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眼藏▪P2

  ..續本文上一頁念祖老居士的一段校經因緣

  徐恒志

  北京黃念祖老居士是一位顯密雙修、宗教俱通的大德。他經淨宗大德夏蓮居老居士的囑咐,發心解釋《大乘無量壽經》(會集本,後稱《大經》),前後曆時六年,遍覽群籍、廣引博征。一部《大經》把淨宗心髓闡述無遺,真可謂冥心孤詣,饒益當來!近年他不顧年邁體弱,繼續撰寫《大經白話解》,爲法忘身,悲願無盡!老人家已于1992年3月27日安祥往生,遺體柔軟,並發異香,荼毗後,獲五色舍利數百余粒,瑞相昭著,歎爲稀有。大德雲亡,回憶往事,不勝感慨!

  《無量壽經》是淨土宗主要經典之一。根據清代沈善登居士的考證,此經由于世尊多次宣說,梵本不一,譯本尤多,自漢至宋,凡有十二譯,宋元以後,僅存五譯。後來王龍舒、彭際清、魏承貫諸大德,鑒于五譯互有優劣彰晦,又校輯、會譯了叁種,但或不依梵本,未順譯法,或去取舊文,不盡妥善;甚至不取原語,任意行文。夏蓮居老居士爲防後世因襲,甚至纂改經文,對譯本、會本獨多的《無量壽經》發願重行會集。據黃念老所著的《大經解》說:夏老居士于1932年起,“掩關津門,閱時叁載,遍探五種原譯,洞察叁家校本,無一語不詳參,無一字不互校,虔恭敬慎,日禱佛前,千斟萬酌,時萦夢寐。及其成也,四衆歡喜。”梅光羲老居士贊歎說:“精當明確,鑿然有據,無一義不在原譯之中,無一句溢出本經之外。”這已爲舉世所公認,並將本經采入新印之《續藏》中。佛法如大海,深廣無量,唯信能入,唯智能度。目前各地學習、讀誦《大乘無量壽經》的熱潮正在形成,《大經》放光,衆生蒙庥!

  約在1986年6月黃念老完成了《大乘無量壽經解》,當時上海佛教協會出版流通組負責人鄭頌英老居士深爲贊歎,發心付印流通,要我先作一番校閱,自念德薄慧淺,恐難勝任。繼念夏公與黃老發願會集與注解《大經》,十年辛苦,難能可貴,豈可任其擱置!于是將原稿,細爲校閱,曆時一年,校正七次,並與黃老居士往返通信二十次,慎思明辨,共同切磋。黃老教眼洞徹,行解相應,且處處卑以自牧,使我深受教益。1986年11月19日,黃老來信說:“拙著蒙大德發無上菩提之心,獨力校對改正,既以所提之四項原則,修改印刷錯誤,複重審拙稿,親校古籍……念祖贊佩感歎,無以複加,惟有頂禮、頂禮、再頂禮,以表感謝之忱……對念祖所下文,內中如有欠妥之處,敬祈一並校正,因當前正是良機。敬請大德把住此關……”至誠懇切,感人肺腑!在校經過程中,黃念老發現文中“念祖”二字,排印中並未向右縮進半格,堅決要求改進,以示謙卑,他的謙虛謹慎作風,于此可見一斑。感佩之余,我在1986年12月曾寫信給他,對他的道德文章表示敬仰:“素聞大德乃久修大士,戒德嚴淨,定慧圓明,顯密融貫,宗說俱通,愍衆生之沈溺,作苦海之慈航,發願釋經,冀廣弘化,今複得鄭頌英老居士之贊助,付之梨棗,時節因緣信不可思議也。行見《大經》重光,澤被含靈,蓮公與大德剖心瀝血,功在萬世!後學德薄慧淺,難副厚望,愛語相攝,彌增惶恐!”

  1987年8月1日,黃念老來信說:“現已辦妥出國手續,靜待美國維州蓮華精舍派人伴同赴美。”並謂,“此行雖以傳揚密法爲主,但同時將弘講淨土法門。”他希望我在8月上旬先將《大經解》印刷清樣寄去一份。在這封信中,他還自述修證過程說:“弟從南禅打開缺口後,以密法爲基本修持,以宏淨爲根本願力,美言之爲圓融,質言之,則是個四不象,老老大大,羅啰嗦嗦,海外歸來後,應知所自返矣。”一段謙光,尤使人肅然起敬!

  他老人家在美國華盛頓,由于說話過多,特別在臨走數日問道者絡繹不絕,造成嗓音沙啞,幾乎不能出聲,中氣大傷,勞頓不堪,歸來後盡量休息,漸漸平複。來信說:“此行幸蒙上師叁寶加被,超額完成任務。此次赴美之主要目的本爲美國維州及臺北兩地蓮華精舍之骨幹傳講無上密乘,不料能與華盛頓之華府佛教會結一殊勝因緣。其會長淨空法師早于今年四月到華府大講夏師所會之《大乘無量壽經》,並引用弟爲此經所寫之跋語一小段,印爲講習之篇首,激發大衆。”信中特別說明,所謂蓮華精舍,是他的灌頂師貝麻布達金剛阿阇黎繼承諾那祖師和貢噶上師所傳之無上密乘而創建之紅白教道場。並說:“先師示寂海南,預立之遺囑經組織傳到北京,命弟繼承弘法。此事弟在國內始終保密,但在國外則流傳甚廣。”黃念老弘淨土于國內,傳密法于國外,隨機施教,方便接引,他的悲願與智慧,實不可限量!

   據老人家告訴我,淨空法師出家前是臺北大德李炳南老居士的弟子。李老對于內典及《易經》都有很深造詣,德高望重,爲臺人所敬仰,李炳老是黃念老導師北夏(夏蓮居老居士)南梅(梅光羲老居士)的弟子。後來黃老與淨空法師兩位大德都發願弘揚淨土法門,廣度群萌,可見因緣和合,都非偶然。黃老在1987年10月的一封信中告我:“李氏前歲往生,壽九十余(九十七歲),據淨空法師雲:李氏生前念佛時,曾親至極樂世界。至于先師夏老在天津閉關時,如是境界,當屬初步,當念佛功純之時,其妙境實不可說。”兩位尊宿皆以專一念佛,親得受用,足證我佛慈悲,開此超情離見、廣大微妙法門,導叁根出火宅,濟群盲于衽席,大恩大德,真是粉身難報!

  現在黃老居士西歸已逾半年,捧讀遺書,回憶前塵,使人仰止彌深!但願他老人家分身塵刹,乘願再來,廣濟含靈,同登彼岸,圓滿成就無上菩提。

   (原載于一九九二年《法音》雜志)

  叁、《觀經白話譯義》序

  釋迦如來說了無量法門,以適應不同根性,其中念佛求生極樂淨土,是一種特別法門。念佛法門又可分爲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觀無量壽佛經》是佛過去在中印度摩竭陀國王舍城的王宮內,應國王夫人韋提希的要求所說。當時太子阿阇世把父親頻婆娑羅王囚禁在牢房內,並把母後韋提希也在深宮裏禁閉起來,使不能接濟王的飲食。韋提希憂愁萬分,無可奈何,便遙禮佛陀,哀求指示清靜生處,不願再住此五濁惡世。佛便以威神力詳細開示了十六種觀法,以便韋提希及後世的一切凡夫,修此淨業,往生樂土。經中所說雖以觀想爲主,但也包含了其他叁種法門:前十二觀是觀想念佛,第十叁觀是觀像念佛,後叁觀是持名念佛;如果了知能觀所觀都不離自性,都不可思議,便是實相念佛了。所以此經可以說是念佛法門的綜合性經典。

  十六種妙觀包括觀佛、菩薩的身相和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學人通過觀想,一心清淨,諸佛法身,便入衆生心想中,含融互通,“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生佛不二的性體,便可徹證。但觀境深細,凡夫障重,可能心力不及,佛又慈悲開示叁根普被的持名念佛法門,這是轉凡成聖的洪爐,暢佛本懷的大法,使下根人可以可以帶業往生,中根人可以斷見思惑往生,上根人可以破無明往生。如果沒有持名念佛的善行方便,一切苦惱衆生,怎能出火海而登彼岸!?目前,有些學人認爲經中並未提及“帶業往生”,因此覺得非消盡惑業,不能往生,這是執著文字,未查經義,把橫超妙法,視同豎出行門,不知他力法門的殊勝,不免辜負佛慈了。至于如何行持觀想,有一定的層次和方法,最好要在善知識的指導下進行,以免出現偏差。

  佛經文字很深,義理深奧、微妙,不易被人們所理解,故“佛經白話化”已成爲越來越多學人的需要,也是時代文化所提出的要求。但佛經譯白,要做到在義理上不增減,不失真;在文字修養和表達能力上,也能達到高水平,這是有一定難度的。林凡音居士有鑒于此,在編寫《佛陀的遺教》以後,又以語體編譯了此經,使之通俗易懂。爲了理順前後文句,根據經義采取了“譯義”的方法——適當地作了一些演繹和補充,這是一種介乎“白化佛經”和“白化解釋”二者之間的另一種類型,也是一種合乎當前需要的嘗試,希望大家閱讀後不吝指教。因此,略序緣起,普願讀到此書的善信,同修淨業,共出苦海。同時,也希望把通俗化的弘法工作,不斷地推向前進,爲完成續佛慧命的曆史使命而努力!

   徐恒志

   1987年4月

   (原載于《書簡吟草》)

  四、《明理念佛論》序

  佛法汪洋浩瀚,博大精深,世出世間大無不包,細無不舉;在修行法門上,也是禅、淨、律、密教,各宗具備;尤以淨土持名法門,被普遍受持,使業海衆生,得以出水火而登衽席,功德巍巍。所以釋迦如來無問自說,十方諸佛同聲贊歎,真是不可思議的大事因緣!

  佛法以般若爲先導,以般若爲佛母,若不以般若觀照,明悟理體,難免著相粘境,心外取法,這樣舍本逐末,豈不成爲外道?淨土法門是特別法門,教內別傳,下手易而成功高,叁根普被:上根人破無明,見法性,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心佛不二,能所雙忘,理上念到一心不亂的,生實報莊嚴土;中根人斷見思惑,出叁界獄,念到事一心不亂的,生方便有余土。下根人雖惑業未斷,但至誠懇切,十念一念,即生成就,也可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若無淨土法門,廣大罪苦衆生實無從出離生死大海,登菩提彼岸。雖然如此,但從佛法的根本上說,明理體,悟實相,實爲修證的要領,成道的關鍵,淨土法門並不例外,念佛而明理,明理而念佛,成就自不一樣。

  滿樹聲居士,攻《易經》、習科學、學中醫、修密法,融會貫通,終于領悟“明理念佛”的重要性,常憫知識分子中,“以有思維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圓覺經》)。甚…

《淨土眼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