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可惜!于是廣引博征,采撷古今大德著述,附以己意,編寫成文,不僅冥符佛旨,且以善巧方便,應機施教,功德不可思議!
此書的出版,實有助于加強淨業修持,提高修持層次;有助于知識分子破除我見法執,涵泳真理,慶快平生!因此,略序緣起,深願見者聞者,同發菩提心,共成無上道,庶不辜負滿居士的一番苦心。
徐恒志
2000年12月
(原載于《書簡吟草》)
五、《淨宗心要》序
釋迦世尊成道以後,說法四十九年,談經叁百余會,以無量法門,對治衆生種種煩惱,善巧方便地引導衆生息妄顯真,背塵合覺,開示悟入佛知佛見;淨土念佛法門更是叁根普被、利鈍全收,易學易修的殊勝法門;同時也是超情離見,不可思議難信之法。一句彌陀以果地覺,爲因地心,能使因心,頓同果覺,只要蓦直念去,便可由生滅入于不生滅,暗合道妙,巧入無生。所以佛曾指出:“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惟依念佛,得度生死。”進一步說,一句彌陀正是自心實相,正是法界全體,“一聲彌陀一聲心”,所以古德偈雲:“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我今念佛心,全體是法界。”
近世修淨土法門的人,非常普遍,但大都著眼于下品帶業往生,對念佛明心這一要領,很少注意。實際上,一切佛法都要求息妄顯真,明悟自心,淨土念佛雖是特別法門,也並不例外,離開心地法門,往往著相粘境,心外取法,難免成爲外道。總之,若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逐步能所雙忘,根塵脫落,自能證入念佛叁昩,而滿九品往生的本願。
元音老人,根據切身體會,曾對淨宗有關義理,進行闡釋,道前人所未道,釋前人所未釋,可謂慧眼獨具,妙契心宗,有助于淨業學人的加深理解,各如法修持。老人于2000年2月5日圓寂後,由其門人金慨夫居士發心根據遺著,加以編集,方便學人,並志紀念,功德不可思議!其中除《談談往生西方的關鍵問題》曾刋載于1993年《法音》月刋、《消業往生與帶業往生》曾刋于《廣化文選》、《淨土宗之證成》曾刋載于1991年《禅》刋外,《淨宗修證語錄》則摘自老人所著的《心經抉隱》、《中有成就秘籍》、《恒河大手印.安心法要》、《佛法修證心要》等,《淨土修證要義》也爲老人悲願之體現。敬祈淨業同修,真爲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蓮開九品,果證無生,願與天下道侶共勉之。
徐恒志
2000年8月25日
(原載于《書簡吟草》)
六、最後的一次救度-------《中有成就秘笈》序
人生百年,彈指而過,生死大事,豈可草率!古人雲:“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釋迦如來覺於衆生無始以來六道流轉,生生死死,輪回不已,因此發大悲心,說法四十九年,談經叁百余會,對機施教,因病與藥,使衆生就路還家,各各回頭,複本心性,直證菩提。
從根本上說,自性本來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動不搖,離念靈知,原無生死。但因一切衆生無始以來,業重障深,不能解脫。正像普賢行願品說:“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因此必須剔垢磨光,勤加修持。釋迦如來,針對不同根性,說了禅、淨、律、密種種法門。其中禅宗適宜上乘根性,淨、密兩門,則普被叁根;尤其是淨土法門,把一句洪名作爲系心之境,心念耳聞,簡單易行,由清靜念,入清靜心,由都攝六根,而淨念相繼,念佛叁昧和實相正定,法爾現前。但末世學人,往往不務實修,故古來大德有念佛者多,生西者少之歎!
這本《中有成就秘笈》,原名《中有教授聽聞解脫密法》。凡生前修不得力,未能解脫,只有依靠本法,在中陰時期得度,作爲人生最後一次救度。這本書是西藏秘密部中寶典之一,是紅教初祖蓮花生大士心印傳承,寫後藏在洞中,後經大士化身持明羯磨洲大師取出流通,並由英國牛津大學教授伊文思博士和喀齊達瓦桑杜喇嘛將藏文譯成英文,再由妙定居士轉譯成漢文。以後又經孫景風居士覓得藏文原本。多次修正成爲現行的譯本。心密叁祖元音老人,悲心肯切,在九十四歲時,應門人之請,將此書加以演釋,廣徵博引,充分發揮,實爲難得因緣,希望有緣得此作難遭想;如能于生前奉爲日課,明記勿忘,對書中文字語句涵泳玩味,通達了解,更將滅罪消業,獲得解脫。謹略序緣起,願法界有情同沾法益。
徐恒志
2000年3月
(原載于《書簡吟草》)
七、《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大旨試釋
( 2000年5月)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文字不多,而內容豐富,妙義無盡,謹將大旨略予試釋,尚祈諸方大德指正。
佛在楞嚴會上,普問諸大菩薩及大阿羅漢:“最初發心悟十八界,誰爲圓通;從何方便入叁摩地?”當時大勢至菩薩與他的同倫五十二位菩薩,都從座起,頂禮佛足,恭敬地說:“我回憶過去恒河沙劫之前,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位如來在一劫中相繼出世;最後佛名超日月光,曾教我念佛叁昧。”
念佛法門有四種方便:一、持名念佛;二、觀像念佛;叁、觀想念佛;四、實相念佛。其中持名念佛可分爲事念和理念。
一、所謂事念,就是系念于佛,好像有要事待做,憶念不忘。大勢至菩薩說:“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憶佛念佛是與持名念佛密切聯系的。念時必須字字從心起,字字從口出,字字從耳入,使心念、唇動、耳聞叁者打成一片,攝心專注而念。大勢至菩薩比作母子相憶:“子若憶母,如母憶子,母子曆生不相違遠。”因母子天性相關,自然憶念不忘。一切妄想隨來隨掃,隨掃隨空;即使有較強境界現前,也不取不舍,只管念佛。由于信真願切,久久用功,自能折伏現行煩惱,帶未斷的惑業,出叁界的牢籠。這種帶業往生,正是“淨土法門”的特點所在,命終便生凡聖同居淨土;如能念至見惑、思惑(粗惑)逐步斷除,證入事一心不亂,命終便生方便有余淨土。
二、所謂理念,就是在事念基礎上,即念返觀,能念心外,別無所念之佛;所念佛外,別無能念之心,心佛不二,能所雙忘。正像印光大師說:“事持佛名,久久可通入理性。”大勢至菩薩說:“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所謂“心開”,即心得開悟,見本性佛,心既開悟,不得少爲足,悟後起修,于一切時,一切處,不稍放逸,保養自性,“一念萬年,萬年一念”,忽然妄想脫落,寂照現前。這正是由執持名號而任運證人無相、無住、無念的清淨心態。當此前念已滅後念未起之際,靈光獨耀,迥脫根塵;心性無染,但不同木石,逐步證人理一心不亂,命終便生實報莊嚴土,也分證常寂光土。大勢至菩薩還在佛前陳述了自己的修證過程:“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菩薩依念佛之因,感得無生忍之果。“無生忍”也叫“無生法忍”心體離念,得無生忍力,名“無生忍”;也即遠離生滅的實相理體,破塵沙惑(細惑)後,進破無明(微細惑)、見法性的圓教初住、別教初地和七、八、九地菩薩都證此忍,因理體雖同,功行不無深淺。大勢至菩薩位居等覺,所證當然非淺。同時,菩薩不但自利,而且“攝念佛人,歸于淨土”,接引、攝取念佛之人,往生極樂國土。
最後,大勢至菩薩總結說:“佛問我們誰爲圓通?從何方便入叁摩地?我在六根、六塵、六識的十八界中,並無選擇,唯仗一句佛號,都攝六根,使不逐妄迷真,淨念相繼。”所謂淨念,即是正念,也即是無念,久久持名自然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無相淨念,相繼現前;實相妙理,徹底呈露。總的說來,菩薩極力贊歎念佛攝心爲“得叁摩地第一法門”,給我們業苦衆生指出了即淺即深、叁根普被、簡易直捷、至圓至頓的持名念佛妙法。普願同修,共同砥砺,橫超叁界,速證菩提。
(原載于《徐恒志佛學文集》)
八、念佛大圓滿
1、淨 宗 講 話
又名:淺談持名念佛法門
(1990年6月)
一、念佛往生是怎麼一回事
二、持名法門的叁大特點
(一)下手簡單,不礙衆務
(二)可淺可深,叁根普利
(叁)即生成辦,圓證不退
叁、持名法門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一)積儲叁種資糧
(二)具足正助二行
(叁)依靠自他二力
(四)達到一心不亂
四、幾個理論問題的探討
(一)帶業往生,還是消業往生
(二)怎樣理解“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
(叁)爲什麼說“禅淨不二”
淨土宗是中國佛教大乘八宗之一。它的教義是以念佛往生淨土爲目的,所以稱爲淨土宗。淨土宗的主要依據是叁經一論--《佛說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大乘無量壽經》和《往生論》;此外,千經萬論也都處處提示。在佛所說的無量法門中,念佛是最方便的一種,其中持名念佛,是一種特別法門,稱爲易行道。所以曆來禅、教、律、密各宗大德,發願回向,求生極樂,以迅速圓滿功行的很多。現在我們就教言教,站在淨土宗的立場,按…
《淨土眼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