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常見辭彙 一畫~叁畫▪P3

  ..續本文上一頁常住之見,屬于有見。

  【二受】 身受和心受。身受是眼耳鼻舌身等五識的苦樂感受;心受是人們意識上的憂苦感受。

  【二利】 自利和利他。上求佛果是自利;下化衆生是利他。

  【二和】 理和和事和。理和是二乘聖者共同斷除見思二惑,及共同證悟無爲的道理;事和是對凡僧而言,共有六種,即身和、口和、意和、戒和、見和、利和。以上理事二和,名爲僧伽,即和合衆的意思。

  【二苦】 內苦和外苦。內苦有二種,即一切疾病爲身苦,憂愁嫉恨爲心苦;外苦也有二種,即盜賊虎狼之害,和風雨寒暑之災。

  【二明】 內明和因明。內明是佛所說的一切大小乘教法;因明是考定邪正分清真僞的理法,相等于現代的論理學。

  【二果】 聲聞乘的果位名,梵語叫做斯陀含,華譯爲一來,意思是修到了此果位的人,死後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們這個世界來一次,就不再來欲界受生死了。

  【二食】 1.正命食和邪命食。正命食是比丘按照佛製,以乞食來資養色身,清淨延命;邪命食是比丘不依佛製,以四邪或五邪之法來求取活命。2.法喜食和禅悅食。法喜食是聽了佛法,心中歡喜,善根增長,資養慧命;禅悅食是修禅得定,心身怡悅,安樂自在。

  【二死】 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一切衆生,在叁界六道中,由于善惡業所感,其壽命皆有分限,其身形皆有段別,故其生死,名分段生死;叁乘聖者,已斷見思惑,了分段生死,但因修道的結果,迷想漸滅,證悟漸增,此迷悟的遷移,每一期皆不同,其中由前期移入後期,恰如一度生死,其變化神妙莫測,不可思議,故名變易生死,或不思議變易生死。

  【二持】 止持和作持。止持是持此戒以止惡,亦即諸惡莫作之意;作持是持此戒以作善,亦即衆善奉行之意。此止持與作持二門,可以攝盡一切的戒律。

  【二根】 1.利根和鈍根。利根是指根器很銳利的人;鈍根是指根器很遲鈍的人。2.指男女的二根,亦即男女的生殖器。

  【二乘】 聲聞乘和緣覺乘。凡屬修四谛法門而悟道的人,總稱爲聲聞乘;凡屬修十二因緣而悟道的人,總稱爲緣覺乘。以上二乘又分爲愚法二乘和不愚法二乘兩種,愚法二乘是聲聞緣覺二小乘,迷執自法,而愚于大乘法空之妙理;不愚法二乘是與愚法二乘相反,他們善知理法,進入大乘的境界。

  【二流】 順流和逆流。順流是流轉于生死的因果;逆流是還歸于寂滅的因果。

  【二悟】 頓悟和漸悟。頓悟是頓時就能開悟;漸悟是逐漸才能覺悟。

  【二修】 1.專修和雜修。專修是專修一善;雜修是諸善兼修。2.事修和理修。事修是注重事相的修法,如把作所善事念念于心,即著相而修,此種修法只能獲得世間的善報,不能出世間;理修是注重理性的修法,如把所作善事以叁輪體空作觀,不著于人、我、法相,這種修法能了生死,證涅槃。3.真修和緣修。真修是地上菩薩證真如之後無修的行法,無心無作;緣修是地前菩薩緣真如而有修的行法,有心有作。

  【二衆】 道衆和俗衆。道衆是有道行的大衆;俗衆是凡俗的大衆。

  【二執】 我執和法執。我執又名人我執,即執著人有一實在的我體;法執又名法我執,即執著一切法都有實在的體用。

  【二教】 1.顯教和密教。顯教是顯明易懂之教,如應身佛釋迦牟尼如來所說的一切大小乘教法是;密教是秘密難曉之教,如法身佛大日如來所宣示的一切內證真言教法是。2.漸教和頓教。漸教是由淺入深,逐漸使人覺悟的教法;頓教是直說究竟妙理,立刻就能使人覺悟的教法。3.律宗判如來一代時教,爲化教與製教二類:化是化導衆生,凡諸經論中所示禅定智慧的法門,使人斷惑證真者,都是屬于化教類;製是製定戒律,如四分律、五分律、十誦律等,爲佛所製的律儀,所以統衆防非者,都是屬于製教類。

  【二智】 1.如理智和如量智。如理智又名根本智、無分別智、真智、正體智和實智等,是佛菩薩親證真如契于諸法實相的真智;如量智又名後得智、分別智、俗智和權智等,即佛菩薩說法度生分別事相的智。2.根本智和後得智。境智無異,不起分別,名根本智;分別一切差別之相,慧照分明,名後得智。3.真智和俗智。真智是根本智的別名,亦即照了真谛理性的智;俗智是後得智的別名,亦即照了俗谛事相的智。4.實智和權智。實智是真性之中的真實智慧;權智又名方便智,即相機說法的方便智慧。5.一切智和一切種智。一切智是聲聞緣覺的智,能夠明白一切法真空的道理;一切種智是佛的智,能夠通達一切諸法的實相。聲聞緣覺只有一切智,佛則二智皆有。

  【二報】 依報和正報。依報又名依果,即衆生依之而住的果報,如國土大地房屋器具等是;正報又名正果,即衆生五蘊假合的身體,因此身體乃因惑造業所感,是正彼之果報。

  【二答】 言答和示相答。言答是以言語來作答;示相答是示現種種的形相來作答。

  【二惑】 1.見惑和思惑。見惑是見解上的迷惑錯誤,如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五不正見是;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錯誤,如貪、嗔、癡、慢、疑等五煩惱是。斷此見思二惑,即證阿羅漢果,出離叁界。2.理惑和事惑。理惑是對理性的迷惑;事惑是對事相的迷惑。

  【二業】 1.引業和滿業。造善惡業後,此業能牽引衆生,生于六趣四生,受苦樂報,名爲引業,這是就此業的因位而言。待到此業種子,在第八識中,薰習成熟,發爲果報時,則能使造者,在六趣四生中,得種種身,享種種受,如強弱夭壽苦樂等,皆能令其圓滿,名爲滿業,這是就此業的果位而言。2.定業和不定業。定業是一定要受果報的業;不定業是不一定要受果報的業。3.善業和惡業。善業是良善的行爲作業,如修五戒與十善是;惡業是惡劣的行爲作業,如造作五逆與十惡是。4.共業和不共業。共業是招感共同果報的業因;不共業是招感各別不同果報的業因,如身體不同,苦樂不同等是。

  【二罪】 性罪和遮罪。性罪是本性就是罪惡,如殺、盜、淫、妄,不待佛製,誰犯了就會得到罪報;遮罪是遮止的罪,如酒的本質不是惡,但是佛禁止不許飲,誰飲了就會得到毀犯佛製戒的罪。

  【二義】 了義和不了義。了義是說理非常透徹究竟的意思,如宣說真實義理的大乘經是;不了義是說理不透徹和不究竟的意思,如只爲方便而說的經典是。

  【二愛】 欲愛和法愛。欲愛是凡夫們對五欲的貪愛;法愛是菩薩們對正法的喜愛。

  【二道】 1.難行道和易行道。凡依經教,在此土積累功勳,斷惑證真,修因得果者,皆屬難行道攝;凡依念佛法門,往生淨土,于彼國中,仗佛威神,終成正覺者,皆屬易行道攝。2.有漏道和無漏道。漏是煩惱的別名,有漏道就是帶有煩惱不清淨的道法,加叁乘行人在見到真理以前所修的一切行法是;無漏道是無煩惱及清淨的道法,如叁乘行人在見到真理以後而順著真理起修的一切行法是。

  【二檀】 世間檀和出世間檀。世間檀就是凡夫的布施,或聖人作有漏心的布施;出世間檀就是聖人無漏心的布施。

  【二語】 又名兩舌,即搬弄是非,離間他人。

  【二際】 涅槃際和生死際。際是界的意思,小乘人視生死與涅槃有分界,但大乘人體悟諸法性空,視生死即涅槃,無界限可分。

  【二漏】 有漏和無漏。漏是煩惱的別名,有漏就是有煩惱,無漏就是無煩惱。

  【二谛】 俗谛和真谛。俗谛又名世谛,或世俗谛,即凡夫所見的世間事相;真谛又名第一義谛,或勝義谛,即聖智所見的真實理性,亦即內證離言法性。

  【二余】 生身的苦果和煩惱的殘余,叫做二余,若加上業的殘余,便叫做叁余。

  【二藏】 1.經藏和律藏。經藏是佛所說的經文;律藏是佛所說的戒律。2.聲聞藏和菩薩藏。聲聞藏又名小乘教,即說聲聞緣覺二乘教理的經典,如四阿含經等是;菩薩藏又名大乘教,即說修行菩薩道的經典,如華嚴等諸大乘經是。

  【二障】 1.煩惱障和所知障。煩惱障又名惑障,即貪嗔癡等煩惱,能使衆生流轉于叁界之生死,因而障礙涅槃之業,故名煩惱障;所知障又名智障,即衆生有無明邪見,無明邪見能覆蓋慧解,令不聰利,因而障礙菩提之業,故名所知障。2.事障和理障。貪、嗔、癡等煩惱能使生死相續,障大涅槃,名事障;邪見能礙正知見,障大菩提,名理障。

  【二德】 1.智德和斷德。智德即菩提,因菩提能透視一切的事理;斷德即涅槃,因涅槃能斷除一切的妄惑。2.悲德和智德。悲德是諸佛菩薩利他的德行;智德是諸佛菩薩自利的德行。3.性德和修德。性德是自性本具的德;修德是用功修來的德。

  【二證】 事證和理證。在叁學中,修戒學是事證,修定慧二學是理證。

  【二護】 內護和外護。內是指自身內在的心;外是指外在的親人眷屬。

  【二覺】 1.本覺和始覺。本覺是本有的覺,非是修而後得,九界衆生,皆有此覺,雖經無量劫的生死流轉,而不動不變,與佛無異;始覺是因爲本覺隨緣,現垢染相,又因爲一向垢染,今日開始悔悟,生起覺心,所以謂之始覺。其實本始同是一覺,譬如油燈,原是光明的,此名本明,中間一度,被風吹滅了火,呈黑暗現象,此名不明,後來又把它再點亮了,因爲第二度的明,是暗後複明,所以名爲始明,其實本明始明,其明相同。2.等覺和妙覺。等覺是與佛差不多相等的覺悟;妙覺是微妙至極的覺悟,也就是佛的覺悟。3.自覺和覺他。自覺是使自己覺悟,但要把界內見思惑和界外塵沙無明惑,悉皆斷除,才是達到自覺的地位;覺他是將自己所覺悟的真理,轉而覺悟他人。此二覺圓滿,便稱爲佛。

  【二識】 起信論所說,即阿賴耶識和分別事識。阿賴耶識華譯爲藏識或無沒識,因它含藏一切法…

《佛學常見辭彙 一畫~叁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