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照淨土宗的教義、觀點和方法來淺談持名念佛法門,對廣大淨宗學人來說,是有普遍實踐意義的。
一、念佛往生是怎麼一回事
學佛的目的,可概括爲四句話:斷煩惱,了生死,度衆生,成佛道。釋迎牟尼佛爲了救度在生死大海中掙紮著的一切苦難衆生,針對惑業的輕重,根機的利鈍,敷演無量法門,或頓或漸,或權或實,各隨所宣,依法修持,出生死大海,登菩提覺岸。在無量法門中,禅淨二門,最有代表性,可以普攝一切法門,因爲禅宗主張離心、意、識,直指本性,靈光透露,當下悟入;淨宗也正是徹證自心清淨之土,心土不二。下手方法,雖各有不同,但都很簡要,都是法門中的瑰寶。但禅宗全靠自力,要人在“不思議處”拈取,一旦觸及,體認不誤,便可開正法眼,得大受用。正象永嘉大師《證道歌》說:“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終不竭。”然而談何容易!從前有一位姓張的居士作了一首偈:“趙州八十猶行腳,只爲心頭未悄然,及至遍參無一事,始知虛費草鞋錢。”意思是說:趙州從谂禅師爲了心頭尚未悄然,八十歲還去行腳參訪,但遍參歸來後,卻又了無所得,徒然化費了草鞋錢!可見宗下意在言外,每使人無從下手,更談不上解粘去縛。即使伏惑發悟,破參見性,而習氣仍在,離了生死尚遠,總之仗自力比較困難。所以永明壽禅師語重心長地說:“有禅無淨土,十人九磋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它去。”
淨土宗就不同了,除自力外,兼仗他力。《大乘無量壽經》上,載有阿彌陀佛所發的四十八個大願。其中第十八願說:“我作佛時,十方衆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就是仗佛慈力,伏惑往生。我們無量劫來起惑造業,還沒有解脫,但只要從今以後不造現(新)業,(現業刹那便成過去,故實質上,現業與夙業不二。且業由心造,上根人悟叁心不可得,業從何起?雖然如此,仍須頂禮十方諸佛,忏悔余習。中下根人,心地未明,更須“隨緣消舊業,莫再造新殃”,正如服藥必須忘食,否則難以愈病。)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就可往生極樂淨土。《佛說阿彌陀經》上,開宗明義地指出:“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這二個“有”字份量很重。佛是戒妄語的。“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金剛經》)這說明西方極樂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不象我國古代玄學家莊子,常喜以空闊的言詞,來論證他的學說:說什麼“有個名叫混沌的人,生下來就沒有七竅,有人很憐憫他,替他鑿了七竅,結果雖然有了七竅,但混沌卻死了。”意思是說:天地未分以前,人是無知無識的,等到知識多了,有了七竅,就促使人們早亡。這是一種寓言,實際上沒有這回事。
但是佛教所說十方有無量世界,其中有西方極樂淨土,這不但不信佛教的人不會相信,在已信仰佛教教理的知識分子中,也往往表示懷疑。他們的目光始終沒有超出所居的地球。他們不知道宇宙在時間上的無限性和空間上的無邊性。七十年代以前,人們認識宇宙的邊緣還只有100億光年。1972年發現了距離地球160億光年的類星體,那時又有人認爲160億光年將意味著宇宙的邊緣。但近年來澳大利亞和英國的天文學家又發現了一顆200億光年遠的類星體,代號爲PKS2000-330。天文學家預料,新的發現又將引起科學家們關于宇宙範圍的新的爭論。實際上,時間是無始無終的;空間是無量無邊的。科學的發展,促進了人類對宇宙的認識,也爲佛學作了注腳。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說:“要深信只今現前一念不可盡故,依心所現十方世界亦不可盡;實有極樂國在十萬億土外,最極清淨莊嚴,不同莊生寓言。”根據《華嚴經》所說:華藏世界海的每一世界種高二十層,每層中有無量諸佛國土,婆婆世界與極樂世界同在刹種第十叁層。如果我們只相信佛說的義理,而不相信佛說的事相,這就叫“執理廢事”,既廢了事,那末理也不圓。因爲事與理是對立的統一,從來是不二的。又要知十萬億佛土,並不在我現前一念心性之外,所以古德說:“臨終在定之心,即是淨土受生之心。”因爲心性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也不能以大小、內外、遠近來衡量,因爲這些都是我們凡夫的分別情見。心性既沒有界限,佛土也原無定向,佛說“從是西方”,是爲我們指方立相,使能系心一處,易成念佛叁昧。蓮池大師在《彌陀疏鈔》中說:“不顛倒處,全身生極樂蓮臺;顛倒才生,應念住娑婆國土,即心即土,即土即心,西方去此不遠。”這是理事圓融的微妙開示。
釋迦牟尼佛了知一切衆生,從無始來,惑業深重,愚昧無知,無常執以爲常,無我執以爲我,苦惱執以爲樂,不淨執以爲淨,種種顛倒,根深蒂固,要大家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很不容易。所以從同體大悲心中,無問自說,開示這個持名念佛法門,善巧地將一顆清淨佛珠安放在衆生染著心中,念念消除煩惱習氣,淨化心地,往生淨土。我們必須不辜負佛的悲心,實踐、護持這一廣大微妙法門。蓮池大師說:“假使馳騁狂慧,耽著頑虛,于自本心,曾未開悟,而輕談淨土,蔑視往生,爲害非細。所謂“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招殃禍”者也”。這段開示,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二、持名法門的叁大特點
持名念佛既是一種特別法門,那麼特別在什麼地方呢?根據曆來祖師大德的教導,大致有下列叁個方面:
(一)下手簡單,不礙衆務
就是說,一句阿彌陀佛萬德洪名,人人會念,隨時隨地,提起便是。一念提起便一念是佛,念念提起便念念是佛,雖目的不在見性,見性也自在其中,真可謂“妙契實相,暗合道妙”啊!只要我們在行住坐臥、日常生活之間一句彌陀不離心口,至誠懇切,專精用功,便能逐步從有念入無念,即凡心爲佛心。即使在人事紛繁,八面應酬的情況下,這一句佛號,仍不妨見縫插針,“竹密何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確是很好的描寫。從前湖南衡州地方,流傳一個故事:有一位姓王的打鐵佬,大家叫他王打鐵,一家四口,靠打鐵度日。他爲了生活,終日在爐旁忙個不休,覺得做人沒有什麼意思。有一天,有一位出家人,從他的門前經過,王打鐵忙上去施禮,要求出家人慈悲,教他一個解決痛苦的方法。那位出家人見他十分誠懇,便到屋裏坐下,對他說:“這很簡單,你只要一心念阿彌陀佛就是了,你可隨著打槌和拉風箱的動作,手裏一槌、一拉、一推,口裏跟著念起佛號。天天這樣,痛苦自然可以解除。”王打鐵聽後十分高興,覺得既不礙工作,又可使精神有所寄托。從此一面打鐵,一面念佛,不但不感到打鐵的辛苦,而且感到很快樂。因爲他把全副精神集中在佛號上,整個希望也寄托在極樂世界上。這樣念了叁年佛,臨終時預知時至。一天,他對妻子說“我今天要回家去了。”他妻子驚異地問道:“這裏不是你的家嗎?還要到什麼地方去!”他說:“我的家在西方。”這才使他的妻子知道原來他要往生淨土了。不一會,他又站在爐邊煨鐵,並高聲念佛。當把鐵煨紅取出時,說了一首偈:“叮叮當當,久煉成鋼,太平將近,我往西方。”舉槌念佛一聲,敲下時便去了。異香芬郁,面不改色,從此衡州念佛的風氣很盛,可見淨土法門,真是難信易行之法啊!
(二)可淺可深,叁根普利:
這就是說,其它法門往往只適宜于惑業較輕、上根利智的人,對中下根性人不易相應。持名法門卻是利鈍普攝,叁根齊收:
1.下根人往往表現爲煩惱惑業重,分別執著深,甚至多造惡業,不知慚愧,以致衆苦逼迫,無法擺脫。這種人如果改過爲善,忏悔既往,勇猛回頭,並以深切的信願,執持佛名,從朝至暮,念念相繼,久久純熟;妄想便能逐步減少,執著便能逐步放松;雖沒有完全斷除見思煩惱(即貪、嗔、癡、慢、疑、惡見六種根本煩惱,或分而爲十種惑),但由于依靠真信切願和自他二力,命終就能帶惑往生極樂的“凡聖同居土”。《觀經》中說到即使是五逆十惡的人,臨命終時,由于生大恐怖,聽從善知識的教導,至心念佛十聲,也能往生。正象有人被賊追趕,前無出路,後無退路,一心尋船渡江,這時只此一念,更無二念。這樣便能伏住惑業,頓出生死。《大智度論》說:“一切衆生臨終之時,刀風解形,死苦來迫,生大怖畏,是故遇善知識,發大勇猛,心心相續,十念即是增上善根,便得往生。”但這種不斷惑業,而得往生,決不能僥幸而得,如沒有平時笃實念佛功夫,決不可能有臨終往生的效應;就是那些作惡多端,能臨時十念往生的,也是夙因成熟,故能碰到善友安慰勸勉,便生信發願,至心念佛,可見仍不離因果的網絡。但這種情況,實是萬中沒有一個二個啊。
2.中根人惑業較輕,一般說來,能諸惡不作,衆善奉行;具足五戒、十善等道德規範,不謀私利,助人爲樂,至誠仁厚,表裏相應,淨化心身,完成人格;並逐步學習四攝六度,實踐大乘佛教,打好成佛基礎,同時一句洪名不離心口,前句後句,相續不斷,在一切順逆境界上鍛煉打磨,日積月累,能在事上念到粗垢脫落,一心不亂,見思煩惱逐步由伏而斷,命終便能往生極樂的“方便有余土。”
3.上根人般若氣分較厚,智慧猛利,深信因果,對于實相妙谛,心不驚動,有的參禅明心,有的說法利生,並以清淨心,執持名號,回向極樂。他們在念佛名號中,即念即觀、即觀即念,觀念合一、理事雙融;了知能念心外,別無所念之佛,所念佛外,別無能念之心,能所不二,心佛一如,在理上念到一心不亂,做到了“恰恰念佛時,恰恰無佛念,無佛恰恰念,當念恰恰無。”這種于念而無念,于相而離相,正是實相念佛和禅淨不二的境界。功夫到這一地步,便能破無明,見佛性,了知一句彌陀,即是本覺理性,即是法界全體。也就是說,…
《淨土眼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