  (三)依靠自他二力

  (四)达到一心不乱

  四、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

  (一)带业往生,还是消业往生

  (二)怎样理解“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

  (三)为什么说“禅净不二”

   净土宗是中国佛教大乘八宗之一。它的教义是以念佛往生净土为目的,所以称为净土宗。净土宗的主要依据是三经一论--《佛说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大乘无量寿经》和《往生论》;此外,千经万论也都处处提示。在佛所说的无量法门中,念佛是最方便的一种,其中持名念佛,是一种特别法门,称为易行道。所以历来禅、教、律、密各宗大德,发愿回向,求生极乐,以迅速圆满功行的很多。现在我们就教言教,站在净土宗的立场,按…

《净土眼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