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常见辞汇 一画~三画▪P3

  ..续本文上一页常住之见,属于有见。

  【二受】 身受和心受。身受是眼耳鼻舌身等五识的苦乐感受;心受是人们意识上的忧苦感受。

  【二利】 自利和利他。上求佛果是自利;下化众生是利他。

  【二和】 理和和事和。理和是二乘圣者共同断除见思二惑,及共同证悟无为的道理;事和是对凡僧而言,共有六种,即身和、口和、意和、戒和、见和、利和。以上理事二和,名为僧伽,即和合众的意思。

  【二苦】 内苦和外苦。内苦有二种,即一切疾病为身苦,忧愁嫉恨为心苦;外苦也有二种,即盗贼虎狼之害,和风雨寒暑之灾。

  【二明】 内明和因明。内明是佛所说的一切大小乘教法;因明是考定邪正分清真伪的理法,相等于现代的论理学。

  【二果】 声闻乘的果位名,梵语叫做斯陀含,华译为一来,意思是修到了此果位的人,死后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们这个世界来一次,就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

  【二食】 1.正命食和邪命食。正命食是比丘按照佛制,以乞食来资养色身,清净延命;邪命食是比丘不依佛制,以四邪或五邪之法来求取活命。2.法喜食和禅悦食。法喜食是听了佛法,心中欢喜,善根增长,资养慧命;禅悦食是修禅得定,心身怡悦,安乐自在。

  【二死】 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一切众生,在三界六道中,由于善恶业所感,其寿命皆有分限,其身形皆有段别,故其生死,名分段生死;三乘圣者,已断见思惑,了分段生死,但因修道的结果,迷想渐灭,证悟渐增,此迷悟的迁移,每一期皆不同,其中由前期移入后期,恰如一度生死,其变化神妙莫测,不可思议,故名变易生死,或不思议变易生死。

  【二持】 止持和作持。止持是持此戒以止恶,亦即诸恶莫作之意;作持是持此戒以作善,亦即众善奉行之意。此止持与作持二门,可以摄尽一切的戒律。

  【二根】 1.利根和钝根。利根是指根器很锐利的人;钝根是指根器很迟钝的人。2.指男女的二根,亦即男女的生殖器。

  【二乘】 声闻乘和缘觉乘。凡属修四谛法门而悟道的人,总称为声闻乘;凡属修十二因缘而悟道的人,总称为缘觉乘。以上二乘又分为愚法二乘和不愚法二乘两种,愚法二乘是声闻缘觉二小乘,迷执自法,而愚于大乘法空之妙理;不愚法二乘是与愚法二乘相反,他们善知理法,进入大乘的境界。

  【二流】 顺流和逆流。顺流是流转于生死的因果;逆流是还归于寂灭的因果。

  【二悟】 顿悟和渐悟。顿悟是顿时就能开悟;渐悟是逐渐才能觉悟。

  【二修】 1.专修和杂修。专修是专修一善;杂修是诸善兼修。2.事修和理修。事修是注重事相的修法,如把作所善事念念于心,即著相而修,此种修法只能获得世间的善报,不能出世间;理修是注重理性的修法,如把所作善事以三轮体空作观,不著于人、我、法相,这种修法能了生死,证涅槃。3.真修和缘修。真修是地上菩萨证真如之后无修的行法,无心无作;缘修是地前菩萨缘真如而有修的行法,有心有作。

  【二众】 道众和俗众。道众是有道行的大众;俗众是凡俗的大众。

  【二执】 我执和法执。我执又名人我执,即执著人有一实在的我体;法执又名法我执,即执著一切法都有实在的体用。

  【二教】 1.显教和密教。显教是显明易懂之教,如应身佛释迦牟尼如来所说的一切大小乘教法是;密教是秘密难晓之教,如法身佛大日如来所宣示的一切内证真言教法是。2.渐教和顿教。渐教是由浅入深,逐渐使人觉悟的教法;顿教是直说究竟妙理,立刻就能使人觉悟的教法。3.律宗判如来一代时教,为化教与制教二类:化是化导众生,凡诸经论中所示禅定智慧的法门,使人断惑证真者,都是属于化教类;制是制定戒律,如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等,为佛所制的律仪,所以统众防非者,都是属于制教类。

  【二智】 1.如理智和如量智。如理智又名根本智、无分别智、真智、正体智和实智等,是佛菩萨亲证真如契于诸法实相的真智;如量智又名后得智、分别智、俗智和权智等,即佛菩萨说法度生分别事相的智。2.根本智和后得智。境智无异,不起分别,名根本智;分别一切差别之相,慧照分明,名后得智。3.真智和俗智。真智是根本智的别名,亦即照了真谛理性的智;俗智是后得智的别名,亦即照了俗谛事相的智。4.实智和权智。实智是真性之中的真实智慧;权智又名方便智,即相机说法的方便智慧。5.一切智和一切种智。一切智是声闻缘觉的智,能够明白一切法真空的道理;一切种智是佛的智,能够通达一切诸法的实相。声闻缘觉只有一切智,佛则二智皆有。

  【二报】 依报和正报。依报又名依果,即众生依之而住的果报,如国土大地房屋器具等是;正报又名正果,即众生五蕴假合的身体,因此身体乃因惑造业所感,是正彼之果报。

  【二答】 言答和示相答。言答是以言语来作答;示相答是示现种种的形相来作答。

  【二惑】 1.见惑和思惑。见惑是见解上的迷惑错误,如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不正见是;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错误,如贪、嗔、痴、慢、疑等五烦恼是。断此见思二惑,即证阿罗汉果,出离三界。2.理惑和事惑。理惑是对理性的迷惑;事惑是对事相的迷惑。

  【二业】 1.引业和满业。造善恶业后,此业能牵引众生,生于六趣四生,受苦乐报,名为引业,这是就此业的因位而言。待到此业种子,在第八识中,薰习成熟,发为果报时,则能使造者,在六趣四生中,得种种身,享种种受,如强弱夭寿苦乐等,皆能令其圆满,名为满业,这是就此业的果位而言。2.定业和不定业。定业是一定要受果报的业;不定业是不一定要受果报的业。3.善业和恶业。善业是良善的行为作业,如修五戒与十善是;恶业是恶劣的行为作业,如造作五逆与十恶是。4.共业和不共业。共业是招感共同果报的业因;不共业是招感各别不同果报的业因,如身体不同,苦乐不同等是。

  【二罪】 性罪和遮罪。性罪是本性就是罪恶,如杀、盗、淫、妄,不待佛制,谁犯了就会得到罪报;遮罪是遮止的罪,如酒的本质不是恶,但是佛禁止不许饮,谁饮了就会得到毁犯佛制戒的罪。

  【二义】 了义和不了义。了义是说理非常透彻究竟的意思,如宣说真实义理的大乘经是;不了义是说理不透彻和不究竟的意思,如只为方便而说的经典是。

  【二爱】 欲爱和法爱。欲爱是凡夫们对五欲的贪爱;法爱是菩萨们对正法的喜爱。

  【二道】 1.难行道和易行道。凡依经教,在此土积累功勋,断惑证真,修因得果者,皆属难行道摄;凡依念佛法门,往生净土,于彼国中,仗佛威神,终成正觉者,皆属易行道摄。2.有漏道和无漏道。漏是烦恼的别名,有漏道就是带有烦恼不清净的道法,加三乘行人在见到真理以前所修的一切行法是;无漏道是无烦恼及清净的道法,如三乘行人在见到真理以后而顺著真理起修的一切行法是。

  【二檀】 世间檀和出世间檀。世间檀就是凡夫的布施,或圣人作有漏心的布施;出世间檀就是圣人无漏心的布施。

  【二语】 又名两舌,即搬弄是非,离间他人。

  【二际】 涅槃际和生死际。际是界的意思,小乘人视生死与涅槃有分界,但大乘人体悟诸法性空,视生死即涅槃,无界限可分。

  【二漏】 有漏和无漏。漏是烦恼的别名,有漏就是有烦恼,无漏就是无烦恼。

  【二谛】 俗谛和真谛。俗谛又名世谛,或世俗谛,即凡夫所见的世间事相;真谛又名第一义谛,或胜义谛,即圣智所见的真实理性,亦即内证离言法性。

  【二余】 生身的苦果和烦恼的残余,叫做二余,若加上业的残余,便叫做三余。

  【二藏】 1.经藏和律藏。经藏是佛所说的经文;律藏是佛所说的戒律。2.声闻藏和菩萨藏。声闻藏又名小乘教,即说声闻缘觉二乘教理的经典,如四阿含经等是;菩萨藏又名大乘教,即说修行菩萨道的经典,如华严等诸大乘经是。

  【二障】 1.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又名惑障,即贪嗔痴等烦恼,能使众生流转于三界之生死,因而障碍涅槃之业,故名烦恼障;所知障又名智障,即众生有无明邪见,无明邪见能覆盖慧解,令不聪利,因而障碍菩提之业,故名所知障。2.事障和理障。贪、嗔、痴等烦恼能使生死相续,障大涅槃,名事障;邪见能碍正知见,障大菩提,名理障。

  【二德】 1.智德和断德。智德即菩提,因菩提能透视一切的事理;断德即涅槃,因涅槃能断除一切的妄惑。2.悲德和智德。悲德是诸佛菩萨利他的德行;智德是诸佛菩萨自利的德行。3.性德和修德。性德是自性本具的德;修德是用功修来的德。

  【二证】 事证和理证。在三学中,修戒学是事证,修定慧二学是理证。

  【二护】 内护和外护。内是指自身内在的心;外是指外在的亲人眷属。

  【二觉】 1.本觉和始觉。本觉是本有的觉,非是修而后得,九界众生,皆有此觉,虽经无量劫的生死流转,而不动不变,与佛无异;始觉是因为本觉随缘,现垢染相,又因为一向垢染,今日开始悔悟,生起觉心,所以谓之始觉。其实本始同是一觉,譬如油灯,原是光明的,此名本明,中间一度,被风吹灭了火,呈黑暗现象,此名不明,后来又把它再点亮了,因为第二度的明,是暗后复明,所以名为始明,其实本明始明,其明相同。2.等觉和妙觉。等觉是与佛差不多相等的觉悟;妙觉是微妙至极的觉悟,也就是佛的觉悟。3.自觉和觉他。自觉是使自己觉悟,但要把界内见思惑和界外尘沙无明惑,悉皆断除,才是达到自觉的地位;觉他是将自己所觉悟的真理,转而觉悟他人。此二觉圆满,便称为佛。

  【二识】 起信论所说,即阿赖耶识和分别事识。阿赖耶识华译为藏识或无没识,因它含藏一切法…

《佛学常见辞汇 一画~三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